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全球视野看进博会

2018-12-27 08:57苏庆义王睿雅
世界知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博会博览会进口

苏庆义?王睿雅

国际贸易史是一部更加强调出口的历史

自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以来,外贸就伴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近现代国与国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之一。彼时,流入黄金意味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英国在重商主义的主流思潮下,强调商品出口的重要性大于进口,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贸易顺差。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以保护本国地主及农民免受进口谷物的负面冲击。同时,英国开始推动出口。随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商品出口地,而那时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但在18世纪中英贸易中,中国是巨大的顺差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舶装载的90%是用来购买中国商品的黄金,只有10%的货物是卖给中国的商品。为了扭转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巨额逆差,英国竟然向中国走私鸦片以获取暴利。而在虎门销烟后,为了强迫中国开放市场,英国发起了鸦片战争。

德国近现代工业的成长与壮大也离不开发展初期重视出口的外贸战略,其发展深受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的影响。李斯特认为,一国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贸易保护是某一特定发展阶段必然要实施的贸易政策。

美国在不同阶段也通过贸易保护等手段来扩大出口。建国初期,美国主张实施高额进口关税,强调“进口替代”,并给予出口企业补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率先以邻为壑,提升进口关税,随后世界其他国家也普遍提升了进口关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则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出口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可以看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极为重视出口,国际贸易史就是一部出口史。长期以来,由于出口对应生产,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可带来就业和创造外汇,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但出口和进口本身就是一种镜像关系。一国的出口意味着另一国的进口。不可否认,“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确实在特定阶段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出口导向战略容易忽视真正的福利所得。出口固然重要,但毕竟是消耗本国资源让别国消费,属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有出口最终落脚到进口,出口创造的外汇用于进口,出口才有意义。中国入世后,出口的活力被释放出来,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就目前而言,顺差继续大幅扩张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希望能促进贸易平衡,扩大进口是其必然选择。中国扩大进口并不是简单的增加进口,而是提升进口增速,从而使得进口额增速明显高过出口额增速,最终起到降低贸易顺差的作用。

中国强调进口将有助于改变国际贸易史更加强调出口的历史,让世界真正开始关注进口史。

历史上的贸易博览会以出口博览会为主

贸易博览会旨在对商品进行推介,对促进贸易乃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51年英国举办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国际规模的工业展览会,成为现代会展业的开端。1894年,德国莱比锡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工业样品博览会是现代贸易展览会的最初形式。现代展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市场化的轨道。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综合经济贸易展览会逐渐消失,代之以专业性展览会为主。

贸易博览会具有市场性和展示性的特征。从市场性方面来看,贸易博览会具有汇聚商客,及时、准确、低成本集中提供市场有效信息,促进对外贸易,创造巨大经济效应的作用。从展示性角度来看,博览会能够展示、普及新技术,加速技术传播与应用,诱导甚至创造新需求,显示行业前景与经济趋势。同时博览会对东道国具有综合开发效应,将促进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欧洲作为贸易博览会的发源地,会展经济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第一的会展强国,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会约2/3都在德国举办,世界最大的四个会展中心有三个在德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法国也是世界级会展大国,亚洲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仅次于欧美国家。

中国是近年来的新兴会展大国,会展实力逐步提升,成为全球中不容小觑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会展业在各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全国顶级展会多分布于北上广三地。

创办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被冠为“中国第一展”,素有中国外贸“晴雨表”“风向标”之称。自创办以来,广交会一直是广大中小企业寻找海外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的推进器。广交会创办61年来,累计出口成交超过1.2万亿美元,成交额占全国出口比重峰值超过50%。近年来广交会每届出口成交额约300亿美元,并且还带动大量后续交易。广交会原名“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2007年正式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而这一字只差,见证了广交会从最初的单向出口交易平台转化到进出口双向平台,也表明了中国从“走出去”转化到“引进来”、从“卖全球”转化到“买全球”的决心,为日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埋下了伏笔。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应运而生

2018年11月5至10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召开。这是2018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也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既有货物贸易,也有服务贸易。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侧重扩大出口到更加注重进口,两个国际性展会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变迁。此次进博会开幕式共有1500余名国内外嘉宾出席,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的元首首脑,11个国家的王室代表、副元首首脑及13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部级以上外方嘉宾超过400位,共有来自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區成交164.6亿美元,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成交126.8亿美元,汽车展区成交119.9亿美元,分列前三位。

中国扩大进口和举办进博会并非权宜之计,中国确实具有巨大的进口需求。

第一,中国人民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具有对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名义GDP增速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中产阶级红利。此外,中国还是21世纪以来唯一一个财富年均增速超过5%的国家,中产阶级人口数量已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消费、个性化消费和环境友好型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从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来看,2013~2016年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3.4%,高于同期的美国、欧元区国家和日本。中国举办进博会,可尽可能地通过扩大进口人民需要的商品、技术和服务,使百姓从中直接受益,在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联动世界发展。

第二,中国创新能力虽然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技术瓶颈,具有对高科技产品和机器设备的进口需求。中国目前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在中高端技术领域,部分高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对国外的依赖度还比较大,有些依赖程度高达80%。例如手机中的储存芯片、汽车自动挡变速器、高端机床、高铁制动装置等。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增至2601亿美元,位列中国进口商品首位。半导体产业国际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美元,中国的购买就占到一半以上。在72个材料领域,中国进口依赖程度达到了99%以上。因此,中国扩大对高端技术产品和其他所需产品的进口,可解燃眉之急。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图为进博会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展厅一角。

第三,中国人多地少,具有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8540亿元。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进口,实现进口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对丰富百姓餐桌、满足菜篮子需求,意义十分重大。除此之外,扩大农产品进口还有助于促进国内农业自身结构调整,推动国内农业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发展绿色农业和优质农业,提升中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中国受资源条件限制,具有对矿产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品的进口需求。在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以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为主。2017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升至72.3%,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其他产品在内的石油净进口量达到4.2亿吨,比2016年上升10.7%,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预计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会突破5亿吨。除石油外,中国还依赖其他矿产品及天然气进口,这些进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进博会源于“一带一路”,但贡献不局限于“一带一路”

第一,进博会为“一带一路”服务,推动共享经济发展。进博会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本来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是中国倡导共享型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发展程度较低,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迫切需要寻找扩大出口的机遇和平台,进博会可以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建了这样一种平台。进博会的参展企业来自世界各国,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进博会通过产品的展示,让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第二,进博会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立场,主动推进经济全球化。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构成了严重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在当下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对于坚持推进全球化的决心和行动。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并提出五项举措:激发进口潜力,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

第三,进博会将成为中国外贸再平衡的重要一环。中国是一个贸易顺差国,中国愿意促进贸易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扩大进口的实际意义是在提高进口的增速,进口的增速要跟得上出口的增速,才能真正形成贸易上的平衡。进博会作为中国扩大进口努力的一部分,也能彰显中国促进贸易再平衡的决心。未来也将成为削减贸易顺差的一个成功案例。

第四,进博会将激发全球贸易新活力。2012~2016年世界贸易实际增速均低于3%,平均增速仅为2.3%,呈现连续多年的低于世界GDP增速的罕见情况。其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造成严重冲击,导致2009年世界贸易大幅下滑,多年不振。2017年世界贸易增速强劲反弹,实际增速达4.7%,是2012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速的最高值。但这种反弹并不稳固。今年4月世贸组织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预计,2018年贸易增长为4.4%;而9月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则将贸易增速调低为3.9%。进博会的召开为世界各国促进出口和扩大进口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易平台,将极大扩大各国出口和进口,从而提振整个世界贸易形势,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推动器。

第五,进博会创新性地让展会和论坛结合起来。世界各国举办的展会多如星河,知名展会数量众多。展会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交易,就某一主题吸引人们的眼光,属于实践的范畴。世界各国举办的论坛也多如牛毛,知名论坛数不胜数。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属于思想的范畴。展会和论坛原本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二者没有交集。但在进博会举办期间,虹桥国际经贸论坛同期举行,商品和服务的展示与思想的碰撞完美交融在一起。论坛激发了人们思想的灵感,展会则引导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展会和论坛结合起来的创新将引领未来展会和论坛举办之风尚。

第六,进博会为人类打造了思想盛宴,有助于化解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当前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步伐放缓并进而寻求转型的时期,经济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遇阻不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世界各国迫切需要通过官产学各界人士进行交流寻找答案。进博会期间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为官产学各界人士交流对于国际经贸發展的看法提供了平台。除了为商品和服务提供交易平台,进博会还为人们带来思想之盛宴,有助于化解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猜你喜欢
博会博览会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聚焦“丝博会”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引领中俄经贸合作新趋势
“2.14抢先购”万款情侣对戒博览会盛大开幕
直企首探进博会
欢迎参加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