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彤
摘要: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从萌芽、发展,到不断壮大,青岛也与之相携行进、共同成长着。1897-1914年青岛归属于德国殖民地,德殖民者在政权上管控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上的输入。“舶来品”——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同马戏、海滨浴场等一同作为新兴的娱乐项目,供殖民者进行消遣。水兵俱乐部旧址作为德占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于2016年6月在专家论证下确认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一史实的更新使这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珍贵的补遗资料。
关键词:青岛电影史 商业放映 水兵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51-02
青岛开埠始建于1891年6月14日,是一座只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由于地貌形势环山蔽海,备受欧洲帝国的觊觎。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曾被德、日、美接连占据长达半个多世纪,期间商贾贵族往来暂居于此,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交融使得城市的人文底蕴日渐丰厚。享有“东方瑞士”的青岛拥有众多欧式古建筑,他们错落隐匿于八大关的林荫大道和老城区窄窄落落的小巷里,水兵俱乐部和亨利王子饭店便在其中。1897年德军派兵占领青岛,同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欧洲殖民者一同到来的还有大洋彼岸三年前发明的电影术。
一、殖民记忆之初
“瓜分”“掠夺”是19世纪中后期摇曳在中国大陆上最让人惴惴不安的关键词,战争与割地并行,种种条约的签署使国家主权不得不拱手相让。早在1894年8月,德国已派远东舰队勘查胶州湾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并认定为最适宜殖民的目标港口。1897年11月窥伺已久的德军,借“巨野教案”①为由,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胶东半岛已属德势力范围。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德殖民者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修铁路、建港口,并于1899年10月12日由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直至1914年,一战后日本接替德国继续殖民统治。
1897年11月随德军同船登陆青岛的还有军队摄影师,他们朴实地记录下了当年的城市风貌和百姓生活。从现存的影像资料看,拍摄时间大约在登陆后不久的隆冬,片中一派车水马龙的街景,行人和商贩相继穿梭于集市上,人们身裹厚重的棉服,双手在袖口中互相抄起,背景中的建筑物是北方常见的方形宅门。②德国人在青岛立足脚跟后,于1900年开始制定城市规划。除修建港口铁路外,还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自来水、邮政以及排水系统等。期间兴建的百余个大型建筑项目,其中就包括水兵俱乐部和亨利王子饭店。
二、水兵俱乐部
在德国强占胶州湾的第二年,德在位皇帝威廉二世指派他的弟弟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亲王作为东亚舰队司令,与驻守青岛的长官会晤,并传达德皇的城市建设规划。海因里希亲王即为亨利王子,他的到来也直接催生了水兵俱乐部的建设。当时的青岛虽地处要塞,但还是荒凉落后的,又缺少文化娱乐设施,驻军官兵向亲王诉苦,希望改善业余生活。亨利王子在得知这一境况后,向德国议会提案希望在青岛兴修一座集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建筑,提高德驻军的生活水平。“目的为海员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以免他们受到无目的的街头游荡、不良小酒店和酗酒等道德败坏的生活影响”③。
水兵俱乐部又名水师饭店,坐落于湖北路17号,1899年设计动工,1902年5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一座木质结构为主,保持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德式建筑,在20世纪初,其与栈桥、小青岛形成直角三角形作为航标使用,也是沿海唯一超过18米的建筑物。建成后的水兵俱乐部很快就发挥了它休闲娱乐的作用,这里常常吸引德、英两国的士兵光顾。一层的中央剧场用作舞台剧欣赏、乐器演奏,二层设有观景台,共容纳500余人。最为重要的是在这里进行了电影的长期商业放映,也赋予了这栋建筑以百年光影的独特魅力,并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认定为商业电影放映的三要素分别是:售票、广告和持续放映。在1907年8月9日《胶州报》第568期中,刊登了现存最早的水兵俱乐部的电影票价信息。“水兵俱乐部晚七点放映电影,门票价预售二十五分,现购三十分”。其中“分”为德国货币马克的最小单位“分尼”,三十分尼约合当时流通的清光绪制钱800多文,相当于在青岛的中国工人一天的工资,这也是一般百姓无法承受的观影票价。且当时上映的多为外国默片,晦涩难懂,所以出入影院的大多非官即贵。在1907年9月4日出版的德文报纸《青岛新报》④第4版也刊登了水兵俱乐部放映电影的广告信息,“水兵俱乐部每天晚上6:30放映电影”⑤。自此,直至1914年出现在《青岛新报》《胶澳官报》的电影放映广告多达百余次,这也是证明其持续放映的确凿证据。从广告中综合的票价数据来看,呈逐年走高的态势。1907-1908年票价约为25-30分,1909-1910年票价约为40分,其中政教片免费。1911-1912年全年未出现政教片,商業片售价有所调整为60分。1914年票价约为1元,政教片重新出现,并免费放映。⑥其中1元为1鹰洋⑦,1912年的鹰洋换算暂无具体考证,但从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一年的工钱仅换回12鹰洋,可知彼时电影的时髦程度。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蹉跎,水兵俱乐部虽几经易主却再未作为电影放映等文化娱乐场所向公众开放。直至2016年5月22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博物馆召集了13位国内权威电影史专家对水兵俱乐部进行实地考量,并对其电影历史价值进行评估讨论。此前被广泛认可的中国电影最早商业放映记录,是在上海徐汇虹口剧院,但该建筑早已被拆除。而今经过这次“青岛水兵俱乐部电影历史价值专家论证会”,可基本认定这里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保存比较完整,并用于商业电影放映的历史建筑。
以上述史料记录来看,德国殖民者在青岛的侵占加速了西方文化的传播,虽未达到“传播欧洲文化基地”的目标,但也使青岛成为20世纪初首批接触电影的城市。从电影票的售价、放映地点以及广告投放(多刊载于德文报纸)来看,这一娱乐方式的主要消费群体仅限于以德国人为主的外国人。当然清代末年也有头顶花翎的官员贵族来青观影,这也是屈指可数,抑或是1903年,清廷高官徐世昌、周馥等人到青岛办事,德国总督以观看电影作为最高规格礼仪接待他们。⑧水兵俱乐部经过翻新后,于2016年8月开门纳客,作为电影主题的文化产业平台面向大众。隶属闹市,它不再张扬繁华,而是以永恒的伫立见证着城市的风华容貌。
注释:
①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入侵,并派入大批传教士进行文化渗透,他们横行乡里肆无忌惮,但清政府向来屈膝求和。百姓积怨痛恨,直至1897年11月1日,在山东曹州巨野县杀害能方济、韩理伽略两名神父。
②资料来源:CCTV-9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青岛要塞-胶州湾事件》26:38-26:48。
③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④《青岛新报》(Tsingtau Sin Pau)是当时德国青岛地区于1905-1914年间出版的德文报纸。
⑤资料来源:德国国家档案馆,D-53-BONN19070904。
⑥数据来源:《青岛新报》等地方报纸综合信息。
⑦墨西哥银元,指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使用的新铸币,晚清民国年间大量输入中国。
⑧陈吕本:《鲸吞与拼争岁月——列强并吞青岛争夺山东记忆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青岛市文化局.青岛文艺漫话[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8.
[2]陈吕本.鲸吞与拼争岁月——列强并吞青岛争夺山东记忆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青岛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大记事[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
[4]黄德泉.“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参照系[J].当代电影,2016,(11).
[5]曲洁.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娱乐消费初探(1912-1937)[D].青岛:青岛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