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影]替身

2018-12-29 00:00:00
读报参考 2018年31期

张艺谋的最新电影《影》,是一部关于替身与主人的恩怨故事。其故事脱胎于三国,片中双方争夺的主要根据地境州,应是影射荆州。暗藏于斗室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男主角子虞,原型估计是周瑜,而性格反复的沛王,原型应该是吴主孙权。虽然此片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脑洞,但史书并无周、鲁、吕、陆等孙吴大都督用替身的记载。不过,历史上有关替身的故事倒比比皆是。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就发掘出替身的妙用。

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昏庸无能,荒淫无度,此人平生一大“壮举”,就是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乱伦,并为此派人杀了妹夫鲁桓公。

这么不靠谱的主,肯定要出岔子的。有一次,齐襄公外出打猎,一头野猪窜出来,把他吓得不轻,当场从车上摔下来,受了重伤。被抬到行宫里躺了N天。

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图谋不轨,便伙同奸臣发动政变,闯入行宫,来到齐襄公床前,将床上人干掉。

但是,被杀的这个人并非齐襄公,而是他常年培养的替身孟阳。

公孙无知仔细一看这尸体,有些纳闷:“这人不是国君,长得不像啊。”

齐襄公就是点背,没来得及跑远,躲在门后面。脚都露出来了。替身牺牲自己也救不了他,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公孙无知虽然名叫“无知”,人却很机智。才过一会儿就发现门后的齐襄公。派人将他拖出来,乱刀砍死。

齐襄公死后。公孙无知自立为国君,此次政变后,国内局势动荡,他很快又被齐国大臣拉下马。

历史,有时会把机会留给最适合的人。公元前685年,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历经艰难险阻,紧急赶回齐国即位,不止平息了内乱,还开创一方霸业,是为齐桓公。

公元前585年,齐攻鲁、卫。

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当机立断,派大军前往,领兵的是名将郤克。两军在章地交战。眼见齐军将败,齐顷公侍臣逢丑父急中生智,与齐顷公交换了衣服和位置。齐顷公假装为车右(驾车人右边的武士),逄丑父改穿齐顷公的甲胄。

随后,晋将韩厥杀到齐顷公车前,将车上人俘虏。他以为自己将要立下大功,喜不自胜,特意戏弄齐顷公,拜伏在车前,说:“敝国国君派遣在下援救鲁、卫两国。”

齐顷公怒不可遏。但又不能暴露自己。韩厥将齐顷公和逄丑父押解回营,路上,假装齐顷公的逢丑父称自己口渴,取出一瓢对身边的齐顷公说:“我渴了,去取水来。”

韩厥不疑,于是齐顷公以打水为由,偷偷逃走,又在沿途齐军将士的帮助下安全撤离。

韩厥带着逢丑父回到晋军大营,郤克见过齐顷公,当然知道中计了。当即要杀逢丑父泄愤。逄丑父道:“今日我若代国君而死,今后恐怕为人臣者就没有人敢忠于国君了!”

郤克毕竟还是正人君子。转念一想,杀了忠臣,不吉利,就把逢丑父放了。逢丑父的“替身”任务圆满完成,回到齐国,毫发未损。

有人用替身是为了脱险。

公元190年,各方牧守兴兵讨伐董卓,大部分在隔岸观火打酱油,真正出力的不多。长沙太守孙坚算是难得的给力队友,跟董卓军交手数次,华雄就是孙坚所部斩的,没关二爷啥事。

之后,孙坚率军与董卓麾下的徐荣在梁县交兵,怎奈何寡不敌众,打不过,只能跑了。

徐荣军紧追不舍,孙坚一时难以脱身,幸亏部将祖茂出手相救。孙坚平时爱戴红头巾,在战场上很显眼,日后征荆州,孤军入岘山,会被黄祖军轻而易举射杀,可能也与此有关。在危急时刻,孙坚将红头巾戴到祖茂头上。徐荣部下众骑果然将祖茂当成孙坚,趋马追赶,孙坚则趁机从小路逃脱。

祖茂势单力薄,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情急之下,飞身下马,将红头巾戴到路边一根烧过的柱子上,自己躲到草丛里。

徐荣军围着柱子转了半天。定睛一看,知道自己被耍了,方才各自散去。

孙坚与祖茂的这招替身之计,默契无间,可给32个赞。

也有人用替身是为了面子。

有一回,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臣。曹操虽是一代英主,就是颜值不高,觉得自己的相貌不足以威慑匈奴人,于是请崔琰充当替身,代替他接见使臣。崔琰出身名门望族,长相英俊,气质威严,那是出了名的帅哥,让他代表大汉,倍儿有面子。

曹操自己则站在坐榻之侧,手握宝刀,假装侍卫。

匈奴使臣来了,双方就汉匈关系进行了友好磋商和深入探讨,气氛十分融洽。事后,曹操偷偷派人问匈奴使臣:“你觉得曹丞相这人怎么样?”

匈奴使臣似乎早已看穿一切,答道:“丞相仪容风采非常人可比,风雅高尚让人向往,但是,他那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匈奴使臣若是慧眼识珠,必有过人之能,不可放虎归山,更不可让他妄议汉相。曹操是典型的多重人格,他听说后,立马派人把这个匈奴人杀了,呵呵,就你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