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梁丽
在都安县248个行政村,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带动困难群众脱贫。
9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我区充分发挥生猪、肉鸡、肉牛、肉羊等地方优良品种的资源优势,助推贫困县、贫困村发展扶贫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势特色畜禽养殖产业。在此背景下,各级部门、各相关单位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畜禽养殖业,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养猪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博白县是我区生猪调出大县,养猪业在农业产业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与此同时产业出现的养殖粪污对环境造成的威胁也不容忽视。如何满足博白县贫困村生猪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解决博白县生猪养殖量大,种植消纳粪污不畅,粪污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博白养猪业发展、推动产业扶贫的一大难题。
针对生猪养殖量大,粪污污染严重的问题,博白县探索利用猪粪发酵沼液种植象草、再发酵象草喂猪、种养结合的“猪―肥―草―猪” 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养猪业现代化水平。
甜象草(桂闽引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新型高蛋白牧草,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快,抗倒伏抗病虫性强,一年种植可多年收,产量高质量好等特点,并且生猪养殖户种植甜象草,不仅可以减低饲料成本,而且发酵牧草就像酸奶一样,能调节猪肠道平衡,促进消化,能减少50%以上的氨气排放;另外牧草对猪场污水的消纳能力比其他农作物高至少8倍,猪场粪污通过常规的处理之后用于灌溉牧草,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很好地解决了环保排放的问题。
“这就是用草养大的猪,草猪由于品质好,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广东的客户经常是一天三个电话追着要货,而在本地零卖,每公斤猪肉售价40元左右,与传统瘦肉型猪相比,这种猪市场波动较小,价格比较稳定。”博白县东平镇绿荣村的养殖户付腾飞享受到了通过种草养猪带来的实惠。
目前,这种模式在该镇得到推广,目前全镇发展牧草种植达到300多亩。
据了解,“猪―肥―草―猪” 生态养殖模式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据博白县《关于印发2018~2019年博白县推广规模种植香草、百香果等农作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展牧草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社会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更易使养殖户接受和推广,能有效的解决养殖户畜禽粪污污染环境老大难问题。
据悉,全县将计划发展种植规模牧草、百香果3万亩,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以解决博白县养殖污染对环保的压力。
广西都安县贷上几头牛 走上脱贫路。
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石漠化片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产业基础为脱贫攻坚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都安县创新推进“贷牛(羊)还牛(羊)”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模式,引导贫困户饲养肉牛,并引进成熟的肉牛经营公司,实行以市场价或保底价回购牛的帮扶措施,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2017年5月10日,都安扶贫产业“贷牛还牛”项目牛犊首发仪式在百旺镇妙田村嘉豪公司养殖场举行。当天,百旺镇的500户贫困户,成为“贷牛还牛”项目的“首贷户”。之后,这一扶贫产业在全县19个乡镇迅速铺开。
如果说县里的“贷牛(羊)还牛(羊)”项目为饲养户降低了门槛和风险,那么东庙乡牛羊6S服务中心则大大拉近了饲养户与项目的距离,解决了养殖户贷牛(羊)的后顾之忧。
“我是永平村弄全队韦文科,来帮我看看,我的牛今天怎么不吃草了?”“知道了,我们马上派人过去看看。”“我是安宁村养牛合作社负责人韦克,我们的草料紧缺,能不能帮我们联系点草料?”“好的,我们马上安排。”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牛羊“6S店”与农户之间的通话。
据了解,东庙乡牛羊6S服务中心设在东庙乡东庙村村委一楼,由当地乡扶贫产业办、畜牧兽医站、农业推广站相关人员和各村村级动物防疫员组成。“6S”的主要内容如下:1S:负责为群众办理贷牛(羊)还牛(羊)的相关手续,做好牛犊发放、肉牛回收以及牛羊档案管理等。2S:病疫防控,广泛宣传牛羊病疫防控知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指导养殖场、养殖户做好牛羊病疫防控工作。3S:保险理赔,主动与保险公司对接,积极为养殖场、养殖户协调相关死亡牛羊的保险理赔工作。4S:培训交流,定期组织举办牛、羊养殖技术培训班和养殖技术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5S:自繁自育,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提供自繁自育技术知识和接种服务。6S:饲料调配,采取牛场与牛场之间和牛场组团购买的方式,寻找渠道、提供信息,帮助解决牛场无草过冬的困难。
“有了牛羊6S店,我们农户养牛养羊就方便多了。从贷牛到养牛技术、病疫防治、卖牛,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该乡岩马村弄竹队的贷牛还牛户蒙建规说。
目前,该乡已经实现了村村有牛场,12个村共有牛场16个。其中,100头以上的牛场有9个,全乡牛存栏达3800多头,自养5头以上的养牛户就有187户,而全县“贷牛还牛”项目也已累计发放牛犊13793头,力争到2020年全县瑶山牛饲养量达到20万头。
9月27日,阳朔县白沙镇采用全托管模式的14户贫困户,每户分得九龙藤蜂蜜约50公斤,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受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涉及国家性政策的影响,阳朔县85%的县域面积都属于畜牧禁养区,蜜蜂养殖属于无污染的养殖项目,在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扶贫上具有现实意义。据介绍,该县把大力发展蜂产业与蜂产业扶贫结合起来,采用自养、半托管、全托管3种模式进行蜜蜂养殖产业扶贫。
现场教学。
桂林阳朔县向贫困户发放蜂蜜 蜂产业扶贫显成效。
自养模式——对有劳动能力、有一定养殖基础的贫困户,由县养蜂业协会一个理事对接5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发放蜜蜂5箱,由对接的蜂业协会理事负责养蜂技术指导,收获的蜂蜜归贫困户;半托管模式——对有劳动能力、愿意学习养蜂技术的贫困户,安排到养蜂协会务工并学习养蜂技术;贫困户的5箱蜜蜂寄存在对接的蜂业协会理事的蜜蜂养殖场,由理事提供相应的食宿并支付相应的报酬,寄存养殖蜜蜂扩群和收获蜂蜜归贫困户;全托管模式——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县养蜂协会理事负责蜜蜂养殖,托管蜜蜂的扩群归贫困户,托管蜜蜂收获的蜂蜜由对接理事与贫困户三七分成。
41岁的叶德华是阳朔县杨堤乡杨堤村村民,儿子年幼,老人体弱,一家人的生活只能由她一人撑起,家庭经济困难。当地扶持的养蜂产业,让叶德华看到了早日脱贫的希望。2017年起,叶德华在当地扶贫干部和养蜂协会的帮扶下开始发展蜂蜜特色养殖。“我采用自养模式,从去年的8箱蜂发展到33箱蜂,今年已收获蜂蜜520公斤,仅养蜂一项收入就达2.6万元。”叶德华说。
今年,阳朔县列入蜂产业扶贫的贫困户共22户,其中采用自养模式7人,半托管模式1人,全托管模式14人,至9月26日,共收获九龙藤蜂蜜1800公斤,总价值18万元,户均可增收8000元。
阳朔县养蜂取蜜历史悠久,是追花夺蜜放蜂人到南方山区越冬和采冬蜜的传统蜂场之一。下一步,该县准备把蜂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做强做大蜂产业品牌。
据统计,2017年,阳朔从事蜜蜂养殖560户,养殖蜜蜂4.5万群,蜂蜜年产量2295吨,年产值达1.84亿元。
在柳州市柳南区流山镇大石村贫困户韦仁德家中,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整齐分布着水泥砖砌的鼠舍,养殖了几十只竹鼠。“竹鼠这东西,好养又不愁卖,我家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全靠它了。”韦仁德捏住一只竹鼠的尾巴拎了起来,“这只,可以卖150多块钱呢。”
为鼓励贫困户养殖竹鼠,引导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今年,流山镇将竹鼠列为大石村“3+1”的产业扶持范畴,对养殖20对以上竹鼠的贫困户按照150元/对的标准进行补助,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养殖热情。目前,竹鼠养殖已成为流山镇扶贫开发特色产业之一。
“现在政策好啊,搞养殖还有补助!”今年,韦仁德扩建了鼠舍,扩大了养殖规模,30对竹鼠获得了4500元的产业发展补助资金。
大石村是流山镇三个贫困村之一,位于镇西北部,距离流山集镇约7公里。据大石村第一书记覃涛介绍,大石村竹子多,具备养殖竹鼠的自然条件,又有补助资金,贫困户的养殖成本大大减少。村里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加入了竹鼠养殖队伍,这将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大石村共有养殖户67多户(其中,贫困户27户),竹鼠存栏8000多只,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成立了大石竹鼠养殖合作社1个,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合作社主要向社员及周边的群众提供种鼠,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联系收购等。面对低技术养殖、高利润回收的大好前景,大石村对竹鼠养殖充满了信心。
流山镇竹鼠养殖的顺利发展,得益于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今年,流山镇加大力度抓好扶贫产业开发,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分别设置了“3+1”“5+2”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旨在激励贫困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据了解,全镇现已发放产业扶持资金60.3万元,惠及248户贫困户,此外,第二批项目补助资金即将拨付。截至目前,全镇410户贫困户已脱贫247户,通过扶贫产业开发,年内有望再带动50多户群众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