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霄
清朝时的紫禁城,每逢春节,各种娱乐活动也被张罗起来,而最受欢迎的,应该是看戏了。从宫中的戏台分布我们就能看出,主要宫殿区几乎都有戏台,除了室外恢宏的大戏台,还有室内精致的小戏台;如果算上因各种原因现已不存的,清宫里共有过大大小小十多个戏台。
据历史记载,乾隆年末,安南国王阮光平觐见乾隆皇帝,乾隆帝先后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圆明园的清音阁大戏楼请他看了戏,安南国王和“蒙古四十八部王、回回”坐在一起。
畅音阁大戏楼分为三层,上有天井贯穿,地下还有地井,机关巧妙,使用起来变化无穷。在万寿节期间,要演出只有宫廷中才能看到的节庆大戏。而平时上演的“小打小闹”的戏,几乎是用不到三层戏台的。
宫中像这样的三层大戏台,在寿安宫还有一座,规制结构与畅音阁相同,但是在嘉庆年间就被拆除了。
外国使节除参加皇帝的万寿庆典外,在新年进宫庆贺时也会得到赏赐看戏的殊荣。这时的戏,一般是在漱芳斋院内的升平叶庆戏台演出。但并不是所有使臣都有资格到此看戏,按旧例只有“回子”“番子”可以。后来,由于政策的变化,朝鲜、暹罗等国的使臣也获得资格。
漱芳斋的这座戏台属于中型戏台,可供多种戏曲曲艺演出,使用频率很高。民国年间,杨小楼、梅兰芳等人曾在此参加“逊清小朝廷”的庆贺演出。故宫博物院曾经有一个业余的戏曲爱好者组织,名叫“国剧同乐会”,职工中有不少人参加,如杨宗荣、纪中锐等。其中有一位身份比较特殊,即文献馆的陈子田。他曾是清宫中演戏的太监,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被聘至文献馆工作,于是也参加了同乐会的活动。抗战前,同乐会在漱芳斋进行过一次演出,还外约了尚小云的《游园惊梦》。20世纪50年代时,故宫博物院工会在漱芳斋举行过一次京剧晚会,朱家溍、纪中锐、徐邦达等都参加了这次演出。可惜这个同乐会在60年代初停止了活动。
漱芳斋戏台从外观上看是单层的,但上下均有机关。20世纪50年代后,漱芳斋南的扮戏房一带改造,漱芳斋戏台便不再作为戏台使用了。1984年,中国电视剧《末代皇帝》于故宫取景拍摄,在漱芳斋戏台上表演《跳灵官》,特别邀请了程砚秋的老检场存永绵先生撒火彩,十分精彩(撒火彩是把松香粉迅速洒出点燃,制造出火光的效果)。
清宫戏台上确实存在过撒火彩、焚纸钱、放鞭炮等形式,各朝用法不一。嘉庆帝曾下旨说“烟瓶彩火”不过是假的,可以用,但“鞭炮火烛”不可以用。咸丰朝演出《铁旗阵》,台下两边放鞭一千头、大炮竹十个;后台地井上放鞭一百头、炮竹五个。同治年间用“放黄烟”代替放炮。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初四日,祥王老爷传旨,不准撒火彩,这大约是因为慈禧太后实在不喜欢。但到了“逊清小朝廷”时期,这些又全部恢复了。梅兰芳曾回忆当时进宫演出时的情景:“灵官跳得很热闹。最后检场的一把松香火从十六个灵官的头上飞过去,落在台口一个大铜火盆上,火盆里松柏枝和黄钱、元宝(纸制)冒出很高的火焰;同时,火盆里有一挂鞭炮也响起来。”这也就是《末代皇帝》剧中表现的情景了。当然,不管怎么说、怎么演,保护古建、保护文物应当是第一位的;在此前提下重现真实的历史,则是历史文物工作者的职责。
紫禁城中除这两种型号的戏台外,还有很多小戏台,可以适应规模更小的戏曲曲艺演出。小戏台分室内、室外两种,室内戏台有漱芳斋风雅存戏台、宁寿宫倦勤斋戏台、宁寿宫景祺阁戏台、长春宫怡情书史戏台、储秀宫丽景轩戏台、寿康宫后殿戏台,还有被焚毁的敬胜斋戏台。这种戏台的共同点就是面积狭小,格局简单,一般在室内一侧,后山墙有通往扮戏房的通道,前部隔断隔出上下场门。精致些的如倦勤斋、漱芳斋,可以做成亭式,景祺阁中的则做成“凹”式。这种戏台上演的戏目都是场面简单、人物较少的戏,在室内餐宴时观看是十分方便的。
还有一座小戏台在宁寿宫颐和轩以西,藏于高墙之中,二层亭式,名为“如亭”。
此外,长春宫院中还有一座敞轩式戏台,使用也十分频繁。
宫中除固定戏台外,各節庆期间还要视不同情况搭建临时戏台。有时甚至不搭戏台,就地铺台毯演出,如乾清宫赐宴时在乾清宫前的演出。
咸丰帝曾为升平署赋诗:声声箫管奏云璈,优孟衣冠兴致豪。这应是清宫戏台上表演盛况的真实写照了。
(摘自《月读》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