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型城市:别让娃宅在家

2018-12-29 00:00:00
读报参考 2018年34期

想象一下如下场景:作为一个10来岁的小孩,在周末的时候你很想找同学一起出去玩。同学家离你家只有五分钟走路的距离,从同学家到附近的公园也只需要再走十分钟。但在城市里,五分钟或者十分钟走路的距离,往往蕴藏着各种危险,于是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时间陪你一起去,你只能呆在家里。

《无惧:在风险受控的城市中成长》一书作者蒂姆·吉尔说:“要给孩子们更多户外活动的机会,仅靠建造更多游乐场或公共活动空间是不够的。这样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隔离型活动场所’,也就是只有家长带着孩子才能到达的地方。”他认为,一座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风险。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想象。

从将社区到学校和游乐设施区域的安全路线进行特别标注。到整体对社区管理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改造纳入近期规划。

地拉那:相信沉默的大多数儿童也对基建发声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市市长埃利恩,在媒体采访关于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计划时说:“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力量。”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更自由安全的成长空间,埃利恩带领着地拉那市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每隔一段时间,市中心街道就会进行封闭,用于给孩子们玩耍。这一实验型举措一开始就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封闭的街道上满是骑着自行车的孩子,俨然一片欢乐的海洋。在经过数次试点后。地拉那市中心正式成为无车区域。为此,市政府和所有参与者花费了近一年时间说服居民。

在地拉那。汽车被视为身份的象征。因此建造一座大型儿童游乐场的工程遭到不少反对,有些反对者甚至动用暴力。但埃利恩相信,孩子们可以用行动来克服阻碍。结果确实没有让埃利恩失望,孩子们不仅来到了游乐园玩耍,给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更是吸引了他们的父母一同前来,在游乐场四处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地拉那还设立了儿童市议会,孩子们可以和市长面对面交流。就某些议题进行辩论。并将他们在市议会发现的东西带回学校,形成良性互动。种种举措,不仅给地拉那的孩子们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更多可以自由活动的场所,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声的机会。

鹿特丹:打造更多户外空间改善社区生活质量

荷兰鹿特丹在2006年一次调查中被评为世界上最不适合儿童成长的城市。此后鹿特丹便踏上了改造之路。迄今该市共计花费1500万欧元用于改进公共设施和住房,提升低收入居民区的交通安全等,旨在打造一座儿童友好型城市。

大量公益性住房一直是鹿特丹的主要特色,但是,公益性住房在解决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时,无形中也降低了生活的质量,更大大限制了儿童活动的空间。因此,鹿特丹市政府开启一系列住房升级计划。在留住中高收入家庭的同时,也使低收入家庭避免因经济压力搬往条件更差的居民区。市中心周围新建了数百幢独立的家庭住房,配备充足的户外花园空间和孩子的玩耍空间,每个社区还建有至少两所教育水平优良的学校。

对公共区域的街道和花园等。鹿特丹发起了“梦想街道”计划,居民们可以自主投票对社区内的街道、停车位等重新规划。许多社区内原本多余的停车位,在居民们的提议下改造成小型蔬菜种植园地,或是可供休息的长椅等。

在鹿特丹,公益性住房过剩和中高收入家庭流失原本是最主要的矛盾。如今,由于社区生活质量改善和居民共同努力,越来越多人愿意带着家庭留在鹿特丹。

温哥华:建家庭友好型住房减轻城市过重负担

温哥华的家庭友好型住房政策规定,该市密集型住宅的四分之一必须划分给家庭友好型社区。所谓家庭友好型社区。就是自然光线达标、规划有位于低层的家庭型住房、公共儿童小汽车存放地点、游乐设施、配有戏水或玩沙地点等的社区。在该类社区附近一公里范围内,必须配备有日托中心和超市,并规划有安全步行路线。

基于这些标准,温哥华正计划建设全新的河岸社区。社区将涵盖250间低于市场价的高标准公寓,层高不超过六层,其中60%将针对家庭需求。除了10公顷的公园,社区还将配备一所小学、一个社区中心以及四座儿童中心。

温哥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愿景不止于此,借助这一契机,该市还希望减轻现有住房负担过重的问题。温哥华计划在10年时间里新建7万处住房,40%为家庭需求打造,其中一半专为收入低于中位水平的家庭服务。

对温哥华来说,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并不只专注于儿童的需求,而是整个家庭的需求。住房改造计划不仅为儿童提供更多施展身手的场所,也为家庭互动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