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贵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桥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美化了生活。
桥让胸怀鸿鹄之志的有识之士,放大视野,远走他乡,闯荡五湖四海,追逐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幼时初过桥的历险记忆和渴望家门口修桥的夙愿,让我喜欢看桥、过桥、赏桥,尤其酷爱跨越江河的大桥。
重庆这座“桥都”,历经40年的沉淀,让我有数不尽的桥要夸,数不尽的情要抒。
橋,水梁也
我的老家在江津区塘河镇。
说起老家门前的塘河,河中碧水秀色,岸上竹林成荫,常年不断的河水滋养着沿岸的民众,让人感到格外幸福。
但塘河虽美,却因无桥,给两岸居民带来了无尽的遗憾,成为南岸“半边街”与北岸主镇街区往来的最大阻隔。
每逢赶场天,拥到石坎码头等候上渡船过河的人络绎不绝,若是遇到涨大水停渡,两岸居民交易主街过不去、要办的事办不了、要进行的买卖全泡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对岸,望河兴叹。
那时的我,是多么渴望建造跨河的塘河桥啊!
但父亲总会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小娃娃你不懂,建桥很不容易!”
儿时的我还不能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直到我读书、工作后才懂得,桥的数量、质量、工艺美化等水平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吹拂大江南北。
当时,江津县委、县政府凭借“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动员和组织指挥相关部门戮力同心,全力以赴建起了跨越塘河的窄口大桥和塘河大桥两座人、车各行其道的石拱公路桥,把公路通车线路延伸到了川黔,融入到了县、市公路网,大大改善了交通和民生状况。
1992年,老家门前的跨河桥建成的喜讯传遍四面八方,我、老父亲和沿岸广大民众多年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
庆祝大桥通车的欢呼声,到现在都还时常回荡在我耳边,告诉我:那使两岸居民祖祖辈辈受河阻隔的历史,结束了。
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开启。
现在,老家亲友又传来喜讯,在塘河桥上游不远处、镇街的西头河边,架起了方便当地群众过河和游客观光的“洗浦滩”人行索道桥,为擦亮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靓丽名片增添了新的景观。
桥,卧龙也
改革开放以后,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重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了新的时代。
重庆各项事业全面振兴,作为经济命脉的交通一马当先,掀起一股股架桥、凿隧、筑路的热潮,特别是桥梁建设,重庆可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座座“两江”大桥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有建成时是世界上第一座公路、轨道两用的菜园坝长江大桥;有主跨522米,被誉为“世界第一拱桥”的朝天门长江大桥;有最“洋气”的东水门长江大桥与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成为世界首座“双梭子桥”;有“亚洲第一宽”的嘉华嘉陵江大桥……
重庆建桥的智能化程度、质量、数量、速度、影响力、示范度均列国内外前茅。2005年,茅以升桥梁委员会年会授予重庆“中国桥梁之都”的美誉。
有了桥,重庆快速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路网络,提高了主城轨道交通覆盖率,形成了综合交通枢纽,先后实现“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一小时经济圈”“二环八射”目标,现正在向“三环十二射七联线”智慧交通工程奋进。
同时,已通达的高速公路3000多公里,国道、省(市)道和区(县)际公路互联互通。
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交通的改变,促进了重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形成了造桥修路与社会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高度融合。
桥,美景也
40年的积淀,现在重庆的“桥”有了更多的意义,除了是交通便道外,它还是山水之城的标志建筑、美丽之地的观光景点。这些新的意义,让重庆的桥,无论白昼黑夜还是四季更迭,都如磁铁般吸引着游客蜂拥而至。
早晨东方日出,桥映出晨曦,站在桥头花园,看着绿树成荫、花草簇拥、蝴蝶飞舞,让人心旷神怡。
傍晚夕阳西下,桥在晚霞的照射中浮光掠影,站在两江游船上看桥,如彩虹,呈现一幅更为别致的景象,让人如痴如醉。
蒙蒙细雨时,桥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如置仙境,美轮美奂。
每当我久别回城,行车在桥上时,抬头看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对山水之城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倦意荡然无存。
要是同车人中有打瞌睡的朋友,我总是要大声吆喝:“过桥了,快看,多美啊!”
比起我这个本地人看桥的激动,外地人更是珍惜与享受重庆“千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重庆的桥还吸引了来自“金砖五国”中的四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10名青年导演,来重庆联合拍摄影片《贯通》。
一滴水里能见太阳。
40年来,重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座座飞天大桥横空出世,带来了交通改善、经济发展、民生实惠,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重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者系重庆市总工会原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