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时。作为游子,每逢佳节莫过于读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是漂泊异乡,读余光中的《乡愁》。换句话说,无论你身处何方何地,每逢中秋,最美的肯定是自己故乡的月亮,还有儿时母亲给你的一片西瓜或一块月饼。不知那青红丝与芝麻混合的香,是否构成了你最美的童年?
下面,我们一起来聊聊月饼的前世今生吧。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迫夜寒”。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东汉《礼记》中有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至唐代以来,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逐渐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文人“吟诗作画”。“安史之乱”后,祭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平凡百姓家。
北宋时,月饼开始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后来,每逢中秋月圆,民间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拜月神,借此表示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后来,这种圆形甜饼就逐渐演变成今天所说的“月饼”。
其实,中秋节就是个文艺节,古代的文人墨客没少在这上面下功夫。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中秋节的印象就是大吃特吃,而那些散落在“月饼”中的美丽诗词早已被人渐渐遗忘了。下面,快跟随小编一起,去探寻那些令人口齿生香的诗句……
最感伤的中秋诗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解读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最多情的中秋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解读
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全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穷。
最具想象力的中秋诗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解读
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打破了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
我们年年吃的月饼大同小异,吃的场合与方式也难免重复。但是每到中秋,我们还是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的流程中来。抬头望明月,低头品月饼。熟悉的中秋场景让我们留恋、难舍。这就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魔力”。而如今,月饼的品种早已异彩纷呈,当前根据中国本土月饼和中西方饮食文化结合产生的新式月饼,将月饼分为两大类:传统月饼和非传统月饼。
传统月饼:按产地分的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潮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港式月饼、徽式月饼、衢式月饼、秦式月饼、晋式月饼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桂花月饼、梅干月饼、五仁、豆沙、玫瑰、莲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月饼、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
非传统月饼:在外形上热衷新意,追求新颖独特,同时在口感上不断创新,相对传统月饼一成不变的味道,非传统月饼在口感上更加香醇,也更美味,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对美食与时俱进的追求。市面上常见的非传统月饼有以下几种类型:
冰皮月饼:特点是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以透明的乳白色表皮为主,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口味各不相同,外表十分精巧雅致。
冰淇淋月饼:完全由冰淇淋制成,只是用的月饼的模子。八月十五,已是中秋,但炎热尚未完全去除,美味加清凉,也是很多消费者热衷的选择。
榨菜月饼:是浙江杭州特色食品,由榨菜、鲜肉等做成。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及维生素E。
■
五六十年代,正是物资困乏的时期,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秋节还是得过的。
月饼在当年可是一种奢侈品。我记得,六岁时吃到过爸爸从供销社买来的月饼。那月饼周身金黄,还凸凹着牡丹花和富贵不断头图纹。打远处看,真像一轮黄黄的满月。这种月饼皮薄馅厚,一般都是豆沙和枣泥两种。一口咬下去,会吃出红红绿绿的丝条。开始我们不知道那红绿丝是什么东西做成的,等长大成人后才明白,原来是南方的橘子皮用白糖加工成的。吃起来,入口即化,绵中帶甜,甜中有香……
当年,村里乡亲们大多都是吃自制的月饼。
达尔文的生存哲学其实在五、六十年代的月饼上就有所体现。那时候,乡亲们大都粮不接季,物资紧缺,做月饼的白糖、食油、花生、红绿果丝等都很紧俏。可这根本阻挡不了乡亲们过中秋、做月饼的热情。买不到白糖,可以用红薯切片熬成糖稀代替;没有花生,可以用炕熟的大豆代替;没有红绿果丝,可以用晒干了的柿子皮代替;没有上好的植物油,可以用猪油调和适量的植物油代替;白面不足的家庭,还可以用黄白玉米面代替。那时,乡亲们几乎各个都是发明家,有的人甚至还做出了现在看来是纯绿色的蔬菜月饼。没有月饼模具,乡亲们用黑泥做个月饼模,而后在泥模具内圆里裹一块油纸,就做出了带着艺术图案的特色月饼。因为各家做月饼的手艺不同,做出的月饼样子和味道也有很大差异。
老家有一个习惯,就是中秋节那天,任意串门去品尝月饼,所以全村人的中秋实际是在相互品尝月饼中度过的。那种味道让我每每想起来都会感动,一块块月饼体现出了乡亲们犹如亲情的和谐。
(选自宋殿儒《那些年的月饼味道》)
当年的月饼中究竟包含着什么味道?请结合全文进行简单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