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集成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能够将经济社会需求更加迅速地反馈至实体产业领域,实现人、生产设施、产品和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实时交互和信息集成,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业业态大幅提升的使能技术。与“互联网+”等经济形态相比,“AI+”是更为智慧、包容的经济形态。人工智能技术跨界融合能力强、经济带动乘数效应明显且能够有效打通需求和供给,具有泛在效应、乘数效应、中介效应等方面的产业特征。
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307亿元(人民币)。据预测,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6800亿元。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将是众多智能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突破点。
近年来,各国竞相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布局。美国最早在官方层面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经开展了自动语音识别和图像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研发。2013年,美国又率先启动了脑科学计划,联邦政府拨款达到1.1亿美元。美国白宫于2016年5月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委员会”,用于协调全美各界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行动,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日本政府于2015年先期投入10亿日元在东京成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集中开发人工智能相关技术。2015年底发布的第五个科学与技术基础五年计划提出“超级智能社会”的未来社会构想,计划投入26万亿日元。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与总务省三个部门携手成立了“项目推进委员会”,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2016年专门制定高级综合智能平台计划(AIP),明确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韩国于2015年发布了StarLab软件研发项目,人工智能是五大关键领域之一。2016年,韩国政府希望利用AlphaGo人机大战作为契机,启动韩国官方版人工智能“BRAIN”计划,计划投资约8.4亿美金,希望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美国。
全球科技企业竞相布局人工智能。谷歌、微软、IBM、Facebook等企业通过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招募高端人才、建设实验室等方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并通过收购等方式吸收人工智能优秀中小企业来提升整体竞争力。近十年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专利申请前十名大部分为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跨国企业。
我国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之一。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人工智能企业群体不断壮大。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将人工智能作为整体战略提前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的创业企业瞄准细分市场深耕细作,以期在未来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百度、小米、腾讯、科大讯飞等一批领军型企业通过专利战略稳固其市场领导者地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虽不及美国,但是集聚态势明显。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企业占全球总数的7.4%,位居东亚地区前三,在全球范围内分别列第三、第六和第八位。北京、广东及长三角的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国总数的84.95%。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在企业数、专利申请数、融资数三项上均位居全国前列。
从当前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实力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是我国在理工科,特别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有深厚的底蕴,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电子与电气工程、物理、数学等专业教学水平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而这些学科都是从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开发的核心基础。同时,从人才从业年限结构分布上来看,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比例较高,人才培养和发展空间广阔。
江苏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建有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工业机器人等10多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的研发、生产、集成、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布局较为完善,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拥有高层次专家,具备了拓展产业应用领域、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做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面对国际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迅速涌起的态势,鉴于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围选择,立足于我省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禀赋,当前亟待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抢占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积极策应国家人工智能重大部署,结合制造业发达的省情,抢先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中CPU、GPU、传感器等重要硬件的关键技术,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基础应用技术与我省优势制造业产品的结合。同时,支持企业加大工业机器人领域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攻关力度,夯实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结合的工业基础。同时,组织相关研究力量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开展跟踪研究,组织编制人工智能发展的白皮书和产业生态地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智能化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建立并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加大对江苏本土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培育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一是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实施“万企AI+”示范工程,推广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深度应用,促进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打通需求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需求环节。二是引导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在江苏设立总部或地区性研发总部,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三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协调行动,以自主芯片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为基石,打通上下游产业,构建良好的区域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加大产业创新组织力度。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必须结合我省实际,从供给侧发力,加大产业源头创新组织力度。一是建立专业化创新载体。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设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引进国际一流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及团队,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及商业化转化。二是建立多方协作的产业化联盟。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或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企业牵头成立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联盟,聚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出一批“AI+”标志性产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为业界提供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培育技术和应用互为支持的产业生态。三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科设置。依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完善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四是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公益性科研院所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热点细分领域,开展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等标准化工作,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开放协同、公平竞争,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
实现精准政策供给。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关键靠政策引导,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精准发力。一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统筹省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科技专项经费等多项资金,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专项资金,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布局和试点商业化应用,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制造业领域江苏人工智能的先导优势。二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突出集成各类政策,以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产业自主可控为目标,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新基础,培育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三是完善社会化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多元投入,鼓励通过债券融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强化国际产业合作。支持省内企业、高校院所与国际一流人工智能组织开展合作,全面融入全球人工智能研发体系。支持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国际科技合作基础好、智能制造基础强的地区协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和产业组织在江苏举办活动,吸引领域内高端人才来江苏开展研究及交流。主动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提供国际合作、海外创新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