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50例*

2018-12-28 05:34周书玉陈章妹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周书玉 章 蕾 陈章妹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2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江苏常州 213000

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氏麻痹,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突发性一侧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面部额纹变浅甚至消失、无法抿嘴鼓气、眼睑不能完全闭合等症状。面瘫急性期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本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本院采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就诊于常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31.4±16.8)岁;观察组150例,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5.9±13.7)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2]和《神经病学》[3]制定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病程在7 d以内,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酗酒、劳累、长时间吹冷风经历,或在发病前一周内有感冒病史。初发时常伴有患侧耳后压痛症状,后出现单侧口角歪斜,进食时食物停滞于患侧口腔颊部,患侧眼睑睡眠时无法完全闭合,Bell征阳性,患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患者可出现患侧面部感觉障碍及听力水平下降。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7 d以内,未曾进行其他治疗,年龄12~70岁。排除标准:①Hunt综合征;②严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③妊娠期或哺乳期;④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⑤精神异常;⑥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引起的面瘫患者。

1.4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091)静脉滴注,第1~3 d,10 mg/d,第4~5 d,7 mg/d,第6~7 d,4 mg/d;②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123)口服,第8~9 d,15 mg/d,第10~11 d,10 mg/d,第12~13 d,5 mg/d;③木质素喷剂局部涂擦,取穴翳风、地仓、夹承浆、颧髎、迎香,手法渗透至筋膜层3~5 min,3次/d。

对照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普通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风寒证配风池,风热证配曲池,平补平泻手法,阳白透刺鱼腰,地仓透刺颊车。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以“通脱法”针刺治疗:发病后1~7 d循经远道取穴,患者取仰卧位,初起伴有耳后、耳下疼痛或偏侧头痛、听觉过敏者,属邪在少阳,泻法,针刺取穴足临泣、太冲;无明显少阳症状,仅表现口眼歪斜者,为邪在阳明,泻法,针刺取穴内庭、三间;发病7 d后在循经远道取穴基础上,配合病变局部取穴阳白、丝竹空、下关、颊车、四白、迎香、颧髎、地仓等。2组患者的针刺操作均由针灸科主治医师经培训后进行,1次/d,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间隔1 d进入下一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鼓腮、示齿等动作的完成程度及患侧面肌肌力进行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正常计10分,比健侧弱轻、中、重度分别计7.5、5.0、2.5分,消失计0分。依据面神经功能状况总分进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Ⅰ级为正常(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99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50~74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25~49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0.5~24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参照文献[2]制定疗效判定标准:痊愈 面神经功能达到Ⅰ级,患者双侧鼻唇沟及额纹出现并且对称,可正常闭眼与皱眉,无抿嘴鼓气漏气现象,进食无食物残渣残留于齿颊之间,无口角歪斜,可正常完成各种面部表情动作;显效 面神经功能达到Ⅱ级,患者双侧鼻唇沟及额纹出现并且基本对称,眼睑闭合欠实,皱眉略显无力,无抿嘴鼓气漏气现象,进食无食物残渣残留于齿颊之间,做出笑的表情时可见口角略有不对称;好转 患者面神经功能经治疗后由Ⅳ~Ⅵ级改善至Ⅲ级;无效 治疗后面神经功能仍为Ⅵ级。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核以下面神经损伤,导致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最为多见,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除Hunt综合征系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膝状神经节引起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至今仍病因未明,大多认为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导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目前临床并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循证医学研究[4]结果,急性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对面神经最终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疗效。美国神经病学会2001年颁布的指南[5]指出:基于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结果和激素相对温和的不良反应,把皮质类固醇作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B级推荐药物。因此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把糖皮质激素作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基础治疗。

中医并无周围性面瘫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口僻”范畴。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闭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通脱法”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程子俊教授根据“根结、标本”理论,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将循经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按病情轻重缓急确立取穴原则及其先后顺序,结合适当针刺补泻手法而灵活运用于临床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6]。周围性面瘫发病的前7 d为急性期,针刺治疗以“通”法即远道取穴为主,对受邪之经进行辨证,分别对少阳经或阳明经取相应穴位进行治疗,以疏通壅滞的经气,使邪有去处而外出。此时忌用局部取穴,否则会使邪气留而不去,甚至深入,而加重病情。待运用“通”法使远道经脉疏通后,病情进入静止期和恢复期,先循经远道取穴,之后配合局部取穴,两者相互结合以疏通经气,疏散局部邪气,则病可愈[7]。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与普通针刺方法比较,应用“通脱法”配合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面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通脱法”配合药物涂擦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