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1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闭幕,各方达成共同宣言,翻开了G20历史新的一页。相比于今年的七国集团(G7)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共同宣言的达成彰显了G20的重要性,也减弱了主要经济体间冲突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席国阿根廷提出本次G20峰会重点关注三方面的内容,即未来就业、基础设施促进发展以及可持续粮食系统的未来。然而,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不仅金融市场紧密关联,而且贸易与投资活动的全球联系与影响依然至关重要。为此,本次G20峰会将主题定为“为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共识”,既延续了G20探索支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贯态度,也反映出国际经贸形势的复杂性和G20关注重点的变化。
G20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协调各自国内政策及就国际合作达成共识的重要平台。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各主要区域增长动力增强的有利形势,G20成员认为,全球经济在强劲增长的同时国家间的不同步越发突出,金融脆弱性以及地缘政治的风险变得日益显著。各方同意努力通过对话和行动增强互信,在货币政策上继续支持经济活动并保持价格稳定,在财政政策上为经济发展创造缓冲区,保持公共债务的可持续。各方再次重申了增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承诺,以有效应对快速变化和发展的世界。
回顾2009年以来的G20峰会,以协同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为起点,除了在金融领域探索推进改革外,也是各方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平台。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2010年的多伦多峰会、2013年的圣彼得堡峰会、2016年的杭州峰会,都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列入主要议题或就此达成共识。但在今年的峰会宣言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字眼未见踪影。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往峰会上G20各方对多边国际经贸体系的支持与维护在本次会议上也发生了变化。本次宣言中,各方认可多边贸易体系的贡献,但认为该系统目前无法满足其目标,有改进、提升空间。各方支持世贸组织(WTO)有必要通过改革增强功能。尽管G20宣言并非国际协定,对参与各方没有强制性约束,但能够反映各方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其非约束性的特点,相对更为灵活,历史上曾对其他多边机制的调整产生影响。例如,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各方统一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的资金以纾缓贫穷国家财政压力;2009年9月的匹兹堡峰会,各方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至少增加5%,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本次峰会对WTO的态度也为各方探索WTO的改革明确了方向,有利于推进改革进程。
此次G20峰会主席国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峰会闭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其责任是促使各方达成共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但是,各方的分歧也是明显的,或显性或隐性地有所表达。例如,在宣言中,《巴黎协定》的签字国重申完全履行承诺,根据各自能力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美国则重申了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再例如,虽然宣言提到G20成员注意到了当前的贸易问题,但并未就美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间的贸易问题进一步阐明态度,这反映出各方观点的实际差异。
本次G20峰会也强调了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与合作领域,认为变革性技术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带来巨大的机会,相应的政策响应与国际合作则是技术转变收益可被各方广泛共享的重要保障。G20关注数字技术和新兴技术为小微企业创造的发展机会,对食品安全与营养、性别平等、反对腐败、反对恐怖主义等问题也达成了共识。
除此以外,G20事实上也是相关利益方开展双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多国领导人之间的双边会晤成为提高沟通与协调效率、增进共识、加强合作的重要模式。中美在這次G20峰会期间就暂停贸易关税举措升级达成一致;美国与墨西哥、加拿大签署《美墨加协定》,取代实施了24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正处于变革期,经济危机后的再平衡远未达到,国际经济治理机制发展与调整的动力趋于多元化。G20本身的作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危机应对的应急机制作用将日益弱化。展望未来,G20在协调全球主要经济体增进共识、发挥合力,推动和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以及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