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活动

2018-12-29 00:00:00王淑芬
小读者之友 2018年11期

每星期二下午有两堂“分组活动”课,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间。

第一个星期,老师先问大家,对什么课外活动最感兴趣?张志明举手说:“骑脚踏车。”老师说,学校没有这样的课。后来老师发了一张单子,要我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后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组参加。

回家的路上,杨大宏告诉我们,他爸爸一定会要他选电脑组。张志明说他要选扯铃组,因为电视上说,有个小学的扯铃队要到海外去表演,他希望将来也能到美国去表演。杨大宏摇摇头,说:“扯什么铃?胡扯!”

晚餐后,爸爸拿着这张兴趣调查表,坐在沙发上仔细研究。

“美语会话组!”他大叫一声,“太好了,我一直想学好英语,下次出国玩才方便。”

妈妈提醒他,是我上课不是他上课。不过,妈妈也赞成这个组,因为她认为“学讲英语的孩子不会变坏”。我早就对妈妈这句口头禅习惯了。在她心目中,所有要交钱学习的课程,都不会让孩子变坏。

我提出了意见:“美语会话没意思。”想想看,两节课都坐在教室学讲话,多累呀!

爸爸只好再提出一个选择。这次他看中的是“诗歌朗诵”。“多有气质!顺便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音。要知道,将来在公开场合,如果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比较吃香。”爸爸分析得头头是道。我不想吃香,吃热狗还可以。

“要不然,乐器演奏好了。大家都说,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妈妈就不能换句台词吗?

“啊!科学组也不错,可以训练头脑。”爸爸拿起笔,指着科学组那一栏,鼓励我参加。

可是,我每个星期已经上了四节自然课。

“就选作文组好了。文笔好很重要。”妈妈考虑了很久,得出最后结论。

但是,我全没兴趣。我告诉他们,我最想参加“烹饪组”。爸妈好像不能接受这件事。爸爸瞪大眼睛,妈妈却笑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我也想参加“编织组”,不过,妈妈一定会反对的。

上次,我给妹妹的娃娃绑头发,她就大惊小怪:“别搞错啦,你是男生。”

听了我的决定,爸爸问:“烹饪组有什么用?”妈妈却笑着说:“好吧,让他知道煮饭烧菜是多么辛苦也好。”才不辛苦呢!上烹饪课最有趣了。

第一次上课,我们做的是馒头。非常简单,只要把面粉加一些水,揉来揉去就可以了。

因为分组活动是把各班打乱,再另外编组,所以在烹饪组中,我居然又和以前的班长王婷遇上了。她坐在我后面。不过我们已化“敌”为友,因为用面粉丢来丢去太好玩了,我们玩得很开心。王婷还建议,一面揉面团,一面捏面人。别人做出来的是馒头,我们俩做出来的是“人头”。

回家后,我还向妈妈借厨房来预习和复习。妈妈说,这是有史以来,我第一次主动要温习功课,可惜温习的是“揉面团”。

张志明对扯铃也很热衷,每次下课,都拉着我到操场看他表演。

“看,这一招叫‘一步登天’。”他想把扯铃沿着绳子滚上去,可惜功夫还没到家,扯铃不想登天,反而掉下来,砸到他的脚,疼得他哇哇大叫。一步登天成了“一落千丈”。

分组活动真好。下个学期,我还要换个口味,改选——嘘,先别让我妈妈知道,我要选“家事组”。李静说,家事组的老师教他们缝扣子、缝手帕。

我上次和妹妹玩扮家家酒的时候,不小心把妈妈的裙子弄破了,现在,我得想办法把它缝好。

分组活动真有用。

(摘自《经典儿童文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