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无论你是去饭馆、超市、菜市场还是乘坐出租车,使用支付宝、微信“扫一扫”二维码都能实现无现金移动支付。然而,二维码的普及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于是,NFC支付、刷脸支付、“一闪”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开始逐渐跃^大众视野,搅动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一池春水。未来,关于支付,我们能够刨造许多可能……
“扫一扫”奠的安全吗?
移动支付给国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然而,一些常常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却发现,虽然扫码支付十分方便,有些“坑”却无法避免。例如扫二维码支付的同时往往也自动关注了该店的公众号:还有一些地方只有扫码才能享受优惠,用现金则备受冷遇。商家们对移动支付的“爱”也有诸多无奈,有商家坦言,现在营业台不摆个二维码根本不敢做生意,偶尔还会有人趁着店里高峰忙乱时,自称付款成功却根本没有支付……
二维码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二维码产业联盟执行秘书长张也平说,金融电子支付可以说是目前二维码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但二维码应用带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金融欺诈、造假制假、商业诚信等问题,尤其在金融支付领域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最常见的矩阵式二维码,也叫棋盘二维码,其黑白图像间隔在计算机里显示为二进制,即整个图案中的黑块表示为1,空白表示为0。在支付应用中,二维码起到一个虚拟POS终端的作用,不需要到POS终端刷卡,手机扫码就可以直接支付。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制的快速响应码,即QR码。而QR码采取了全市场免费开放策略,作为“开源”的技术。它没有后台监控,因此出了问题往往无法锁定责任主体和法律主体。
另外,QR码应用还存在很高的专利风险。尽管QR码在我国没有申请专利,但也没有放弃专利权。一旦其要收取专利费,消费者的使用惯性一时又很难扭转,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性。
“碰一碰”优势更明显?
今年7月,华为联合银联在多个城市推出“碰一碰”支付,这种支付方式完全基于NFC技术,即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备NFC功能的手机在出厂时即内置了智能安全芯片,无需再更换SIM卡或其他硬件。就可直接在手机上申请并下载银行卡,即使在没有网络或手机信号的地方,也可实现近场非接触支付、电子现金充值和现场小额快速交易等。只要将NFC手机靠近有“碰一碰”字样的NFC标签,手机屏幕就会自动弹出收费界面,输入金额即可,无需任何APP或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
测试发现。NFC手机支付需要在小于10厘米的范围内才能完成,而且只能是点对点通信。这就保证了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只要终端设备在用户的管理范围内。就没有被盗刷的可能性;NFC手机采取SE芯片硬件加密和软件加密相结合方式,不到0,1秒时间就可以完成ID与密钥等数据传递,因此。黑客在如此快速交换数据的条件下截获并破译无线电信号的概率很小,这也保证了支付的安全性。
目前。NFC手机的用途除了支付外。还可作为公交卡、地铁卡、门禁卡和登机验证等。据银联统计,从2017年底到2018年9月。全国范围内已有近20座城市的公交、地铁开通了银联云闪付,而NFC支付正是云闪付体系的主要部分。此外,支付宝和微信也在布局NFC。
移动支付创新考验诚信体系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向各个生活场景的渗透,以刷脸支付为代表的“AI+移动支付”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去年8月底。京东在线下零售店京东之家开始测试刷脸支付服务,据反馈,其刷脸支付可以进行准确、快速、友好地获取用户面部信息,单次交易可控制在2秒左右完成支付。去年9月,支付宝又宣布在杭州肯德基上线刷脸支付,成为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试点……相比于三年前马云在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上的购买测试,如今的刷脸支付与零售行业的衔接无疑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外,还有基于可见光交互技术的新型移动支付方式也夺人眼球。只需要通过手机闪光灯高速闪烁传递认证码,就可代替二维码的扫码过程,使支付过程“一闪”完成……
那么。随着这些新型移动支付方式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要与二维码支付说再见了?
专家认为。对于用惯了二维码支付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接受新的移动支付方式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现在有关部门对扫码支付等移动支付行为作出了安全规范要求,但仍然赶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快,更赶不上一些人挑战诚信底线的速度快。移动支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考验,需要运营方、监管方、商家、用户各方共同建立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诚信体系和安全机制,否则移动支付市场无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