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译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
[精彩解读]
读书时能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著名学者叫王瞻,他自幼做事就非常认真,读书的时候更是专心致志,即使旁边有再大的干扰,他也能做到不分心。
有一天,王瞻和同学们正在学堂里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锣鼓声,敲敲打打,十分热闹。原来是附近一家有钱人正举办婚礼,许多同学都坐不住了,纷纷跑出去看热闹。不一会儿,学堂里的孩子都跑光了,只剩下王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动也不动,继续阅读手中的课本。老师见这个六七岁的幼童竟然有这样大的自制力,在心里暗暗赞赏。王瞻后来果然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从小酷爱学习,因为才华出众,十四岁时就被推荐到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去学习。王充进了太学后,更加勤奋读书,时常在太学的藏书阁里读书到很晚。一年后,学府中的藏书竟然都被他读遍了,他便挤时间到书市上去读书。书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王充却像置身学府中,只顾专心致志地读书,甚至忘记了吃饭、休息。书摊的主人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你以后尽管来这里读书好了。”主人还专门为王充准备了一个凳子让他坐着读书。后来,博学的王充写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论衡》。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读书,前提也是要有“止”,即明白为什么读书,读每本书的目的之所在,以及作为读书人的理想,所以说确定了“止”也就有了动力。而后才能静下心来去得到想获取的东西。另一方面,“止”也是在讲我们生命中的自制力,让自己做到定、静以至于安和虑。通俗地讲就是可以做到专心,从而发挥无限的潜能,尽快地掌握知识。
(摘自《〈弟子规〉中的11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