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广阔农村带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振兴乡村该怎么干?
分析认为,后期农村农业应该以绿色转型为导向,从改革中寻求动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全方位制度性供给,将现代产业发展、农民利益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三农”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自2013年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都在1.2万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农民收入累计增长超过 50%,每年迈上一个千元台阶。不仅如此,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5.3%,绿色这个农业本色正在变得更加清亮。
近5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形势稳中向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
但与此同时,当前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出全面部署。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还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针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提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解释说,总抓手是指一切工作的总依托。这个战略定位意味着,今后“三农”工作将iIBPolF25z56LFr0XVQnQ0gdocw2s5zA28lqb8GMl9w=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等业内专家认为,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这是我国的体制特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真正向农业农村倾斜。这将从政策和资源配置上有力促进乡村加快发展。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都主要是通过党的领导和体制机制的优势强化落实乡村振兴的责任,把资源配置优先安排到农村。
产业体系支撑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韩俊说,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的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单纯靠高福利留住农村人口,有效并可持续的路径是要通过产业兴旺来支撑繁荣兴旺的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要从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增强农民就业增收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实现乡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并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促进其他方面发展。
我们也要认识到,要积极寻找新的产业支撑点,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增收渠道。这里的收入来源,不仅来自于就业收入,而且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就是增加收入,也就是依靠资源变成了资本带来财产性收入。
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产业振兴,培养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强化与农民的联系,尽量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发展,真正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发展。
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韩俊表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恢复和提升农村业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要通过保护生态,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能够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韩俊说,乡风文明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
治理有效,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生活富裕,目标是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韩俊说,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向改革和创新要动力
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韩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长远、管根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有制度建设的任务。“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比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对于尚属空白领域,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他说。
一方面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的两大动力。
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既稳定了农民预期,也为未来政策调整和制度变革留下空间。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是农村改革的“重头戏”。
目前,全国整省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的省份已达28个,确权面积11.1亿亩,已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这项工作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融资,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
2018年是全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收官之年。据了解,农业部将督导各省份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探索确权成果应用,推动确权红利充分释放。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支撑,农村改革的另一件大事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项改革也已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将继续扩大改革试点,将试点由现在的129个增加到300个。同时,全国还将有50个改革基础较好的地市和个别省开展整省整市试点,并力争到2021年年底基本完成改革。
在创新方面,一是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重点研发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环保技术,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抓手开展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融合。
三是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重点在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经营风险分担、金融支农、农民培训等方面求突破。
这也将是后期地方政府需要关注和推进的重点。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小农户还会占我国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要重视加强与小农户利益的联结,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并以示范带动、培训等方式,推动其发展。
推动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而这些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供给保障能力长足进步,也使我们更有条件注重质量效益。
业内人士认为,农业高质量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产品质量高、品牌响、销路好,产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经营效益高、农民收入好,发展方式优、生态环境美。原有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走不通了,倒逼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具体来看,一是将继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当前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仍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已提前实现,但后期还将继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
2018年农业部将继续扩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试点范围,再选择10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大市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同时选择150个县开展果菜茶病虫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当前,首先是聚焦586个生猪、奶牛、肉牛大县,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2017年支持96个县整建制推进,取得良好开局的基础上,2018年争取再支持200个县,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水平,探索有效治理机制,确保到2020年基本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要推动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政策,开展有机肥补贴政策研究,推进沼渣沼液有机肥利用,打通种养循环通道,实现就地就近循环利用。同时,以东北、华北玉米秸秆较多的地区为重点,在150个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推广秸秆农用十大模式。以西北、西南地区为重点开展农膜回收,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落实地膜生产新标准,加快推进加厚地膜推广应用。
三是加强农业资源养护。2018年农业部将进一步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至2400万亩,初步形成技术模式、耕作制度、核实制度、补贴制度。除此之外,后期农业部还将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积极推动黑土地保护立法,探索建立保护奖补政策,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整建制试点,每个县实施面积50万亩以上。以黑土区为重点,集成推广深松深耕技术,力争深松深耕整地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
同时,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分区域分品种进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划定食用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继续实施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
这些都是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转变,应立足具体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推动农业供需关系新平衡
2017年我国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农业部数据显示,籽粒玉米累计调减5000万亩,粮改饲面积超过1300万亩,生猪养殖进一步向玉米主产区聚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进一步优化。
近两年我国在推进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供需脱节、资源错配问题仍很突出。下一步应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平衡。比如,虽然这两年玉米调减效果明显,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显现,市场价格有了回升,但要巩固这一成果,继续推动“镰刀弯”地区玉米调减,为优秀产区留出空间。也要继续扩大粮豆轮作试点,增加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料等品种,将粮改饲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
据了解,农业部将继续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优化生产布局,引导产能向粮食主产区、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并启动现代化牧场示范创建,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力争到2020年优质苜蓿自给率达到80%,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0%,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
不仅如此,还要以退出不合理产能、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渔业养殖技术要从重产量转到重质量上来,降低水库、湖泊网箱密度,开展循环水养殖和零用药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明年底基本完成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划定。”韩长赋说。
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重点追求质并不是说不要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地方政府要坚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底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面积稳定、产能稳定,做到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要重点保口粮保谷物稳产能,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摘自《金融世界》2018年第2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