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 孟瑾
摘要:本文回顾了乡村墙绘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农民画这一政府倡导、农民参与的视觉艺术形式,论述了农民画加入乡村墙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及目前乡村墙绘的艺术风格和应用材料。我国宣传画日渐式微,希望乡村墙绘的兴盛能从社会基层改善这一现象。
关键词:农民画 乡村墙绘 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43-03
乡村墙绘兴起于古代的建筑装饰,因其良好的公共传播性能被后世接受,成为乡村装饰和文宣的一大亮点,成为当下视觉艺术的热门现象。乡村墙绘与时代进步息息相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结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按照“弘扬美丽文化、留住乡愁元素”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形成融合传统风格与现代特征的乡村风格,树立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标志形象,而且要突出乡村墙绘的艺术功能,将其打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探讨农民画在现代乡村墙绘中的应用,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我们将通过描述乡村墙绘的起源与发展、农民画的产生以及艺术特点,分析将农民画在乡村墙绘进行应用的艺术价值,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乡村墙绘起源与发展
在古埃及,人们装饰墙壁或立柱,绘制记录居所主人的生平事迹、表现神话故事的图像构成了最早的壁画艺术。在其后的历史时期,随着宗教的产生,在墙壁上逐渐出现了大量的宗教绘画和古代戏剧内容。古代中国也以宗教故事为壁画的题材,用来祈求平安。这种在墙壁上绘制记录宗教信仰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绘画,逐渐演变成了墙绘艺术。
关于墙绘的题材,除了宗教外,还有人物画像。根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曾在明堂参拜古代帝王的画像。东汉沂南北寨汉墓浮雕中显示,乡村居室大量装饰了《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图像。在唐宋时期,佛教壁画广泛普及,寺庙里常有的宗教活动场面也促使墙绘题材更加丰富。戏剧题材的壁画多出现在晋、陕,其地多寺、观,吸引了当时大批民间的画工绘匠往来工作,使得这一地区的壁画艺术迅速发展,许多留存至今的宗教壁画作品中还签有民间匠人的姓名。
范成大《骖鸾录》对此有详尽的记载:“帅司亟遣众工模拓,新庙成,用摸本更画,虽不复武氏笔法,然位置意象,十存七八,自‘宴乐、优戏、琴奕、图书、弋釣、纫织,下至‘捣练、汲井,凡宫中四时行乐作务,粲然毕陈,良工运思,苦心有如此者。朶殿又画嫔御‘上直、奁香、篝衣之事,尤为精妍。庙吏常鐍后宫门,非命官盛服,毋得入。前廊及中门所画‘文武官班、旌旗戈甲之属,则常笔也”。
大约自宋元时期,民间以戏剧为题材的壁画出现在神庙、戏台上,作为衬托性的装饰画,绘制在庙宇、戏台墙壁的墙面和建筑构件上。如河南省清代洪山庙将描绘戏剧故事情节的壁画绘制在庙宇大殿的墙壁上,四川省绵阳县鱼泉寺的壁画则绘制在公共通道的走廊上,类似的戏曲壁画在全国各地的庙宇中经常见到。明清以后,戏剧题材的壁画因为戏剧的深入民间而更加普及,绘制的作者也大多为民间工匠,戏台墙绘成为民间乡村文化的一大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墙绘的题材演变为革命的宣传画,如井冈山斗争的“墙头画”,造型夸张、情绪激昂,以简单明确的文字口号突出鲜明的主题,这种版式简单但视觉形象冲击力强的宣传画成为当时的主流设计。在“大跃进”与文革期间,宣传画在传播极端意识形态方面呈现出登峰造极的表现特征,由那些红光满面、身强力壮的工农兵人物、形态夸张的铁拳、铁矛般的钢笔、红彤彤的旗帜海洋,在气势上源于但远远地强于战争年代的简易墙绘,构成了文革时代独特的审美风格,这在今天的商业宣传中仍偶尔可以见到。
二、农民画在乡村墙绘中的运用
农民画进入墙绘始于由政府引导农民进行的“诗画满墙”“壁画化”等活动。在新社会,农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了文化教育的农民开始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参与造型创作,在保有了农民质朴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绘画语言真实地反应了农村生活。这种饱含情绪的绘画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很快就传遍了中国。由此看来,农民画创作是农民的文化活动与民间习俗、创作热情相结合的产物。
农民画兴盛于由政府引导的绘画创作活动,在民间美术中独树一帜。农民画创作的主体队伍是农民,欣赏者也是以农民为主,在绘画技巧方面不如其它种类的绘画专业,不无粗糙之处,但是农民具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对民间艺术传统有先天的继承基因,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农民画通过鲜艳的色彩、夸张的人物造型将农民生活的气质与情绪表现在画面上,这是相对于其它种类的绘画来说比较独特的方面。农民画注重意境表现,通过对现实景物的再创造,看上去比较简单,但相较于专业的传统绘画,其画面构成、色彩、表现形式上多有标新立异之处,在构图上也多采用随心所欲的透视处理,在画面表现上更具特色。
在《论中国农民画》一文中,郎绍君将农民画创作的艺术类型大致分为移植型、创造型和综合型。移植型是最主要的创作形式,这种类型的农民画将某种传统民间美术工艺移植到绘画形式下。在移植过程中虽有自然而然的、不同程度的形式改造,但在民间美术传统方面却能够一脉相承,绘画作品与民间美术工艺品的相同血脉保证了农民画的民间风格。
我国的乡村民间美术工艺品种类繁多,从材质上分有纸质、木竹质、石质、陶瓷、皮革等,在制作工艺上分有剪纸、绘画、雕刻、编织、演艺、扎糊、泥塑等,林林总总,这些构成了农民画家可以从中借鉴的宝库,为农民画的振兴奠定了资源基础。
农民画是农民对自身朴素感情的表达,反映对乡村现代生活、本土意识等感悟的一种随心所欲的创作形式,将农民画应用到乡村墙绘上不仅可以丰富乡村墙绘的艺术形式,而且还可以反映现代农民的精神世界。所以农民画适应了当下乡村相传已久的造型习惯,加入乡村墙绘的创作之后,其内容和风格上不仅合乎农民的需求,也使得涌向乡村的旅游观光大众们兴趣盎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民间文化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画是时代的产物,是政府强化农民文化意识的一项措施,表达了农民对自身生活的观察和对农业环境的生存感悟,其中也包含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一种造型艺术形式。
然而乡村墙绘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创作队伍的凌乱使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面貌,有些墙绘被处理成简单的政治口号,有些作品应用了莫名其妙的图形,甚至与中国乡村精神背道而驰的国外涂鸦也混入其间。这些现象无不催促政府职能部门迅速整顿、规范乡村墙绘市场,同时大力加强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建设,使得农民画家积极投身乡村墙绘的创作,在艺术和技术领域引导乡村墙绘沿着民族化、乡村化的道路发展。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与农民画初创的时期相比,当代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日益丰裕的物质生活已使农民身份失去了原有的明确定位,虽然传统理解中的农民气息有所流失,却也为农民画的进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如若将乡村墙绘描绘为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与当代生活的内容,那么它作为一种开放的艺术形式将更具有艺术价值。一切艺术的起源都源于生命最初的体验和感动,农民画依托故土,具备了艺术创造力的原生态属性,使得农民画题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向体现时代性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呈现新时代最平凡、最普通的农民的精神面貌,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将长久延续农民画的民间艺术生命。由于乡村墙绘迫切需要本土化的艺术特色,农民画的参与是不言而喻的最佳选项。乡村墙绘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均为农民,应用农民画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乡村墙绘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观众群落,保持农民画和乡村墙绘这类原生态绿色艺术的固有身份,这应该引起政府文宣层面的清醒认识。
农民画加入乡村墙绘不仅仅有利于改善环境,就农民画本身的需求而言也是一个扩大自身展示范围的良好机会,这也是绘画艺术的每个分支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农民画的发展必须完善自身经营的机理,即解决农民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政府可以在引导、培训、展示阶段推动农民画发展,但它的良好的市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农民画除少量参与旅游纪念品销售外尚无它路,乡村墙绘却完全可以提供农民画家们充足的市场。
三、墙绘的材料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墙绘也应用了大量的新型绘画材料。早期的墙绘大多用溶解于水的颜料在潮湿的石灰、泥灰上作画,绘画材料常采用油性颜料和蛋胶颜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壁画和中国古代庙宇、洞窟壁画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我国早期墙绘材料主要以水粉、油漆为主,但是水粉极易溶于水,早期的油漆色彩虽然鲜艳,但绘制后有变色的缺点。现代墙绘多采用丙烯颜料,丙烯兼有水粉色彩丰富的特点,也有油漆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因容易调和,可多层重叠绘画,干燥后不怕水,不易变色,也不会龟裂脱落。同时丙烯价格低廉,容易获取,作为一种新型的绘画材料,深受墙绘绘画者的喜爱。
在现代墙绘制作中,也广泛地运用到了喷绘的技术。喷绘制作墙绘是将绘画颜料经过充分稀释均匀,采用专业喷笔,多次喷绘而成。喷绘色彩鲜艳,制作方法多样化,成本低,制作周期也较短,喷绘不仅促进墙绘材料多元性发展,也使材料间的相互渗透结合,为具有现代感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墙体彩绘机得以广泛应用,它充分利用了电子、控制、化工等行业的优势,采用环保颜料,颜色丰富鲜亮,耐久防水,用电脑绘制图案,与传统的手绘相比具有高效率、不受幅面和批量限制等优点,所以仅仅推出几年时间,已风靡各地。
四、对乡村墙绘未来的展望
现代的墙绘的兴起,除了日益生活的物质文化外,也与我们国家倡导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动息息相关。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与乡村建设者等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乡村墙绘作为一种展示农村生活、时代进步的文化载体,已然成为乡村宣传景观建设的一大亮点。不仅可以延续原来的宣传画这一日渐没落的画种的价值与功能,而且可以构建具有文化底蕴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国家文化形象,因此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如何将农民画题材应用到如今的乡村墙绘中,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现阶段的问题是农民画的受众群需要扩大,需要被更多的涌向乡村参观、旅游的大众所熟悉,因而农民画也需要结合现代大众传媒思想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来进行改革和创新。
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民画的诞生源于官方组织的文艺创作活动,这表明政府可以在农民画引入乡村墙绘这一活动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农民的审美教育,对农民画队伍加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培训,聘请专家对乡村墙绘人才在艺术专业方面给予指导,将农民画变成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让作品承担起教育、启迪的作用,引导农民在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培养审美情趣,修养身心。同时结合地方特色,举办绘画比赛、文化艺术节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墙绘中来,激发起农民中潜在的造型热情,也使社会大众易于接纳农民画的绘画风格和文化内涵。
目前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引导和规范乡村墙绘的指令性措施,这对乡村墙绘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要在政策制定层面鼓励农民画等乡土风格的体裁应用进来,鼓励农民画家参与乡村墙绘的绘制,鼓励新风格、新技术的运用,同时将网络技术与乡村墙绘密切结合,构建复合的传播体系,借助适合現代乡村的宣传形式,将农民画等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五、结语
农民画是具有极大潜力的新生艺术,虽然农民画在风格、题材归属等问题上缺乏权威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画以其浓厚的原生态气息扮演了描绘当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的角色。作为具有典型的农民质朴淳厚的生存特征以及富含地域特色的绘画体裁,以其独特的形式在画坛上渐成风气,在如今中国当代美术之林茁壮成长。依托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和政府指令性措施,乡村墙绘正以喷发的态势在蓬勃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和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的改善,乡村墙绘已经发展到崭新的阶段,正力图满足当下乡村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完成文宣任务的同时,还可以从乡村基层角度挽救宣传画这一历史画种的日渐没落,展现出宣传艺术的高层次境界和自身的人文关怀。在这种创作形势的需求下,将农民画应用到乡村墙绘中是完全可以行的。如果我们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农民画加以提炼和运用,汲取当地文化的精髓,组织农民画家参与乡村墙绘创作,可以丰富现代乡村墙绘的艺术形式,使农民画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上民族绘画的主流舞台,在丰富人民的视觉、精神的同时,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廖奔.中国戏剧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何东.壁画设计与材料技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王睿.中国农民画属性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1年.
[4]王怡萱.农民画产业发展研究——以户县农民画为例[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郎绍君.论中国农民画[J].文艺研究,1989,(03).
[6]钱晶晶.20世纪中国宣传画略谈[J].艺苑,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