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娟
摘 要:嘉庆《溧阳县志》是在承继前代县志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通志,搜采精博,体例谨严,为邑志中之佳作。地方志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基因的储存库,这部志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保存地方文化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嘉庆《溧阳县志》;文学价值;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中国素来就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传,地有方志,族有族谱。古代地方志的编纂流传至今,保存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地方志大部分属于官修,其主持修纂的往往是本地的长官和名望绅士,嘉庆《溧阳县志》便是由溧阳知县陈鸿寿和李景峄主修、史津和史炳编纂的。陈鸿寿是清代著名篆刻家、西冷八家之一,清嘉庆辛未年,聘史炳、史津等纂修邑志,在延用《江南通志》体例的基础上,广泛采用旧有志书的文献史料,订舛正讹,于嘉庆十八年付梓刊行。
溧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邑,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东周列国时就已有“溧阳”之名,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始设溧阳县。嘉庆《溧阳县志》共计十六卷。前有序、旧序、衔名、凡例、目录,以及15幅溧阳县志图,并附万历至清乾隆间县志《叙》8篇、跋1篇。后分舆地志四卷,河渠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各一卷,人物志四卷,艺文志一卷以及杂类志一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一、《嘉庆溧阳县志》的文学价值
《嘉庆溧阳县志》并没有独立设卷收录诗歌,但是在《舆地志》《职官志》等其他卷记载溧阳风情、名宦时将有关文学记录了下来。仅《舆地志》之“寺”“观”这两节便保存了近60首诗词,如孟郊的《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董正域《胜因寺》,张孝祥《三塔寺阻雨》《过三塔寺》,虞谦《大环山寺》,陈名夏《西寺坐赠宋介卿》《泰安寺》《泰虚观记略》,吴颖《西寺老梅》,马世俊《东寺访源公》《湖庵西禅堂题词》,许坚《游下山净上院》,释行鉴《过优云禅院》,狄冲《屏风山寺》,史徐《龙兴寺》,蒋珙《山前寺》,周绛《太虚观诗》等。一些诗人并没有独立的诗文集流传于世,后人考证这些诗人时,往往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持,通过县志中保存下来的文学史料,为考证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的记录。
(一)孟郊《游子吟》
《游子吟》是孟郊的名篇,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在嘉庆《溧阳县志.职官志》中记载:“贞元末年任见名宦”。[1]孟郊一生颠沛流离,41岁才中进士,50岁才铨选,分配九品溧阳县尉,便将老母亲裴氏接到溧阳。但孟郊并不能适应官场的来往应酬,只能寄情山水。于是他常带小吏骑着毛驴,去投金濑射鸭吟诗以解闷,或带着随从到平陵遗址悠游。这引起了县令的不满,孟郊的俸禄被扣了一半。他因此灰心丧气而辞职归乡。清嘉庆《溧阳县志》中,平陵城及射鸭堂被列为溧阳名胜,由芜湖汪鸿绘图,史炳题词:“射虎家儿,勲封六县,如何竹弓,笑彼浪战。”[2]明弘治《溧阳县志》在“名宦”篇中已经收录了孟郊的简介,清嘉庆《溧阳县志》在“名宦”“文题名”中也有孟郊的条目介绍,并收录了五首诗作,在“舆地志”之寺一节中记载胜因寺时,还收录了孟郊的《唐兴寺观蔷薇花,同诸公饯陈明府》:
忽惊红琉璃,千艳万艳开。佛火不烧物,净香空徘徊。花下印文字,林间咏觞杯。群官饯宰官,此地车马来。[3]
孟郊虽官场不顺,但溧阳这片美丽的土地给予了孟郊以安慰。在纵情山水间,徘徊赋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二)李白三到溧阳
诗仙李白与溧阳也有不解之缘,曾多次来到溧阳,留下10余首不朽的名篇。公元747年的秋天,李白第一次来到溧阳,在郊外写下了《游溧阳登北山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公元754年,李白二到溧阳,县令郑晏宴请李白,李白以《戏赠郑溧阳》诗答谢: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4]
诗人借陶渊明自喻以表明与其一样的高风亮节,心态怡然自得。郑晏还邀请李白为史贞女撰写碑文《溧阳濑水贞女碑铭并序》。第三次来溧阳是在公元756年的春天,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天宝十五载之春,太白与张旭相遇于溧阳,而太白又将邀游东越与张旭登楼宴别,乃作《猛虎行》诗云: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此诗又名《宴别张旭于溧阳楼》,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造成的生灵涂炭。借张良、韩信以抒发身处乱世,却报国无门的忧愁。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太白楼)元时犹有登临怀古之作而莫详其处。”除此以外,嘉庆《溧阳县志.职官志》中还记载了《赠溧阳宋少府陟》、《登黄山凌 台送族弟溧阳县尉济充泛舟赴华阴》、《李白酒楼歌》[5]等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李白为派遣心中烦闷而再游溧阳,借与故友重聚排遣忧思愁绪。
二、《艺文志》的史料价值
艺文志发轫于东汉班固的《汉书》,目是为了整理文献,考订学术源流。方志艺文志不仅具有正史艺文志中“辩章学术,考订源流”的作用,而且更倾向于保存地方文献,嘉许乡贤文采,进行道德教化。我国地方志书最早有“艺文”内容的是北齐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被认为“无疑开了后世地方志中载艺文的先河”[6]。方志艺文志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有两种基本体例:其一是记当地诗词文赋,是文选式的诗文总集;其二是记典籍著述,是目录式的文献汇编。嘉庆《溧阳县志》采用的即是目录学形式,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并按年代编排。由于很多古籍文献不能留存下来,后人只能在“艺文志”中看到前人著作的目录和内容。利用县志所提供的史料可以对溧阳文学家的身世研究作進一步补充,并加深溧阳名门家族文学的研究。
“彭马史狄周,吃穿不用愁”,这五大姓氏是溧阳钜族,清人刘献廷《广阳杂记》中也有记载:“东吴尤重世家。宜兴推徐吴曹万,溧阳推彭马史狄,皆数百年旧家也。”[7]在艺文志主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五大家族的文化崛起。溧阳狄氏之祖,是南宋狄英,《溧阳县志.始迁》中记载:“狄英,字天秀,天水人。随宋高宗南渡,举贤良方正,任江浙省副使,开府溧阳。致仕,遂居胥渚里,今狄氏祖也。”[8]狄氏在与江南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逐渐成为名门望族。在嘉靖万历年间狄氏崛起,狄氏子孙由祖上隐德不仕而涉足仕途,这是江南文风转变的反映。狄斯彬《山居野志》实际上就是他独立编写的《溧阳县志》,其中很多素材被后世编溧阳县志者所采纳。《艺文志》中收录了狄敬撰《尚书蔡传衍义》《潼关志》《治河纪畧》,狄恂《礼记家训》,狄字《禹贡传》,狄咸《三传分国》,狄斯彬《山居野志》《地理正传》《稽命集》《明律诗钞》《竹湖遗稿》《玉华子游艺集》,狄宽《史学提要辑注》。溧阳彭氏在江南历史悠久,江南迁徙各地奉溧阳彭氏为“正溯”。彭显后又过了五代孙名彭效,始迁居溧阳南门,为溧阳南门始祖,这一支世称“溧阳南门彭氏”。《艺文志》收录彭光斗《檀弓序木》《三国志校本》《濑上遗间》,彭谦《菱东诗集》,彭若龙《少白诗集》,彭九龄《西严诗集》。不仅保存了当地乡贤的重要文献,也为日后做进一步的考证梳理做了基础工作。
地方志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其价值历来受到重视。嘉庆《溧阳县志》体例比较完备,内容鲜明,条理清晰,比现存溧阳县其它旧志略好。不只简单的提供了文献资料,也是对前代或同代县志的补充和完善,还为后世编纂江南地方志书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地方志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重要纽带,从地方志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发展的整个面貌,对于研究家族文学、地方文学和时代文学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方志,使之物尽其用。
注释:
[1]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职官志》,第192页。
[2]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第19页。
[3]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舆地志》,第107页。
[4]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职官志》,第192页。
[5]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职官志》,第192页。
[6]仓修良:《新修方志中艺文志不可少》,《中国地方志》1992年4月。
[7]刘献廷:《广阳杂记》,光绪刻《功顺堂丛书》本,卷1,第54-55页。
[8]李景峄、陈鸿寿:《嘉慶溧阳县志.人物志.始迁》。
参考文献:
[1]仓修良.新修方志中艺文志不可少[J].中国地方志,1992,(4).
[2]李景峄、陈鸿寿.嘉庆溧阳县志.
[3]詹锳.李白诗论丛[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08.
[4]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10.
[5](清)刘献廷著.广阳杂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