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耳穴干预眼科病症疾病谱及穴位使用规律的研究

2018-12-29 06:06高岑张朝晖仲远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眼病耳穴眼科

高岑,张朝晖,仲远明

眼科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以眼功能障碍或眼部组织的病理变化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指出,眼病应包括屈光不正[2]。循此概念,眼科疾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危害及影响人们生存质量之疾患。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的18%,每年在中国约有45万人失明,这意味着几乎每1 min会出现1例新的盲人[3]。因此,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多途径多疗法对早期眼病进行治疗,预防失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社会、家庭、个人负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眼病治疗历史悠久、医家众多,针灸治疗亦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方式。耳针,是指在中医、针灸基本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4]。耳穴疗法在针灸学的指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颇具特色的新兴疗法,为“微针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耳穴疗法操作方便、作用明显、靶向性强,又具整体调节机体等特点,临床上应用愈加广泛。

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现有耳穴治疗眼科疾病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临床使用本疗法提供有效临床证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 1949-2017)、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 1989-2017)和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WF 1994-2017)。检索关键词或主题词为 “眼”“眼病”“耳穴”“耳针”等。语种不限,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耳穴干预眼科疾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防治性文献,并且防治病症是单一病症。其中耳穴使用形式不限、联用其他干预方式不限。

排除标准:重复发表或重复检出的文献;例数低于10例的临床研究文献;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综述等文献;多个病证构成的研究对象。满足上述其一者,即排除。

1.3 文献筛选过程

由2名检索员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待分析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而后逐条获取文献全文,审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在重复发表的文献中,如果存在文献类型不一样,而具体内容相同的文献,则取公开发表的经同行审议的期刊论文为准,如某篇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具体内容相同,舍去学位论文,仅纳入期刊论文。如果同时存在多种语种,以中文文献为准。

1.4 数据提取和数据挖掘方法

采用Excel2010建立 《耳穴干预眼科疾病临床信息采集表》,内容有研究类型、标题、作者、期刊、年份、疾病名称、干预措施数量、使用耳穴明细等一般情况。对纳入耳穴进行名称统一化,如将“脑”统一为“皮质下”,“下脚端”统一为“交感”,“屏间前”统一为“目 1”,“屏间后”统一为“目 2”,“结节”统一为“肝阳”等。信息提取由2名评价员独立完成。评价不一致之处,再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数据挖掘采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对高频穴位的共现矩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以集中计划和近似值矩阵的方法进行统计,区间采用平方欧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瓦尔德法,其结果用谱系图来分析和说明。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按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共查到相关文献449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全文后,对文献进行分析评价,最终纳入共250篇临床研究文献。具体文献检索流程如下(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纳入文献概况

纳入文献发表时间从1977年至2017年,共涉及眼科疾病19种。其中,50%以上的文献是“青少年近视”相关研究,麦粒肿、弱视、急性结膜炎、干眼症的研究文献亦较多。具体年度分布如下(图2)。

2.3 耳穴干预眼科文献疾病谱

图2 纳入文献年度分布图 横坐标为发表年份,纵坐标为该年份文献篇数

青少年近视139篇,麦粒肿30篇,儿童弱视19篇,急性结膜炎11篇,干眼症10篇(未特指9篇、围绝经期干眼症1篇),儿童异常瞬目症7篇,眼肌痉挛7篇,视疲劳5篇,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4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篇,青光眼3篇(慢性单纯性青光眼2篇、未特指1篇),视神经萎缩3篇,白内障2篇(病理性近视并发白内障1篇、白内障未成熟期1篇),复发性单疱性角膜炎1篇,急性电光性眼炎1篇,视神经病变1篇,先天性色觉障碍1篇,儿童远视1篇,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篇。(见图3)

图3 高频疾病分布图

2.4 耳穴应用规律

2.4.1 纳入耳穴概况:本研究文献共涉及95个耳穴(表 1)。

2.4.2 聚类分析 将上述频次高于8次的穴位纳入聚类分析,得到谱系图(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治疗眼科疾病的常用耳穴总共分为了5类:⑴肾、屏间前、屏间后;⑵眼、肝;⑶脾、心、神门;⑷皮质下、内分泌、交感;⑸胃、新眼、枕、脑干、胆、耳尖、肾上腺、肺。

3.讨论

3.1 耳穴干预眼科病症疾病谱

本研究全面收集建国后至今的耳穴干预眼科病症的临床文献,构建疾病谱。由疾病谱可以看出,文献中耳穴治疗的眼科疾病共19种,整体疾病谱偏窄,以青少年近视为主,其他疾病亦较少。

耳穴治疗眼科疾病历史悠久,《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经脉》中提到手、足三阳经均分布到耳[5],《素问·缪刺论》中有“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之论[6],《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7],可见十二经脉与耳关系密切,故耳穴调节全身气血的作用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现代也大量运用于临床眼科疾病的治疗。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研究疾病相对较少,张仁教授在《眼病针灸》一书中[1],对耳穴“风溪、耳中”治疗多种过敏性眼病、耳穴组方压丸治疗色觉障碍(色弱)、眼型重症肌无力等眼科疾病有精彩论述。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在现有高频疾病方向深入挖掘,挖掘干预机制与精准治疗靶点,提炼优选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亦可以拓宽耳穴治疗的范围,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内分泌突眼症等眼科常见病、疑难病方面做出探索,提高临床疗效。

表1 纳入的95个耳穴出现的次数

图4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谱系图 纵坐标为所有的变量,变量通过不断的聚类,最后聚为一类。横坐标为平方欧式距离,轴上的0-25表示相对距离,通过相对距离可以看出类别变化的程度。

3.2 聚类分析结果解读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的一种方法,是按照某个特定标准(如距离准则)把一个数据集分割成不同的类或簇,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数据对象的相似性尽可能大,同时不在同一个簇中的数据对象的差异性也尽可能地大。即聚类后同一类的数据尽可能聚集到一起,不同数据尽量分离[8]。

通过聚类分析,本研究将纳入耳穴分为5组,分析可以探寻出如下使用规律。“肾、屏间前、屏间后”“眼、肝”这2组耳穴涵盖了治疗眼病的基本要素。耳、眼相近相通,“屏间前”“屏间后”又称“目 1”“目2”,和眼区同用,治疗指向明确,穴位区域相近,以眼的局部为明确靶点;肝、肾2个穴位着眼于全身。“肝开窍于目”“肝上行,系目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些都说明眼之功能有赖于肝肾充足的精血濡养。“脾、心、神门”,神门穴具有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镇静、镇痛、抗过敏、消炎等功能[9],与心、脾2个穴位合用,重在调神,在眼病的治疗过程中,亦需要重视“神”的调节。“皮质下、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能升清利窍,清热利湿,内分泌可益肾气通经络,交感善滋阴清热,行气降逆。3个穴位同用,可调畅全身气机,气运得通,对眼部疾患的康复亦有裨益。 “胃、新眼、枕、脑干、胆、耳尖、肾上腺、肺”,这些可作为眼病的配合使用穴位,其中耳尖一般采用放血疗法,对急性炎症性眼病疗效较佳。

综上,本研究对耳穴干预眼病的临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提炼出一定的治疗规律,希望为耳穴的研究方向、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眼病耳穴眼科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九成大学生是近视眼
2799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
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