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熔炉》的现实主义美学

2018-12-27 08:25罗奇莹陆文憬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熔炉艺术性真实性

罗奇莹 陆文憬

摘 要:近年来,韩国电影在东亚影视界甚至世界影坛上占据一席之地,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声势渐升,这类电影不只是一味地迎合商业市场,而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揭露残酷现实。现实主义电影敢于批判现实,以社会底层弱势民众的生活视角来揭露那些现实的苦痛,以此来呼吁社会大众的关注与反思。本文将以电影《熔炉》为例,试分析此影片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美学,分别从电影事件的真实性、叙事结构及人物塑造上的三个方面来探讨,以期为现实主义美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电影;电影美学;真实性;艺术性

作者简介:罗奇莹(1993.3-),女,汉族,江西省吉安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陆文憬(1995.3-),女,汉族,江苏海安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2

由韩国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熔炉》,该片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引发民众热议并被韩国政府关注,韩国国内立刻掀起一股“熔炉热”,并引发“熔炉效应”,在民众的高声呼喊中当年的案件被重新审理,涉案人员也被重新起诉。电影上映一个月后,韩国颁布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电影《熔炉》的热映推动了韩国的司法改革,这是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通过荧幕改变现实的现实主义电影。

一、故事:事件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艺术源自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现实主义电影的取材就要源自于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真实,通常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艺术创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自我观察、自我认识和感受,将他想要呈现的那个部分的所见的真实留下;同时,由于艺术媒介的表意系统、材料和技术等方面所导致的自身语言的形式力量中有不可避免的差别,它又将呈现不同于所见真实之外的另一种真实。这是由艺术效果加工所产生的非客观的真实,这种真实虽夹杂着个人主观的理解与感受但对表象的真实传达的主观加工(拍摄角度、技巧)是未扭曲事实的,或是对事物本身所体现的表意。无论是以何种艺术形态去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以及不同人的种种状态,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都将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叙事,深入生活、由表及里的揭示其本质。

电影《熔炉》就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蓝本就是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韩国光州的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校长及老师对这些聋哑儿童长时间地进行性侵和虐待。该电影高度还原了这件真实事件,讲述了人权人士和孩子们一起与恶势力斗争,力图揭开黑幕的故事。这是一场弱势与强势、贫穷对权贵、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影片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群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并借此讽刺了权贵阶级的卑鄙阴暗,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影片以悲剧结尾,特权阶级利用金钱和权势疏通了司法关系,并未获得恶人应有的惩罚,而身怀正义热心人士和困苦的弱势群体的无力抗争以失败告终。影片中男主角姜仁浩这个看起来踏实又有些懦弱的男人,事业不顺,女儿患病,找到一些社会关系才谋得这个艺术教师的职位,而正是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与人权一起,与邪恶角力,指引孩子心灵重遇光明,我们不曾想过他也能为正义而挺身而出。在这部现实主义的影片中,男主角姜仁浩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虽然他是一个正面角色维护着正义和孩子们应有的权利,却依然表现出在男主角的立场上的真实性,这个普通的、文弱的、没有任何显赫的家世背景的美术老师在与邪恶的力量抗衡时,也曾有过犹豫。这让观影者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由这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传递给我们的真实。影片多处都在求真现实主义的态度下,就这样通过质朴又严肃的影像画面为我们传递着真实的感受,使我们被荧幕上的真实所撼动、所思考、所启发。

二、叙事结构:戏剧的真实性

电影叙事以合适的视听语言呈现在银幕时,观众会不自觉地对故事产生情感投射并融入戏剧情境,它所带来的真实感更接近现实主义所说的心灵真实——以真实性的视听为基础讲故事、塑造人物、推进情节及反映人性,不留痕迹地营造了一个虚拟真实的叙事时空。“叙事文本世界以真实性体系作为坚实的基础,每个虚构元素似乎都符合有机需要,似乎对假设的现实来说都不可或缺,从而这个叙事文本世界便具有一个可信世界的坚实感,其结构性、人工性、随意性则隐而不露,凸显出表面的自然感。”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表面的平淡或戏剧化打破了电影中的“情节至上”,它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戏剧化,好莱坞的戏剧性一般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重视电影情节的紧张、离奇,以及戏剧性悬念。 而现实主义电影则通过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按照生活的原貌再现,揭示出内在的意义。因为戏剧性意味着冲突,而冲突本身就是故事的基础,也是生活现实的客观存在。

雖然从影片的叙事结构上来看,主要讲述着充满正义感的姜仁浩老师努力救助这些遭受着恶魔侵袭的孩子们,帮助他们摆脱熔炉、维护自身权益。但男主角的一切行为都是源于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正是男主角构成所有行为的内在动因,这些动因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戏剧化的真实。 当男女主角一起努力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并多方设法与机构沟通,终于把在特权下笼罩着的恶魔们抓了起来并送上了法庭,让观影者们都以为正义终于来临,恶魔们都将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影片也将有个好的结局, 然而剧情却又开始反转。庄严肃穆的法庭上,孩子们拿出校长性侵的视频作为有力的证据指控,但“前官礼遇”、特权谋私、利益勾结,还有对真相视若无睹的市民,让正义继续笼罩在那阴暗的黑暗中。在场的除受害的孩子们和正义的主角们,知情者们早已被收买。校长作为宗教领袖,他的信徒羞辱不绝于耳,在校长势力的干扰下,性侵孩子的校长及其他人仅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一年执行。恶魔在暗处继续欢笑着,孩子们却只能流下无声的眼泪。令人绝望的庭审结果无疑给了所有想要维护公平正义、重获光明的孩子们致命一击,现实将孩子们心中那仅存的一线希望浇灭。在这个戏剧性的情节转折上,并非设置好的剧情,而是还原了现实。导演以上帝视角对真实发生的事件尽可能的全面刻画,艺术手法帮助观众更贴切、更强烈的宣泄情感。

三、人物塑造:鲜明的对比性

现实主义通常将小人物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影片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同时又将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现实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部影片中所出现的人物,除了热心助人、呼吁社会正义的主人公和备受欺凌的孩子们外,那些校长、老师、警察、医生、律师、法官、受害人亲属和男主角的老师,每个角色虽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和不同的利益关系,却在对这场邪恶与良知、强权与弱势的战争中统一的选择站入了魔鬼的阵营,不为正义发声。

1、不作为的警察

警察在孩子们心中本是正义的存在,当他们与恶魔挣扎着想去逃出去报警,却被姜刑警抓回来。他虽知道事情的真相却因为他与学校的行政市长有着金钱交易,不但不维护校园治安保护好孩子,还帮着权势阶级掩盖这一切。

2、“不知情”的警卫员

警卫员因为之前有过盗窃的前科,经熟人介绍才被安排在这个学校。为了保住饭碗,警卫员只想顾好自己留在学校。对于他在学校里看到了什么、知道什么,他都装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并在金钱利益的诱使下,在法庭上昧着良心为恶魔们做了伪证。

3、丧失医德的医生

医生是校长夫人老同学会的总务,关系之间都夹带着利益,医生为保全自己的利益,帮助“恶魔们”出具了两份假的诊断书用在法庭上做伪证。

4、不公正的法官和律师

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律师,他们都头顶着公正的光环却昧着良心辩护。被告的律师是上任法官,退隐后转行当了律师,其接的第一个案子不论如何都会帮他打赢,这是在韩国的法律界一个公开的秘密——叫“前官礼遇”的潜规则。而原告方律师,原本嫉恶如仇,想要帮助受害者伸张正义,当收到被告律师的给的好处后, 却经不住诱惑,立刻改变立场,毅然的站入了魔鬼的阵营。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法律如此不公。 虽生活在法制社会,但大多数情况还是人治社会,“正义”两字看起来只是权力者才能掌有。

5、令人绝望的受害人亲属

明秀的奶奶是那个卧轨自杀的孩子的奶奶,卧轨的是明秀的弟弟。当他的奶奶受到校长妹妹的金钱诱惑时,生活的苦难使她立刻选择和解了事,便不再考虑孙子的种种遭遇。

6、令人惊讶的恩师

在男主角姜仁浩心中,他的恩师是教书育人,明辨是非的象征。可是当他的老师恳求他放弃起诉校长,并将为他谋求一个更好的工作时,男主无法相信那个曾经令他尊敬的人也与邪恶为伍。他拒绝了,内心几近崩塌的他只能通过哭喊来表达自己的绝望和无能为力。

这些人的身份特性和影片中的表现来看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人物反差,他们的身份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正面性,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医生、法官、律师,他们通常受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素质,他们是社会的杰出人才,是社会的贡献者,更是那些孩子们的希望。然而他们却在金钱和庞大的利益、权势中抛弃了人性与良知,違背了正义与道德。而这些人物正代表了影片中的多方阵营:生活在权力体系阴影下底层人群;运用职务便利来谋取私利的“人民公仆”;面对罪恶而“明哲保身”的知情人与冷漠的旁观者;不顾自身困苦处境而为弱势群体挺身而出呼吁社会正义的热心之士。正是由于影片中这些人物的剪影,隐射了现实生活的缩影,让这些社会现实曝露在影片中栩栩如生,给观影者带来极大的反思。

结语:

影片中有一句最令人触动、引人深思的话,“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或许在社会底层人群中想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个不完美的结局却也大大增加了整部影片的真实性,带来更深刻的意义与反思,“《熔炉法》”的问世起到了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作用,也突破了以往商业电影只为票房的价值。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由于故事改编于真实事件,兼顾事件的真实性与一定的艺术性,以及人物塑造上的对比性,能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影片、通过荧幕让观众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发现更多的社会问题,从而激发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更多的社会思考,将社会现实问题、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帮助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马克·维尔内,阿兰·贝尔卡拉.现代电影美学[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24,110,121,121

[2]黄妙丹.韩国电影《熔炉》中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塑造[J].艺术科技.2016(02):105.

[3]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15

[4]桑艳霞.简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及其创作特点[J].时代文学,2010(9):166.

猜你喜欢
熔炉艺术性真实性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火山熔炉
广告的真实性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