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寻亲”:她为台胞找到故乡的家

2018-12-29 00:00:00
读报参考 2018年34期

工作地点在北京,但周思妤依然在做和台湾有关的事,她负责运营一个公益项目——“两岸寻亲”。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后,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老兵及后代始终没能回到大陆,至今仍与亲人失联。周思妤的工作是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和推送功能,以手机弹窗“寻人启事”的方式助力寻亲。过去一年多时间,已经有67个寻亲家庭在她的帮助下团聚。

让“回不去的故乡”回得去

台湾到哈尔滨的飞行时间不超过4小时。关仪凤和父亲却花了半个多世纪才走完。1949年,老家位于原吉林省阿城县的关继贤随部队远赴台湾,直到1985年因肺炎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让后代与大陆亲人团聚,是他留下的遗愿。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家乡地址变更等原因,父亲离世后的30多年间。关仪凤依然没能和对岸的亲人联系上。

2018年7月,事情出现转机。关仪凤偶然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大陆的“两岸寻亲”项目,就随手发布了寻人信息。她没有想到,仅仅3天之后,项目负责人周思妤就帮忙联系上大陆的关家后人。得知消息后,关仪凤激动万分。早早地筹划着回大陆一趟。思前想后,她挑了个好日子,决定在中秋节回乡团圆。

9月23日,关仪凤搭乘的航班在哈尔滨太平机场降落。她家乡的兄弟姐妹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在接机口撑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欢迎亲人关仪凤回家”。相见的那一刻,关仪凤紧紧抓住亲人的手:“我60岁才回到家。实在太晚了……”

接机这天,周思妤特意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庆祝团圆的家宴上,关家后人不停地向她敬酒致谢。周思妤坐在关仪凤身边,与她分享在大陆的各种见闻,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第二天上山祭祖,周思妤全程陪同。当地刚刚下过雨,在山路上没走多久,她脚下的白鞋就沾了不少泥。身边的人提醒她,她却一点也不介意,“这是回力的,很便宜,我出差经常穿”。关仪凤爬到山坡上祭拜。周思妤也跟了上去,站在一旁安静地拍照。夜里回城住宿太远,她就在镇上单价128元的小旅馆凑合了一晚。

那一辈老兵被卷入一场历史洪流中。尽管两岸探亲自1987年便已破冰,但人生境遇殊途,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对岸的亲人。周思妤告诉记者,目前健在的赴台老兵已经很少了。相当一部分老兵是没有找到亲人,带着遗憾离世的。因此对于每一位寻亲的老兵和老兵后人,她都竭尽所能去帮助。2017年3月至今。“两岸寻亲”项目一共帮助70个家庭团聚,其中67例由周思妤主导完成。这意味着,至少有数百人在她的帮助下与亲人相见。

在只有她一位正式员工和两名实习生的情况下,项目组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2月,“两岸寻亲”帮助老兵后人李尚颖找到失联80年的大陆亲人,这是求助者中失联时间最长的一例;2018年6月,项目组帮助台湾百岁老兵找到徐州89岁的妹妹,这是求助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例……

谈到“两岸寻亲”项目,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曾这样评价:“继通邮、通航、通商后。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第四通。”

做一件“正确且温暖的事”

两岸亲人团聚通常选在一些寓意美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时,就成了周思妤陪人团圆的日子。今年的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她全都在外地出差。尽管如此,周思妤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看到失散这么多年的亲人团聚,我同样很开心!”一个个成功案例,给周思妤带来不小的名气。由于经常有媒体来采访,她被办公室的同事们笑称为“网红”。只不过她这样的“网红”,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脚踏实地做实事。

每天一走进办公室,周思好就开始不停地打电话。收到求助信息后,她首先

要联系对方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再编写寻人启事,通过“精准地理推送”技术弹窗到特定地区。同时,她也会视情况跟当地志愿者合作。或是向警方求助。每次电话接通,寻亲者总是迫不及待地从头讲起。周思妤会像聊天一样,引导他们说出最关键的信息。一个电话通常是半小时以上,有时晚上回到家,她还在不停地跟家属沟通。周思妤开玩笑说,电话打得多了,她的“台湾腔”都变了味儿。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周思妤的家人。“以前在电视台工作。妈妈不会特意去看我做的报道。只有在地震时才会关注一下,确保我安全。现在,只要看到和我有关的报道,她都会收藏在手机里”。

在周思好自己看来。这两份工作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做记者时,她会经常报道一些正能量的事,例如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组织等。手头运营的“两岸寻亲”项目,公共价值与社会责任仍然是她在坚持的东西。当采访变成陪伴,她同样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自从来到北京,周思妤已经有3年没在家里过生日了。见证过那么多次团圆,如今她更能体会到“家”的意义,也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在做一件“正确且温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