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蓉
【摘要】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他们应该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115-01
一、创新思维的概述
创新思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思维为主体,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变现出来的主动、创造、富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在过去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突破的组合,变成新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相对具有创新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对于新事物,它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也被用于提问,解決问题和创建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征使他们能够对某些事物产生独特的见解,形成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在教学中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的开放式问题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是计算的途径比较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也意味着这种问题的锻炼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有着比较高的效用的。比如说,在一个铺满了方形地板砖和有着等距离柱子的长廊里,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计算长廊的长度?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学生一般都会采用用脚步量或者是数柱子、数地板等等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经常让学生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极大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反思和质疑的习惯
提问是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开始。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质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能够产生质疑。这是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对于学生来说,由其年龄特征产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质疑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创造,培养学生对于创新的意识,教师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学,提问和检验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在无形的情况下已经被教材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思维所约束。为此,教师应时刻向学生解释,教材以及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采用的教学内容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和完善。教师应培养学生开发性思想,积极发现和质疑问题,并勇于反思。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散。
3.沟通,创新的主渠道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之间互动互助,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才能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简单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新教学表明,教师不在于告诉学生知识结构,而在于指导学生探索结论。它是帮助学生在寻找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和获取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实验。数学活动如猜测,验证,推理和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改变法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验。如例: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在教学中,学生应该首先考虑一下。你能从上面的公式中发现什么?让学生体验过程(每个公式和结果的特征),比较(不同公式之间的异同),概括(可能有法则),并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要只注重学生是否找到规则,还要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数学,还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充实自己,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玲.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3):81.
[2]高诗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