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开放是过去4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体两面,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到习近平的新型大国外交,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国际环境,未来也只会更深地嵌入国际互动。
如今的国际局势变化复杂,多重变数让未来世界再次陷入不确定,在变与不变之间,处在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尤为重要的就是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记者就此专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教授高飞。
高飞教授曾担任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主题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走向全球治理
记者: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进逻辑是什么?
高飞: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外交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1978年开始,中国国家的工作重心从强调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转变。1980年代初,中国确定了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开启了外交工作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95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与苏联结盟;1970年代是“一条线”政策,与美国交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意味着中国不会和美国结盟,也不会和苏联对抗,这为后来的中苏关系改善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全面的改革和开放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阶段从1989年开始,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外交又面临了新的问题。这一阶段,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保持低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努力提升综合国力。这一阶段延续到了2003年。
记者:为什么是到2003年呢?
高飞:与过去相比,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日益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外交进入了第三个阶段,200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当中国经济体量较小、国际上对中国关注较少的时候,我们的“韬光养晦”是可行和有效的。当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时候,回应世界的期待,明确中国的发展路径就显得重要了。中国因此提出了“和平发展”,主动地向全世界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发展途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2012年以后,中国外交又有了很大变化,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尽管同样强调和平发展,但中国外交有了新的标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特点。
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背景是中国腾飞,力量不断上升,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各国日益连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历史上的中国始终是一个大国,现在跟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第一次成为了全球大国。今天我们的经济影响已经扩展到世界每个角落,相较而言,汉朝唐朝只是东亚、中亚的地区性大国。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