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丹霞谁睹目,千里奇缘我与山

2018-12-29 00:00:00林宁子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8年2期

冥冥中,我与丹霞山有缘。从儿时在科普书中识得、每次看到图片就兴奋不已的“红山”,到学校地理园中研究许久的丹霞地貌,再到出发“小作家培训班”前对她的全方位了解,我无不珍惜每次与她“隔空相遇”。有人把她誉为“蒙着面纱的美人”,我却许她为“隐形的伙伴”,期待着与她的“神会”。

晴天中的“假丹霞”

这真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啊!小作家们一起游览丹霞山的长老峰。一路上,耳边是“叽啾叽啾”的欢快鸟语和蝉的“知了曲”,还有老师那有趣生动的“丹霞山简介”;眼前是一片片幽茂的竹林和一块块巨岩奇石;脚下踏着的是浓密的枝叶筛下的点点“金光”。可这景色虽美,我却有一种不足的感觉:难道极负盛名的“红石公园”就只是区区的颜色“奇”、地貌“奇”吗?那番“如画”的景象,就是普通的山林中也能呈现呀!怀揣着疑问,我踱步向前。

褪去“白霞衣”的“真丹霞”

多亏了那场雨!

虽然我们在钻山洞、征服险峻的“一线天”时,狠狠地抱怨“雨水将台阶上的青苔溶化了,两者‘中西合璧’,摇身变成一种‘滑跤剂’,为我们这群侧着身子努力竖着向上爬的‘异类螃蟹’设计了层层关卡障碍”,但是,当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时,大家都不得不赞叹:“这雨,来得真巧,真好,真妙呵!”瞧!这雨是一位伟大的展览师,为我们褪去了丹霞山的那层“白霞衣”——在毒辣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丹霞山竟朦胧披上了一件“白衣裳”,那“颜如渥丹,灿若明霞”的色彩似乎被直白的日光所“沾染”,一下子黯淡了不少。而这雨却令丹霞山现出了“原身”——那一块块巨岩闪耀着金、橙、黄的三色光芒,与日光相互辉映,快活而自豪地宣布:“我就是丹霞的石,丹霞山的‘骨干’!”那一棵棵粗壮高大的梧桐拱卫在巨岩身边,骄傲而欣喜地叫道:“我就是丹霞的树,丹霞山的‘铠甲’!”连那依附在巨岩上的青苔小草也大大方方地说:“我就是丹霞山的‘肌肤皮毛’呀!”别以为丹霞山仅此而已,我那“伙伴”还有更微妙的景致呢——“丹霞瀑布”!原来,倾盆大雨刚过,山上的雨水积得多了,便如瀑布般顺着巨岩“飞流”直下。于是,岩石经过这“瀑布”的冲刷,一边淌着未干的水,一边通过水珠对日光的折射,绽放出更耀眼夺目的光辉;群绿有幸得到那流水的爱抚,棵棵都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几株兰花的脸上,挂着丝丝露水,正朝着“瀑布”脉脉含笑,想报答这“滴水之恩”……好一股“丹霞瀑布”!好一座壮丽雄伟的丹霞山,和那一阵功劳盖世的雨!

“神会”丹霞

望着雨后“树映丹霞,云飘远岫”的景象,我忘情地低吟:“看山下,锦江盘旋似玉带;观峰顶,丹石放光如玛瑙。”正心旷神怡呢,忽然,我脑中蹦出了一个奇怪天真的想法:我们喜欢丹霞山,而丹霞山也不负我等情谊!为何?因为我们在游览时,严格遵守着“说话小小声,东西不落地”的规则。没有大声喧哗,虫儿们的“合奏曲”没有被打断;没有随手乱扔垃圾,丹霞山的柔美轻纱没有被染瑕疵。没有!绝对没有!即便我们在夜里去丹霞山观察植物,也是“蹑手蹑脚”地,所以知了、蟋蟀等虫儿们毫不介意我们的“打扰”,继续“我行我素”地快活——它们并不因为我们的“拜访”而“万马齐喑”,反而更是“蛙声一片”了。也可能因为如此,我的“丹霞伙伴”和这里的一切生灵才欢迎我们的加入,还不嫌麻烦,特意遣派土地公公上奏玉帝,让云童雨婆洒下甘露——为了能更好地让我们了解丹霞,也为了能展现出更绚丽多彩的自己,她心甘情愿。

瞧!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多彩丹霞,这就是我心中唯美而又可爱可亲的“伙伴”!让我们诚心诚意地爱丹霞,护丹霞,让丹霞山更加环保美丽吧!

(指导老师:林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