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萌
摘要:壮族嘹歌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年的传承历史,长期以来,壮族嘹歌植根于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中,体现和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心理需求、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审美观念、人物心态等精神文化要素,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本文以壮族嘹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为线索,从壮族嘹歌的民俗、形式与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对壮族嘹歌的文化概貌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壮族嘹歌 文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8-0019-02
一、壮族嘹歌与民俗
壮族嘹歌是一部未经刊行的著名的壮族长篇原生态古歌,内含丰富的壮族民间曲调体系。与其他口传民歌不同,它是一部经歌手创作之后才传唱开来的传统民歌,其内容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文化形态,后由壮族文人进行数次加工和删改,全部用古壮字记录,是集中反映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劳动、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民间歌谣集成瑰宝。其“以歌代言”的歌唱文化和民族传统是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反映了壮族民众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人生内容和文化心理,是族群文化的有机体现,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在许多壮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唱山歌是“玩”“玩耍”的主要内容,故嘹歌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壮语中“嘹”即为“玩”“玩耍”“玩乐”之意。例如,在嘹歌流传的右江一代称“骚”为姑娘,“嘹”即玩乐、玩耍,所以在男子去找姑娘玩或对唱山歌,也叫“贝嘹骚”;再如青年男女常常去到坡岭、野外对唱山歌,以歌传情,被当地人俗称为“贝嘹坡”。在早已闻名于世的刘三姐对歌中就有这样一句:“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歌十万八千箩,只因哪年发大水,五湖四海都是歌。”可见,壮族人酷爱唱歌。壮族民歌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几乎经历并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在壮族嘹歌传播区域,每一个壮族民众在他们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不参与壮族嘹歌活动的,它影响了壮族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壮族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壮族人一生中重要的娱乐生活活动,其“好唱”“以歌为乐”的习俗也是壮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
二、壮族嘹歌的形式与内容
据1993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收录并出版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记载,书中共收入嘹歌4012首,16048行。另外,根据笔者调查,在嘹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区平果县当地目前为止已收集到嘹歌5200首,21000行,并在不断完善当中。在可查文献中,根据各个分部地区嘹歌歌手演唱和抄歌的习惯,壮族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1]所及内容异常丰富、浩如烟海,内涵民族、社会、历史、音乐、民俗、语言、建筑、农耕等众多的多元文化分科,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同时也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壮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大致内容如下:
(一)《日歌》
《日歌》是嘹歌中的长歌系列,通常传统是在白天进行歌唱,与夜歌歌唱时间相对,故定名为《日歌》。其中,《日歌》包括《三月歌》《献歌》两套长歌和《建月歌》《盘问歌》《对对歌》三个短歌,歌唱内容主要诉述了封建时期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在婚恋心理上的压抑和思想的禁錮,表达了他们期望冲破传统寻求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与向往,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色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旧的社会压迫下,唱《日歌》一度被视为已婚男女搞风流活动,实为阶级与时代的偏见。由此也决定了《日歌》的歌唱地点一般在村寨之外的田峒、岭坡或丛林中。[2]
(二)《夜歌》
《夜歌》是壮族嘹歌中被壮族先民视之为较正统的婚恋情歌,是古时壮族婚制“以歌择偶”的传统歌经。《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即《唱离乱》)、《建房歌》三套长歌和《入寨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赞村歌》《惜别歌》六个短歌组成。传统意义上来说,《夜歌》的对唱者均为未婚男女青年,而已婚者只做伴唱,歌师可在旁边进行指点。由于其内容的传统性和公开化,故《夜歌》多于夜晚在寨子上、家中或父老乡亲面前对唱。[3]
(三)散歌及其他短歌
《嘹歌》除了五套传统长歌以外,还有《散歌》和其他短歌,其所反映内容皆为壮民现实生活的缩影和写照。其中有述说孤儿孤苦伶仃艰辛生活的《孤儿歌》;教育后辈孝敬长辈、善待老人的《父母恩歌》;描述水旱灾害及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水旱歌》;介绍农事活动与壮民作息的《二十四节气歌》;记录人民生活风调雨顺,向往太平生活的《丰收歌》等等。它们可作为长歌部分的开头、中段亦或结尾,歌手可根据自己所唱嘹歌内容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
三、壮族嘹歌的文化价值
(一)音乐文化价值
平果嘹歌是广西壮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其以音乐为载体承接了壮族民众千百年的文化记忆,人们将情感付诸于其优美的旋律体系当中,运用特殊的拖腔、衬词以及即兴自由的无穷变化,使音乐表现时而欢庆愉悦、高亢奔放,时而悠扬流畅、委婉动听,时而悲痛欲绝、催人泪下,抒发了人们深刻、含蓄的民族文化思想感情。在我国先秦时期《乐记》中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这句话同样作用于嘹歌的音乐思想中,其音乐之美都包含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语境当中。同时,要想使音乐本身做到最好的诠释,还需依靠表演者根据对音乐语境的理解,在进行了表演上二度创作之后才能更加真实、形象的将音乐情感表现出来,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所以对嘹歌音乐本体及其美学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二)文学价值
嘹歌以其宏大的篇幅、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结构以及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在壮族文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而在嘹歌中对艺术构思的独特视角和表现方式在我国其他各民族长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同音乐表现相类似,嘹歌的诗性思维通过有规律性的韵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仗凝练的句型、俗雅共用的文字,按照五言四句诗词的格式规范和韵律特点构成诗歌,同样为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所服务,在极具浪漫生动的抒情氛围中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满足了大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审美的需求,是文化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嘹歌自身所具有的深厚而典型的文学造诣将为后人研究和借鉴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历史价值
嘹歌是一部反映壮族社会现实和记录了特定时期社会历史事件的史诗巨作。可以说,其中任何一部作品、一个段落、一句歌词都是在它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都有孕育其生长的文化土壤。所以无论是反映壮族社会道德伦理、婚姻观念的《献歌》,还是描写壮乡人农耕种作、民风民情的《三月歌》,又或是承载着“岑猛被诛”“思田之乱”“平定八寨”历史记忆的《贼歌》等,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嘹歌发展地区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故具有极强的历史学研究价值。
(四)民俗学价值
比如,在《建房歌》中,内容从男女青年开始商议建房事宜开始,到建房中要经过伐木、开凿、买牛、踩泥、打瓦、烧砖、安磉、合架、围墙、赞房以及最后的保宅等环节,都事无巨细的将壮族干栏房屋的建造过程一一记录在了嘹歌当中,对壮族仪式习俗、宗教崇拜、建筑工艺、雕刻艺术等方面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语言学价值
壮族嘹歌是经过古代壮族文人进行数次加工和删改后,全部用古壮字记录的经典作品,其中当然不乏大量丰富的壮语语言文化,所以对嘹歌语言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古壮字的基本语汇、构词方法、语式结构等问题,同时还能从中体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嘹歌中“扛楼梯”,意为男女结婚时男子入赘到女方家中;“下楼梯”指女儿出嫁,壮语称“落累”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民间文化习俗在古壮字及语言中的集中反映。
(六)古文字研究价值
在顺应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外来汉族文化影响,嘹歌应该算是最早被古壮字覆盖的壮族歌谣之一,并且这一改变极为彻底,4000多首,16000多行的嘹歌全部用古壮字抄写。所以,嘹歌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后人了解和认知壮族古文字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对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再现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
综上可知,壮族嘹歌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越人歌”时期。在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壮族嘹歌始终都扮演着承袭壮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音乐特性与文化价值都为壮族嘹歌文化土壤的滋生创造了极好条件。
參考文献:
[1][3][4]农敏坚等.壮族嘹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内部资料)[P].遗产编号:Ⅰ-82,2008.
[2]广西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壮族民歌古籍集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