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新规:在争议中试行

2018-12-29 00:00:00麦延
羽毛球 2018年4期

改革:多年酝酿终试行

世界羽联主席拉尔森在最近一次访问中透露,固定高度发球改革的提出者并非世界羽联,而是球员和教练员。数年前,一部分球员和教练向世界羽联提出了这一想法。此后,世界羽联与多方团队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2012年底的理事会上,世界羽联通过了1.10米的固定发球高度试验规则,并在这几年间保持着探索。2016年,世界羽联给相关协会配置相关装置,并在一些场合进行测试,在业内再次引发热议。

2017年11月,世界羽联理事会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了试行新规定的决定。11月29日,世界羽联在官网正式发布公告:从2018年3月1日起开始固定发球高度规则测试,试行高度为1.15米,安排测试的赛事包括除世青赛外的所有第一等级赛事、所有第二等级赛事和各大洲锦标赛。为确保新规则的顺利执行,世界羽联在2018年的1月和2月对国际与洲际裁判开展了多次培训。

原来的发球规则要求:“发球员的球拍击中球的瞬间,整个球应低于发球员的腰部。腰指的是发球员最低肋骨下缘的水平切线”(该类发球违例俗称“过腰”)和“发球员的球拍击中球的瞬间,拍杆和拍头应指向下方”(该类发球违例俗称“过手”)。提议修改的规则中,取消了俗称过腰和过手这两条规定,以“发球员的球拍击中球的瞬间,整个球应低于离场地地面1.15米”代替。

声音:一石激起千层浪

新规定在去年被提出的时候就引起了很大的回响,其中最为激烈的声音来自身材较高的球员,例如丹麦队,维克多和队友们更是多次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对该规定带有嘲讽意味的小视频。但在规定尚未试行、尚没有实战体验的时候,更多的声音仅停留在观点和推测上。

新规定在2018年德国公开赛上正式试行,相关声音亦在赛后迅速涌现。不少球员和教练纷纷表达不满,包括林丹、印度队教练戈比昌德、加拿大选手李文珊等。整个比赛中,印尼队被判罚发球违例合计150多次,在男双决赛首局,印尼组合阿尔菲安/阿迪安托可以说就输在了这个环节上,印尼队也针对此事向世界羽联正式提出申诉与抗议。

到了全英公开赛,更多一流球员的参赛使这个话题的热度持续升温。在正赛前一天的训练中,世界各国的裁判、媒体、教练和运动员集中起来研究,中国双打的男队员还参与到实际测试中。在5天的比赛里,发球的变化出现在不同项目的球员身上:单打球员改发正手球、高个的双打球员下蹲发球、发后场的比例上升等等,但发球违例的判罚比例相对德国公开赛有所下降。

在赛后采访中,林丹和谌龙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试行的规定有明显问题,就连男双世界排名第一、身高仅1.70米的苏卡姆约也在相关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不解。

针对这一改变,中国队作出的反应是积极的。双打主教练张军曾表示:“这个规定绝对是颠覆性的,谁抢在前面,谁就能占据优势。”实战证明,国羽的适应能力并不差,没有成为被判违例的重灾区。有意见归有意见,适应才是更重要的。

在这两站比赛中,发球违例的判罚频率稍微有极端化的趋势,这样的趋势在更早进行的德国赛中体现得更明显。有的球员全场未被判发球违例,或者仅仅被判罚一两次,而有的球员则频频被判罚,甚至有一局被判5个的情况,而屡次被判罚的也不全是高个球员。因此,赛前对新规定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适应和练习,都会在场上体现出来。重视细节,努力适应,才能有效地降低在场上被这方面因素干扰的可能性。

回应:不排除对高度作调整

全英赛期间,世界羽联主席拉尔森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了一系列充满争议的问题。他认为,新规定试行之初,比赛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的状况,因为球员和裁判员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全新的规定。他承认,现在为止收到的反馈令世界羽联有不小的挫败感。但是,对于世界羽联来说,现阶段更需要的是详细的反馈和有建设性的可行改进措施。

拉尔森说:“我们制定新规的初衷,是让发球的目标性和规则性更明确,让发球容易些,让比赛更公平,而不是针对任何人。我相信球员很可能是最受其困扰的,我十分理解和同情。世界羽联一定会听取球员们的反馈,我建议大家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信息和资料去评核这个规定。”他不排除发球最高点高度会在1.15米的基础上作提升。

此前,本刊在刊登郑三粮裁判长的文章中提及,发球规则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已经修改,而是待定。根据世界羽联章程规定,只有世界羽联会员年度大会才能修改羽毛球比赛规则,而且任何有关修改或具同效的提案,都必须获得大会三分之二的票数同意方可通过。但对于临时对“规则”改变的试验或测试等,理事会则有权代表世界羽联作出决定。当下,理事会一边进行新规定的测试,一边将新的修改提议提交2018年的会员年度大会,并提议会员大会授权世界羽联理事会。因此,规定是否会被正式修改,要在今年5月才见分晓。

观点:寻求更科学的解决办法更重要

比赛规则是让所有球员统一遵守的法则,每个球员的身体、习惯、风格等不尽相同,这样的不同造就了运动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让各种规则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赛规则的制定往往很难达到绝对的公平。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变革难免产生阵痛,只听到反对的呐喊而忽视沉默的支持无疑是片面的。在发球新规公布和试行后,激烈的反对声音很多来自身材较高的球员,最突出的无疑是丹麦队。面对相同的规定,有人需要艰难做出变化来适应,有人则可以享受到不变的“红利”。因此,改革带来的不同方面影响都应该被纳入考察范围。

当然,运动员的意见是最重要的,其中有人关注的是“1.15米”,亦有人关注制度本身。像林丹和谌龙发表的观点,其重点不在于1.15米这个高度,而在于判罚依旧是由裁判主观判断,没有如鹰眼一样的高科技手段做客观依据,有换汤不换药之嫌。的确,世界羽联有必要对高度的制定给出科学的根据和解释,更有必要在高科技手段上做出更大的投入,只迈了半步的现状对多方都缺乏绝对的说服力。

如何把这一步迈全、迈好,靠的不单单是顶尖运动员的意见,也不应是哪一部分运动员或世界羽联相关人员的意见。要往更公平的目标迈进,高科技的引入应该是更加积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