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佛系青年修炼指南(二)

2018-12-29 00:00:00天堂有羽
羽毛球 2018年4期

在上一期,我们通过阐述羽毛球拍、羽毛球线、羽毛球服,介绍了羽毛球佛系青年如何快速养成的一些内容。这一期,我们继续从球鞋、羽毛球和羽毛球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这方面的经验。

一、羽毛球鞋

我觉得现在球鞋设计这一块,最为佛系的就是林丹专属的系列。不管前面在L家还是现在在Y家,都有这种素色设计的感觉。好像现在的Y家,就有一点“艳李素林”的味道。李宗伟用粉紫色等艳色调,这也符合东南亚国家喜欢彩色的传统,而林丹则相对传统很多,像他的LD款系列鞋子都是很规矩的极简配色,似乎有意在匹配林丹曾是军人的身份特征和相对硬朗的气质。

海德公司也曾经推出一款复古羽毛球鞋,感觉更接近现在的板式潮鞋,这也可以纳入佛系青年的单品名单中。

二、羽毛球

关于羽毛球,我觉得我刚开始打球的时候,用的白桶无标球就非常佛系。现在去很多体育中心的卖场,仍然可以看到不少。

这类产品大多是在挑球机上挑下来的摇摆球,因为在硬件上如毛片、球头还有胶水等都是符合标准的,做得再差,打起来球感仍然比街头娱乐球要好上不少,毕竟后者泡沫球头插弯毛,做得再好也不入羽毛球迷的法眼。感谢这种白标球陪我度过了初学时光,不至于当年望羽毛球之贵族消费而却步。

这里也可以开个脑洞。佛教之所以有敲钟的传统,是因为把佛经上的文字印在钟上面,敲击后就完成了一个让这些经文跟钟声一起远扬的仪式。于是,击球有响亮声音的羽毛球运动也可以如法炮制,在羽毛球的毛片上面印一些如六字真言之类的经文,每次打球击出响亮声音的时候,也完成了经文在球场上面传播的仪式。

另外,佛教讲究不杀生,即动物保护的传统,在这一点上,羽毛球运动是有不少原罪的。以前的羽毛球线来自牛羊等动物的肠衣,手胶来自牛皮,羽毛球的球头来自羊皮,羽毛球的毛片来自禽类羽毛。随着材料科技的进步,肠线被尼龙替代,牛羊皮被PU替代,目前还剩下最后一项,羽毛球的毛片还没有办法,仍然要向鸭鹅等动物索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羽毛球运动的环保形象。

2017年的人造材料羽毛球——胜利“碳音”,经过艰难跳票后低调上市,让我们看到了碳素羽毛球的一点希望。不过,从实际效果看,仍然与天然羽毛有不小差距,而且看起来产能爬坡艰难。现在,我只希望已经实现了这个从0到1的突破后,研发的步伐不要停下,把这个“碳素毛杆+泡棉毛片”的工艺进一步优化,更全面地替代禽类毛片,让飞行更稳定。这些不管对环境保护还是对羽毛球运动本身的推广,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三、羽毛球包

前几年流行起来的“电子琴包”,方方正正,黑色束装,极简风扑面而来,佛系感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怕被老板看到、不敢背传统羽毛球包去公司的球友,遇到这款包后如获至宝,终于敢大方地带到办公室。运动与商务跨界,就像佛禅文化,跨界宗教理念至产品设计一样。

四、羽毛球教练

如果评比,现在羽毛球教练中最像“禅师”,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熊国宝教练,他的不少情况已经像是把羽毛球运动上升到体育宗教的程度。

1、仪轨

佛教讲究晨钟暮鼓,而熊导的作息是“朝七晚七”,如果不是在外讲课,他严格控制早上7点到球馆开始指导学员训练、晚上7点后回家休息。羽毛球场,像是他终生修行的圣殿,学员像是需要他开示引导的信徒,都信仰羽毛球运动,是可以通行某个彼岸的“法门”

2、极简

比如“高远球从四到二”,他把传统的高远球四个步骤简化成了两步。以前的高远球步骤是“举拍-倒拍-击球-收拍”,在熊国宝的理论体系里,被简化成了两步,即引拍-击球。以前的击球动作容易造成过度旋转而失去准心,经过熊导这一创新,变成了像投标枪或者掰手腕一样的极简动作,这符合现在羽毛球运动节奏越来越快的趋势。

再比如“勾球从Wd7BerRTJP/XjtvlMDZgAw==繁到简”,勾对角是羽毛球网前技术中难度最高的技术,但国宝教练通过握拍方式的调整,将这个最复杂的动作简化成了只动肱桡肌就能完成的极简动作,让这个小而华丽的技巧不再是老球棍的专利。

3、归真

在此之前,很多人认为羽毛球的技术之母,大技术是高远球,小技术是放网,在这些基础上变化出高吊杀与放搓挑等技术。而国宝教练认为,大技术是杀球,小技术是搓球。在这个技术标准上建立起来的熊氏风格,带着更积极主动的想法,更符合现在进攻的主流。

4、善喻

佛经里面很多哲理,阐述起来并非通过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有趣的比喻,使得本来抽象深奥的哲理,在故事中被具体浅显地体现出来。信徒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领略智慧。同样的情况,国宝教练也善于借此喻彼,本人不完整的总结如下:

5、道具

佛教有专门的佛器,如禅杖,拂尘,达摩祖师也有自己的衣钵。国宝教练也有自己的专利羽毛球拍,那就是国宝拍,特殊设计的拍柄,以国宝教练的技术理论为标准,为每个手指都设计一个固定的指模,握拍的时候,有如国宝教练手把手传授正确的握法,最终形成“弹弓底座”,让你的每一次击球都强而有力。

五、后记

佛系文化,本是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的年轻人,生活舒适,但因为国家陷入经济泥潭,没有多少窗口为他们打开,上升艰难。于是,大家干脆窝在舒适的现状里面,一动不动,向外求成受阻,转而向内修心,里面多少夹杂了自嘲的情绪。

羽毛球的器材发展也一样,2007年Blackswan前辈提出“技术已死”论,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行业技术水平现状仍然跟十年前没有太多变化。以球拍材料碳纤维为例,我所看到的现象是“出道即巅峰”。上世纪70年代末上市的T700材料,至今仍然被当成重要基材,大量应用在球拍制造中。大创新是越来越难了,小创新是越来越不自由了。创新受阻,于是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不要幻想太多,活在当下,随喜赞叹。

不管这是一种技术瓶颈,或者消费能力上的无奈,还是对于消费主义的一种软性反抗,我们要看到佛系这种亚文化之外,仍然有一群人不甘心做“善男信女”,继续折腾人造羽毛球,做6.0中杆的球拍,做0.58线径的球线,做57克的球拍,做更智能的球拍……

佛系,我们既要吸取极简的智慧,也要克服“丧”文化的侵蚀。愿以此文,在2018春天之际,与一起奋斗过的羽毛球行业人士与爱好者共勉。

【参考文章】

1、《佛喻人生智慧》,韩建萍、魏峰编著,民主与建议出版社;

2、《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日本),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