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近年来,以都市作为描写对象的影像作品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其中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播出数量、收视效果都在大众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用现代性的视角来观察都市剧,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作品与当代社会紧密的互文性。都市文化就代表着现代文化,都市剧也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使得都市剧的审美现代性包括了以下四个特点:1.统观的文化视野;2.趋美向善的审美理想;3.超越性的艺术自律;4.创新性的审美实验。
关键词: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 审美现代性 都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165-02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影响力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加快了都市化的步伐,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支撑。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当都市文化裹挟着现代工业文明向我们冲击而来时,艺术也在以审美方式反思与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也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分析都市影像的全新视角。
一、审美现代性的动态阐释构架
一般说来,可以将西方语境中的现代性分为两种:一是启蒙现代性,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包括工具理性、发展观等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进步的诸多价值观念;另一种是审美现代性或文化现代性,是对启蒙现代性中唯理倾向导致的人性分裂、社会矛盾的批判与纠正。必须看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启蒙现代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现代性的艺术书写也不能背离这个基本逻辑,不可一味发展而漠视心灵健康,也不可违背物质建设而强求精神救赎。渗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现代性就既要有独立的品格与自律性,更要有反映时代变化的意识与激励发展建设的意义负载。当我们聚焦都市时便会发现,“都市,既是现代性的载体,也是其结果、内容和表征。”①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都市文化现代性本身就存在着内在变迁,从都市的复苏到阵痛,从现代人的激进到焦虑,从城乡二元框架的突显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等新都市意识的建构,这正是文学艺术给我们另一种思考时代的方式。
二、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学理内涵
都市剧与言情剧、家族伦理剧互有交叉,我们可以从现代性的角度为这一业界操作性分类寻找到更有学理内涵的定义。一是时间维度。在《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中,“当代题材作品”的“年代背景”规定为“改革开放以来”,指的是中国大地这场正在发生巨变的社会转型期。克罗齐指出:“当代史”“是在时间之外(不分先后)、是与其相联系的行动‘同时形成的,凭借非编年史的而是观念的差异,同行动相区分。相反,‘非当代史‘过去史是面对已形成的历史。”②以此来看,“当代”的现代性意义就在于其不断地生成性与未完成性,将都市人物置身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传统与现代的东西正在砥砺共生,人们在变与不变之中会重新评判刚刚结束的行为,让最新的观念不断迸发正是都市剧在“当代”时间维度上的美学意义。二是空间维度。都市是一个拥有着现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集中区域,它的直接视觉映现是与乡村不一样,是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而不是田间地头和阡陌村落,它的艺术叙事蕴含着一种“城市-乡村”“传统-现代”的二元逻辑框架,正是商品化、物化所带来了的道德滑坡、城乡差异、物欲横流等现代性矛盾才引发了都市叙事的戏剧性。三是表现领域。都市剧往往不会去直接描写“改革事件”和“行业壮举”,但会将这些事件化作故事与想象的背景。所以,“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是指:采用了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样艺术思潮融合的叙事方式,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的兴起,表现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经历,展现他们在多元价值选择中的兴奋与忧伤、笃定与焦虑,并介入到市民阶层与都市话语的现代建构中,进而表达都市文明与民族精神的现代重铸的一种现实题材电视剧形态。
三、都市剧的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在这里是审美-艺术现代性的简称,即它既代表审美体验上的现代性,也代表艺术表现上的现代性。”③也就是说,都市剧在内容上,通过都市文化和都市故事折射这个时代,勾勒中国都市人群的精神地形图;在形式上,不断创新选择最适合电视剧表达及最通达观众内心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对应,都市剧的审美现代性必须包括了以下四点:
(一)统观的文化视野
电视媒介的大众化使都市剧的审美现代性也是大众化。首先它要表达出社会的全貌,而不是枝蔓。如果我们在都市中没有看到主导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喧嚣,没有注意到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并置,那么就不会发现高楼与棚户的错落共存,欲望与淡泊的同等重要。我们将既看不到新的家庭类型、新的社会团体给都市增添的新的动力,也看不到都市中那么多人还在寄托传统美德的抚慰。《好想好想谈恋爱》《粉红女郎》聚焦点过于偏执,只看到了现代性的忧郁或狂欢;《儿女情长》《大哥》对市民做简单的道德分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说教”效果。而同样是反映都市白领的《北京青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以及反映新道德伦理的《金婚》《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就更符合都市文化的审美现代性。都市人的苦闷是现实的,但拯救也是希冀的,缺少的人文关怀而沉湎于都市的碎片当中不应是转型社会中呈现的都市文化,一味地粘贴道德标签和思想灌输也不能被艺术实践采纳。
(二)趋美向善的审美理想
我们可以真实全面地再现都市人心理状态,但应让审美现代性成为一种“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所以《蜗居》《让爱做主》中所表现出来都市人的妥协与放弃不符合现代性向美向善的现实观照。当然,都市剧审美现代性在叙事策略上仍然要用一种“诗意的裁判”“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空镜子》《中国式离婚》都曾聚焦过都市人的沉湎与迷失,但更多地是在“化丑为美”和“美丽地描写悲哀”。刘东北的荒谬,孙丽的自私没有直接拿到道德法庭上进行审判,而是直指人性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以审美理想的烛照来克服都市自身的现代缺陷。
(三)超越性的艺术自律
都市剧来源于生活,也要借助审美现代性超越生活,这种审美超越可视为一种现代艺术的自律性。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在自律性是上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是要强调自决、自在和自为,另一方面又是显得那么得软弱无力。”④而中国都市剧的审美现代性将艺术的自由精神化作社会“减压阀”,以此来超越现实,也超越了自律的孤立。1980年代末对于传统文化的背离导致精神空虚,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母爱给予我们想象性的拥抱,《渴望》的刘慧芳以高于生活人物的平民英雄为我们寻找到心灵的寄托;同样《青衣》的出现为在职业中异化了的、孤独求索的都市人找到真实的自已;《过把瘾》《我的青春谁做主》则利用反讽与调侃解构严肃的生活,点缀刻板的规章。在这些超越中,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荒诞感、非理性可以为都市剧审美现代性借用,但它绝不是产生“无望感”与“悲观论调”的抽象主义和虚无主义,而是与现实主义协同彰显美学的现代内涵。
(四)创新性的审美实验
周宪将审美现代性分为四个层面:审美的“救赎”、对歧义的宽容、审美的反思性和拒绝“平庸”。如果我们把前三者看作是在内容上不断自我突破与自我创新,那么后者就是在形式上的不断实验。在众多的电视剧类型中,都市剧更加注重形式本身的审美现代性作用,它体现着与都市人求新求异的审美喜好。借用丰富的影像表意系统和叙事学中的话语修辞、叙事结构组合创新,都市剧常常为电视剧的叙事美学提供出带有先锋气质的语言突破。尽管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为主,但表意主体的大胆尝试与都市文化的时尚、刺激是吻合的,现实主义本身也在不断与现代主义的交流中更新定义。
注釋:
①汪民安等:《现代性基本读本(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0页。
②[意]B·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哲学》,2002年第6期,第6页。
③王一川:《现代性文学——中国文学的新传统》,《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第98页。
④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