从义利之辨说开去

2018-12-29 08:55岳文典
群众 2018年22期
关键词:杨善洲义利观党员干部

岳文典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义利之辨”,并认为对“义”与“利”的抉择关乎人生的方向与人品的高低,必须慎重对待。对于党員干部来说,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经据典,表达了对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义利观的重视与期望,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又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正确的义利观不仅关乎个人的人生方向与品行高下,而且关乎党和国家的事业与前途。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明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里讲到人品的修养时也谈到:“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这些都表明了“利”对于一般人的吸引与诱惑。然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与“利”相对应的还有一个“义”字,因而形成了“义利之辨”,或者说是“义”与“利”的辩证法。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对待“义”与“利”的态度是关涉人生方向的大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因此,儒家思想强调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在更高的境界上,讲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所谓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是指在面对利益时,要考虑利益的获取是否适宜、是否合理合法。这里的“义”,与“宜”相通,即《中庸》里所讲“义者,宜也”。“舍生取义”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守、捍卫内心深处认定的道义之所在、理想之所在。

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对今天的党员干部仍具有重要的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即是强调权力绝不是用来为个人谋取一己私利的,并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强调党员干部要淡化个人私利,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义,重“公义”轻“私利”,才能具备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贡献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崇高境界。

西汉董仲舒在总结孔孟义利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夫仁人者,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观点。意思是说,仁人志士做任何事情旨在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私利,志在发扬光大道德操守而不是汲汲于功劳得失。清末名臣林则徐在当时昏暗的政治环境中,重视兴修水利,积极革除弊政,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在鸦片走私问题上,他力主严禁,并在广东虎门成功收缴并销毁了大量走私的鸦片。后来,他被发配新疆充军,年过半百的林则徐毫无怨言,开始了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之路,以求造福边疆百姓。此外,林则徐还留下了“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的家训联,凸显了其“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磊落人格。

谋民族复兴、人们幸福大义是党员干部应该遵守的道德要求。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功成不必在我”即是“不计其功”。只有党员干部都能秉持“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道德要求,社会才会更加昂扬向上。

从历史上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在“治”与“乱”的循环中向前推进的,而“治”“乱”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义”与“利”的取舍,当多数人或从政者遵从“义”的指引时,社会就会达到“治”的局面;而当多数人或从政者只追求个人私利时,社会就会出现动荡。因此,荀子在《大略》中提出了“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的命题。

“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人生境界。党员干部要胸怀家国天下,要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历史担当。我们党是一个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的党,依靠人民的力量才成为执政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党员干部要真心诚意地关心民众疾苦,设身处地地考察、了解并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以“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宽阔视野与情怀推动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服务群众、为人民谋幸福方面,曾担任云南省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已故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堪称楷模。杨善洲在从政的20年里,从来没有为家人谋过私利,念念不忘的是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去世后又把价值三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当地有一首民谣生动地唱出了他“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深厚情怀:“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正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典范。

《孟子·梁惠王》里讲到,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里,国王只想着怎么让自己的国家有利,大夫只考虑怎么让家族有利,一般士人、百姓只想着怎么让个人受益,上上下下交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在历史上,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的例子比比皆是。汉灵帝在位期间,施行宦官政治,把政事交给宦官,自己则一心敛财,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以供自己挥霍享乐。结果导致宦官弄权,百官舞弊,奢靡之风盛行,社会一片腐朽衰败,最终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爆发。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同样也是党员干部需要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约束机制,筑牢“慎独、慎微、慎初、慎欲”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是要多管齐下,以使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反腐倡廉当作政治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决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北宋理学家程颢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也就是说,“义”与“利”就是为公与为私的问题。对党员干部来说,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放下一己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以“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的心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杨善洲义利观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及启示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