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障碍的中医古典文献解读

2018-12-28 06:52胡原施磊张守杰
医学信息 2018年20期
关键词:普济宗气鼻息肉

胡原 施磊 张守杰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20.046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20-0150-02

嗅觉障碍以往很少被患者和医生重视,人们更多会关注视觉和听觉的障碍。而随着我国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日益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善,以嗅觉障碍为主诉的患者数量正逐渐增多。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如何借鉴传统中医的理论和治疗经验,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嗅觉障碍,已引起耳鼻喉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我们就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纳,现报道如下。

1释名

嗅觉障碍,中医文献有“鼻不闻香臭”、“鼻齆”、“鼻中风”等各种病名。至于“失嗅症”这是近代的中医病名,不是传统的中医病名。

1.1鼻不闻香臭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夫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十》,“中脏者,鼻不闻香臭”[1]。

1.2鼻齆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八》鼻齆候:“肺主气而通于鼻,而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主面,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脑,即其气不和,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即鼻不闻香臭,谓之鼻齆。”齆(音翁),就是鼻孔阻塞而发音不清。

1.3鼻聋 《华佗神方·卷十一》:“鼻聋者,谓不闻香臭也。”而清代的《外科大成·卷三》也有类似记载:“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宜神愈汤,以生姜为引,水煎服之,立验”。神愈汤的组成是细辛、白芷、羌活、防风各五分,芎、当归、桔梗、茯苓各一钱,薄荷三钱,生姜二片。为什么把鼻不闻香臭称为鼻聋呢,也许从耳聋不闻声音引申出来的。

2病因病机

2.1脏腑不和

2.1.1肺 《灵枢·脉度第十七》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难经·三十七难》:“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两段论述虽用语有异,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2.2.2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第四》:“宗气,上出于鼻为臭”。这个“臭”,不是指香臭,而是古文作“嗅”的表达。所谓宗气是指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饮食精气结合而成。聚积在人体的胸中气海处,并贯注于心肺之脉,周流全身。宗气的功用,走息道以推动肺的呼吸,凡言语、声音、嗅觉的灵敏度,都与宗气有关[2]。《三指禅·卷三》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气,无形者也;血,有形者也。有形者,全赖无形者为之用,而后……耳得以聪,目得以明,鼻得以闻香臭,口得以知五味。无形者何?真气是也。”

2.2.3心与肺 《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难经·四十难》:“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对于心与鼻病的关系,《普济方·卷五十六》作了如下的解释:“若心经移热于肺,致肺脏不和,则其窍亦无以宣达,故为齆。”这是从心属火,肺属金,五行相克,火克金来解释,其实我们临床上可以碰到一些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嗅觉异常,诸如神经官能症,幻嗅症,根据“心主神明”的法则,用泻心火,宁心神的方法治疗而取效。

2.2.4脾胃 《张氏医通·卷八》提出“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孔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加辛夷、山栀。”这对一些虚症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3]。

2.2.5大肠 《医述·卷十一》:“人有鼻病,不闻香臭者,病在大肠,气不上行,徒责肺无益也”。其理论依据是治疗鼻病可针迎香穴,此穴属手阳明大肠脉。笔者以为,此说有些牵强,针迎香穴是邻近取穴,并非是循大肠经取穴。

2.2外感六淫

2.2.1感受风寒 《诸病源候论·卷之四十八》:“风冷客于脑,即其气不和”。《普济方·卷五十六》“风寒客于肺经,则鼻气不利”。《脉证治方·卷之三:“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

2.2.2感受风热 《脉证治方·卷之三》:“热壅清道,所以塞而不闻香臭矣”。

2.2.3肺经郁热 《经络全书·前编》:“鼻塞不聞香臭,但略感风寒,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辛温之药。不知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而遇寒便塞也。法宜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服之自效。”

2.2.4湿热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辛夷散,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者,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2.2.5鼻息肉 《普济方·卷五十六》:“津液壅遏,血气搏结,附着鼻间,生若赘疣,有害于息,故名息肉。”

2.3综合因素

2.3.1外寒内热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鼻之窒者,或冷风乘肺,或肺经壅热。冷热同异,其塞则一,皆肺脏不和,气不宜通故也。治塞者,当审其冷热”。这告诉我们,在治本病时,应对寒热和虚实,要有准确的辩证。

2.3.2外因与内因相混合 《普济方·卷五十六》:“肺为气之主,通窍于鼻。鼻者,清气出入之道路也。阴阳升降,气血平和,则一呼一吸,营卫行焉。其或七情内蠹,六气外伤,则清浊不分……诸证迭起矣。”《寿世保元·卷六》也有近似的观点:“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这是我们治疗嗅觉障碍的总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上既要祛除外邪,更应调理内脏。这就是中医既治病,更治人的治疗法则。

3临床治疗

中医在治疗“鼻不闻香臭”方面,有大量的记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治疗方面上,除了内服外,还有塞鼻、吹鼻、灌鼻、针灸等各种方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治鼻塞气息不通诸方》中,收集了各类处方18条。《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中,收集了治鼻不闻香臭处方13条,治齆鼻方12条。《普济方·卷五十六》中,收集了处方43方,特别是收集了许多治鼻息肉方。

3.1内服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中的辛夷散:“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苍耳子,上为末,每服二钱”。《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芎散:“芎、槟榔、人参、赤茯苓、白术、麻黄、肉桂、郁李仁、杏仁、甘草各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一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七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3.2外用

3.2.1塞鼻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以下诸法同出本篇):“木通、细辛、附子各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枣核大,每夜临卧,纳一丸于鼻中,瘥。”

3.2.2吹鼻法 “滑石一分、瓜蒂七枚、麝香半钱、胡黄连一分、蟾酥半钱,上件药,都研令细,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3.3.3灌鼻法 “蒺藜二握,以水一大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入鼻中。不通,再灌之”。

3.3.4综合疗法 《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治疗鼻不闻香臭:“内服苁蓉丸,三日后灸百会穴二十七壮,再贴如神膏”。

在治疗鼻息肉方面,《普济方·卷五十六》记载了不少外用处方。二丁散:“丁香七个,赤小豆、粟米各七粒,苦丁香七个,石膏少许,上研细末,竹筒吸入鼻中,(息肉)自消。”青金散:“治鼻息肉,闭塞疼痛,芒硝、青黛各半钱,乳香、没药少许,上共为细末,鼻内嗅之。”

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首“治鼻中息肉方”:“用青蒿烧灰,和石灰淋汁,熬为膏,点息肉”,用青蒿绞汁治疟疾,把青蒿烧灰点鼻,也许为鼻息肉的非手术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3.3针灸 针灸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于本病,《金针秘传·卷十》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①上星: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②囱会: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③百会:治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④通天:治颈项转侧难,鼻塞。⑤迎香:治鼻有息肉,不闻香臭。《针灸集成·卷二》记载了针与灸的配合应用:“鼻塞不闻香臭,取迎香、上星、合谷。不愈合,灸人中、风府、百劳、前谷。”

3.4 保健按摩 《雜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提出:“用中指尖于掌心搓令极热,熨搓迎香二穴,可时搓时运,兼行后功,此法治不闻香臭”。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对嗅觉障碍的理论论述非常详尽,治疗方法也是丰富多彩,值得今天的耳鼻喉科医生们去努力学习、发掘,并加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葛显应.Wilson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及其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

[2]郭春花,王仁忠.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嗅觉障碍15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01):63-65.

[3]于东歌.“鼻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嗅觉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5):23-24.

收稿日期:2018-9-12;修回日期:2018-9-22

编辑/李桦

猜你喜欢
普济宗气鼻息肉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唯余一朵在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