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鲜漂流文学作品中看15—19世纪中朝文人的交流

2018-12-27 01:21全银花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朝鲜交流

全银花

摘 要:在15-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朝鲜漂流文学作品《锦南漂海录》、《漂海录》、《漂海歌》、《乘槎录》中,对中国和朝鲜文人交流的记录也有很多。通过这些笔谈的形式,使双方更进一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文人之间感兴趣的话题,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和深度。

关键词:朝鲜;漂流文学;实学派;交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在世人的眼中,文人或许是脆弱的,也或许是感伤的,但内心里,文人是坚定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气节,这就是文人的坚守和坚定。明代中韩两国关系良性互动框架之下的人间温情,给崔溥等朝鲜文人以良好中国观的精神、心灵语境,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对崔溥的中国观产生直接、具体影响。张汉喆与林氏感同身受,在岛上获悉林氏是明遗民,又见对方向自己主动伸出救援之手,大为震动,不觉涕泣而书曰:“吾属亦是皇明赤子也。”

一、中朝文学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朝两国的文学关系源远流长,在没有书籍的时代,口口相传,而到了明清社会,更多的则依赖于书籍的媒介传播作用。

早期的朝鲜社会中,中国通过郡县的设置,移民的迁居传递了文化,所以朝鲜半岛人类起源也是以神话形式出现,后来的传说和诗歌,这都和中国早期文学发展途径基本一致。到了唐宋时期,张文成的小说《游仙窟》、《昭明文选》、苏东坡的作品、黄庭坚的作品、《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作品的输入和传播给朝鲜文学界带来了新鲜血液,发展起各种版本的传奇文学。汉诗、辞赋。传记文学逐步发展起来,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汉语写就。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三国史记》等。而且很多中国的小说人物被借鉴到朝鲜小说中去,他们不仅从外在,而且从文学语言的应用方面吸收了中国文学的精华。15世纪,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尝试用韩文写作。韩语小说《壬辰录》就是典型代表。中国文学为朝鲜文学发展提供了写作的工具和手段,缩短了他们自然演进的过程,但是也阻碍了其本民族文学自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双方文学交流的益处与弊端并存。

二、15-19世纪朝鲜实学派大师与中国文人的交流

朝鲜比较著名的实学派领袖人物洪大容最先到访中国,看到中国社会的繁荣景象,被其深深折服,又感慨朝鲜社会的落后,从而发出了向中国学习的所谓“北学”中国的口号。洪大容的中国之行,不仅将朝鲜的文学带到了中国,也将中国的先进文学积极介绍到朝鲜文坛,为北学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自他之后,很多北学派的学者到达中国,与清朝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两国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推广。他到中国后曾说过,“余此行,专为游观”。但他迫切希望与清朝文人建立起交流的关系,“自渡江后,所见未曾无创观,而乃其所大愿则欲得一佳秀才会心人,与之剧谈”后终于在中国遇到了终生的挚友“古杭三才”:严诚、陆飞、潘庭筠。他们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等,而且涉及的文学部分并不多,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却是难能可贵的自然流露。

三、15-19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的深层化

这一时期中朝交流因为国家的繁荣,文化界的繁荣而显得有所拓展和延伸。洪大容不仅对自己亲眼看到的中国文献和诗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热切地渴望看到中国人撰写的更多的书籍和诗文。他在北京逗留期间不仅时常光顾书店,還利用一切与友人书信交往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之前的中朝交流基本都是中国单向向朝鲜输出书籍,而18世纪之后,朝鲜自己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特别是由韩语写作的民族文学作品增加后,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而有深度,朝鲜不仅局限于模仿中国小说,而是独立创作了许多民族特色的作品,著名的四大家:朴趾源、柳得恭、李德懋、朴齐家他们都开始了独立创作,以朴趾源的个人作品为最,他的多部反映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这都从侧面证明了中朝文化交流的深层化。

四、15-19世纪中朝文人文学思想的换位理解

文学思想如果仅限于个人欣赏就永远无法取得进步,而思想的交流使得彼此都能得到新的启发和启示,从而有助于开拓视野,集思广益。而文学思想的换位理解,更能使得中国和朝鲜文人互相珍视,从自身的立场、出身及社会背景出发去理解一部作品,评判其是否优劣,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是否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四位作者的漂流文学作品不同侧面,不同程度都涉及了中国形象的描写,或侧重政治,或侧重经济,但是都反映于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学作品真正成就了作者对于思想的表达。他们给我们呈现了明朝、清朝的中国“形象”以及在朝鲜朝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嬗变。与此同时,对如何看待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特殊视角、价值取向以及朝鲜民族对中国的总体想象,进一步透视作为满族、汉族形象创造者的朝鲜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且挖掘这些形象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对其进行换位理解,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对于作者思想的影响,贴合作品的立意和出发点,了解作品的文学意义。

由此可见,在民间中朝两国文人之间基本不存在隔阂,双方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学术交流的心得。而到了北京,言论就相对受限,而且这也是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可见,文化专制不仅在清朝,朝鲜也同样存在。

参考文献:

[1]洪大容:《湛轩书》外集卷7,《衙门诸官》,(朝鲜)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65年,P301.

[2]范金民,罗晓翔,《朝鲜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国风情—以崔斗灿,<乘槎录>为中心》,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P63.

猜你喜欢
朝鲜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