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特殊职业教育个别化实训研究

2018-12-28 10:53邵志明乔悦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10期

邵志明 乔悦

摘 要:特殊职业学校针对轻度智障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学,融入社会需要,在全纳教育背景下融合发展于普通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呼吁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智障学生技能实训具有支架辅助的作用。文章从个别化学习角度,针对专业技能类课程实训教学的特点及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手段,从热身训练、认知理解訓练、动作技能训练及实作反馈训练等方面,开发、整合、归类信息技术资源,并设计个别化实训教学的模式及方案,开展训练与教学。同时,以面点专业为例,设计实验,实施个别化实训,观察、记录、检测信息技术支持下个别化实训模式的实际效果,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支持;特殊职业教育;个别化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0-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1.转变传统学习观念,扩展特殊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实训形式

专业技术类课程是特殊职业教育学校智障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发展、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1]。当前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中采用直线型依然比较普遍,尤其针对能力薄弱的智障学生群体,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强化训练仍然是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机械地模仿和训练,处于被动以及强化的接受状态,实训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2]。在特殊职业教育领域,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及理解能力薄弱,强化巩固练习更一直是主要形式。如此机械化的训练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和生成性思考的激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均被压抑。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语言描述能力再强,也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效果好[3]。只有学生对操作实训课有了兴趣,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因此,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视听相辅、讲练结合”等内涵渗透,转变学习观念,扩展丰富专业技能学习形式。

2.规范及辅助实训教学,专业类课程有效教学的现实需求

特殊职业学校的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障碍,存在感知觉能力弱、注意的广度和深度差、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足等情况,对例如面点等专业技能学习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等分等认知问题始终理解不了、大小一致等操作问题总是把握不好等等。不仅技能实作上,认知理解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让学生从理解基础上领会要点,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需要梳理、归纳、整合面点初级考证中的技能重难点,并分析学习上的困难与问题,以此制作教学视频和信息化多媒体资源,并结合慢放、特写等技术手段,展现不同角度的规范制作和辅助功效,从而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开发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解上针对训练更加直观深入,操作上目标示范强化,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目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互动演绎,直观发现问题,正确纠正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有效教学的现实需求亟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标准化教学、互动化学习。

二、特殊职业教育专业类课程个别化实训教学的整体架构

1.实训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导向

实训教学是满足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特殊职业教育中智障学生能力层次不齐的状况,个别化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4]。在集体授课制情况下,教师针对不能有效学习的学生增加个别化学习的课程;固定时间、地点,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设计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分别从认知层面和动作技能层面细致设计实训方案,并以个别化训练计划的形式记录、观察、监测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一般形式为一个教师针对1-2名学生开展,并促成互动式、多方位导向形式,促进学生技能提高。具体如图1所示。

2.个别化实训教学的基本流程

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实训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医生和教师的前期评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缺陷诊断,设计适切的实训方案,分别从认知能力和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以期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学习,最终在教师与学生等的多元评估下,确定学生掌握技能水平,实际流程如图2所示。

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专业技能实训模式(教学与训练)

1.信息技术支持下个别化实训的模式及环节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支持手段,在教学中运用于实训的各个环节[5]。基于智障学生生理的特殊性,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持下,从认知与技能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训练,以达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提升。另外,在实训起始,安排自主开发的多媒体“视听手指操”热身训练,让学生进行实训前准备和热身;实作训练中,微课的试听滚动播放,不仅使学生技能认知与训练同步,而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实训更加符合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达到提高实训效果的目的。详见图3。

2.信息技术支持下个别化实训模式的内容及说明

在上述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元素如何进行恰当植入,才利于学生实训教学有效开展?笔者从个别化角度出发,思考各个环节,从认知理解与技能训练、感知教学与情感交互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信息技术实训教学元素的个别化设计,详见表1。

(1)“认知理解与技能训练”,促进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

在个别化面点技能实训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认知能力训练和动作技能训练结合形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发掘、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资源,提高认知水平,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有效学习,也从人的角度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协同促进、共同发展,对学生开展了有意义教学。

(2)“热身与实作的伴音乐活动”,增强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效果

智障学生容易情绪波动,教学的实效性常会因此而较低,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本实训模式在热身、训练、实作等环节均伴随着背景音乐支持,一方面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营造课堂温馨氛围,增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3.信息技术支持的个别化实训的原则及价值

在对特殊职业教育智障学生的个别化训练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实训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及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知识与能力掌握上的辅助,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积极影响。当然在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原则,以完善个别化实训的效果。如图4所示。

(1)作用及价值

信息技术是优良的教学辅助工具[6]。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支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尤其可以优化对于智障学生教学的手段,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丰富了实训教学的形式,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智障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概念与常识(例如三等分、等边三角形等)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实训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运用整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再结合微视频循环技能示范反复强化,支持学生排除短时记忆缺失造成的障碍,有效提高学习成效。

(2)原则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它只有在合理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所以要正确、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质量[7]。运用多媒体资源要把握时机,适时、适度的原则,在恰当时机,使用恰当的资源。例如手指操训练时配一点音乐,可以加强课堂感官教学的气氛。技能训练时,边模拟边结合实物制作,可以有效达到讲练结合,促进技能进一步掌握。

四、信息技术支持下专业技能实训的个案研究

对于一些技能训练或康复型的课程,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8]。按照个别化计划,将技能训练设定的长(短)期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上,实施项目训练。每次训练的效果、学生的进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个案记录,采用档案式的管理。在特殊职业教育个别化实训中,借助信息技术资源,架构设计实训教学的具体环节及内容,开启教学实践中模型设计运用。检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教学模型的效果,对于能否具有推广运用价值是很好的判断依据。本实验中教师以劳动技术考核标准结合作品量表打分,主要对信息技术支持下个别化实训四环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实验,检测不同任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说明信息技术在个别化实训中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

1.研究对象

被试小姚,17岁,根据医教结合初期评价和日常课堂分层学习的评价,综合智商属于轻度智障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较弱,在集体授课情况下,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效完成学习内容,尤其学习精细动作类的面点技能,在理解认知上需要一定的强化,在实际操作上需要不断指导。

2.研究材料

(1)训练材料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别化实训模式由4个部分组成:①热身训练,用教师自己汇编的4节各8拍的手指操视频,分别为搓手手指操、和面手指操、揉面手指操、捏边手指操,规格各4×8节拍。②认知技能训练,用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中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训练项目,以观察实物褶皱或花纹数目为内容,让学生2分钟内循环3次训练。③动作技能训练,以放大慢镜头提褶视频为材料,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④综合训练及实作反馈,根据三个不同任务情景,以小笼包、蔬菜包、鲜肉包的完整视频为训练材料。

(2)评估材料

以学生每次训练后技能发展水平为标准,评估材料根据国家劳动技能鉴定考核初级(五级)面点师标准,鉴于学生实际技能操作内容,教师将该技能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个步骤按照A、B、C、D、E五级评分标准进行过程计分,再结合成品外形,以作品量表为依据进行两者折算整合计算总分。

3.研究设计

如表2所示,本实验采用单一被试跨情境(任务)多基线实验设计,选用1名被试,1种干预措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别化实训模式),3种提褶任务情境,实施3种情境(任务)下对同一技能的干预训练与教学。观察情况每周三次,每个情景任务分别每周一次,共计18周,各18次,为了防止产生共变现象,各任务情景尽量保证间隔时间。被试情境一(小笼包学习)基线期为6次,情境二(蔬菜包学习)基线期为9次,情境三(鲜肉包学习)基线期为12次。观察指标是技能掌握度即技能成绩。旨在研究不同基线情况下引入干预手段对面点专业技能学习的实际影响,分析技能成绩与实验处理的因果关系。A为基线期,B为处理期。

4.研究过程

本实验采用单一被试跨情境(任务)多基线实验设计,根据实验中各情境(任务)基线期情况,设定处理期情况,情境(任务)一:小笼包学习,处理期从第7周的第7次开始,每次收集一次数据,1次/周,为期12周,共计12次;情境(任务)二:蔬菜包学习,处理期从第10周的第10次开始,每周收集一次数据,1次/周,为期9周,共计9次;情境(任务)三:鲜肉包学习,处理期从第13周的13次开始,每周收集一次数据,1次/周,为期6周,共计6次。

A为基线期,B为干预期,干预方法为针对提褶单一技能采用的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个别化实训模式训练),相应的一个观察记录指标是技能学习掌握度。该指标测试记录该生在完成此技能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分数。

(1)基线期

从本学期第一个月起,根据3种情境的基线期设情况,每周3次对被试技能的操作进行观察、评分和记录,每个情景任务分别每周一次,情境一为期6次、情境二为期9次、情境三为期12次,1次/周。在此期间客观测量和记录被试在制作面点技能时的成绩作为实验的基线水平,3种情境分别记为A1、A2、A3,并绘制在坐标图上,数量为6、9、12次。

(2)处理期

根据3种情境基线期的情况分别进行干预训练,每个情景任务分别每周一次,情境一为期12次、情境二为期9次、情境三为期6次,1次/周。在此期间,测量和记录被试制作面点技能的成绩,3种情境分别记为B1、B2、B3,并绘制在坐标图上,数量为12、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