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 翟爱军
摘 要:试题是教育评价的一把标尺,学生答卷情况成为衡量其成绩的标准。理想的试卷应该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反之,学生素养不能得到准确的考查。本文讨论了中考物理试题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考;试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9-0040-4
中考试题是否能体现出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实,考试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应该使这一环节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责任与态度。如果试题牵强附会、脱离实际,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本文例谈了中考物理试题的常见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中考物理试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科学性问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作为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之一。中学物理教学,首先应当注重的是物理教学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都应当是准确无误的。有些问题在中学阶段不可能一次讲深、讲透、讲全,但在内容和方法上不应有科学性问题。
例1 (2017广西贵港中考物理第8题)下列各项排列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核、电子、夸克
B.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核、分子、电子、夸克
C.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体、原子核、分子、夸克、电子
D.太阳系、银河系、地球、生物体、分子、原子核、夸克、电子
存在问题:本题所给的答案是选项A。可是,电子和夸克放在一起比较尺度,科学界还没有定论。因为,夸克是一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于一种叫“夸克禁闭”的现象,夸克不能够直接被观测到,或是被分离出来。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对夸克的所知大都是间接地来自对强子的观测。目前,科学家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夸克的存在,只是有间接证据证明夸克的存在。因此,不能把电子与夸克放在一起比较尺度。
例2(2017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物理第8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如图1所示,人形机器人正在表演舞蹈,下列对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分析错误的是( )
A.机器人鞋底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B.机器人鞋底较宽大可以减小压强
C.机器人站立时受到的支持力和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机器人跳起时,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没有做功
存在问题:作为单项选择题,本题所给的答案是选项C。机器人跳起时,地面对它有支持力的作用,关于这个支持力有没有做功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地面可以认为是刚体,但机器人跳离地面时具有动能,根据功能原理,机器人具有的动能是有力对它做功的结果,地面支持力确实没有做功,这个力的作用点没有发生位移。机器人向上跳时,有弯膝、伸直的动作,这时不能看作刚体。这一过程中机器人不同部分的内力做功,增加机器人的机械能。
例3 (2017四川凉山州中考物理第11题)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2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存在问题:本题不太妥当之处,一是木棒并非光源,它通过凸透镜成的像很暗,几乎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二是a端和b端成像的像距不等,不能同时呈现在同一个屏上;三是a端受b端的遮挡,不容易在光屏上成像;四是a端和b端没有什么特征,如果实验时光屏上有某一端的像,也搞不清到底是a端成的像,还是b端成的像。
2 价值取向不正确
例4 (2017湖北随州中考物理第33题)小洋妈妈在国外旅游时买了一台家用智能电热马桶盖(如图3),小洋从此立志学好物理,长大后创新设计推进“中国造”。图4是小洋设计的便座加热电路,R1和R2是两个定值电阻(表示两个电热丝),单刀双掷开关S2可接a或b,该电路通过开关S1和S2的不同接法组合,实现“高温档、中温档、低温档”三种加热功能(见表1)。
(1)求R1和R2的阻值;
(2)求出表中的“Px”;
(3)老年人在冬天坐上冰冷的马桶是很难受的,假设小洋想让马桶圈的温度升高4 ℃,则用“中温档”加热的方式需要多长时间。[设电热丝发热全部被马桶圈吸收,马桶圈的质量m=500 g,马桶圈材料的比热容c=0.44×103 J/(kg·℃)]
存在问题:本题给一道电路试题加了一顶“高帽子”,但笔者觉得这样的情景设置不妥当。“出国买智能马桶盖”抬高了国外制造的产品,而贬低了中国制造,可能会伤害我们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不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其实,2017年央视CCTV财经频道曾播出的《消费主张》节目中,对中日美韩20款智能座便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中国智能马桶并不比国外同类产品差,而且在洗净能力、停电情况下冲水等基础项目上,优于国外大牌,而且价格要低上一大截,真正做到了质优价廉。另外,不少从外国购回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都是在中國生产,只是贴上了外国商标。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并不差,只是知识产权的意识不强,缺少创新思维。近年来,我国一直深入开展家电质量提升行动。以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玩具、儿童及婴幼儿服装、厨具、家具等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开展了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所以,题目中“出国买智能马桶盖”的价值导向不妥当。
3 设问无依据
例5 (2017湖北鄂州中考物理第33题)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如图5所示,是用这种玻璃板做实验时的情景,则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选填“物体”或“像”)一侧放置,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存在问题:本题第一空所给的答案是“像”,但问题的设置让人有些不解,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所用茶色玻璃板需要在其中一面镀膜吗?这个膜有什么作用?它能提高光的折射还是反射?这些问题在几个版本的物理教材中并没有提到,题目所示情境中也没有说明与暗示,这让学生作答,是勉为其难。解答此题,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和事实依据,题中也没有相应的判断条件。事实上,这个实验可以用普通的茶色玻璃板做,没有必要用镀膜玻璃板来做。因此,本题的提问依据不足,值得商榷。
此外,本题第一空所给答案是错误的。用茶色玻璃板做实验时,我们会看到两个反射像,分别为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的像,而玻璃板前表面(靠近物)反射光线强,所成像比后表面像“亮”些,实验时是用这个像来确定像的位置。它与背面镀银的镜子完全不同(主要反射面为后反射面)。因此,如果改用镀膜玻璃板做实验,应增强前表面的反射光线,放置时镀膜面应朝向物体一面放置。
4 情境不真实
例6 (2016浙江杭州中考物理第6题)如图6所示,第一次甲单独用50 N的力推墙,第二次甲推墙的力不变,乙用30 N的力向左推甲,前后两次,人均未运动,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两幅图中,墙壁都受到50 N的推力
B.乙受到地面30 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C.第二次推时,甲受到地面20 N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D.第二次推时,墙壁受到80 N的推力
存在问题:在编制试题时,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在鲜活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物理观念的理解与应用。本题选择人用力推墙的生活情境,考查力与运动的关系,但题目中的情景不够真实。以第一次为例,人在直立状态下推墙,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也会受到墙向右的反作用力,此时,人体若视为杠杆,以脚为支点,人将向后倒,不太可能保持直立静止的状态。实现生活中,人用力推墙且保持人未运动状态,一般人是要向前倾的。
例7(2017辽宁锦州中考物理第20题)入夏,骄阳似火,气候干燥。某森林景区在游客游玩当天,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事发后发现引起火灾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游客遗忘在森林中的一瓶纯净水!请分析原因。
存在问题:本题参考答案:“装水的饮料瓶相当于凸透镜,其对光有会聚作用,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强烈的会聚光线照射在干燥的树叶上,容易引起火灾。”题目从一次森林火灾的引发原因入手,考查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但让人疑惑的是,严重的森林火灾之后,很多树木、设施等可能被付之一炬,“罪魁祸首”的这瓶纯净水在第一现场,应该也被烧掉了,森林景区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相的呢?题目情境可信度不高。
5 答案不严谨
例8 (2017甘肃兰州中考物理第29题)为了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
(1)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测量时钩码必须处于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2)他们将测出的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并进行了处理,通过分析发现有一次测量数据存在问题,这个数据是______________;重新测量并进一步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问题:本题第二空的参考答案是静止,笔者认为“平衡”更好。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而弹簧测力计直接显示的是钩码对其的拉力,该拉力与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这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当钩码在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与拉力二力平衡时,钩码重力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此,答案中“测量时钩码必须处于静止状态”的说法不严谨,钩码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可以,“静止”只是其中一种情况,答案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表述不严谨
例9 (2017湖北孝感中考物理第11题)今年五月十八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成为世界首个成功试采海底“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是藏于深海泥沙中的清洁能源,我国南海海域储藏的“可燃冰”可供全国人民利用200年,“可燃冰”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存在问题:题目描述,“可燃冰”是藏于深海泥沙中的清洁能源。“可燃冰”是清洁能源的说法不是很严谨。其实,“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它是化石能源,苏科版教材九下P83描述的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为:清洁能源[1]是指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非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所以,作为化石能源的“可燃冰”,如果說成是清洁能源就不严谨了。
命题,需要慎之又慎,因为试题是教育评价的一把标尺,面对学生,学生答卷情况成为衡量其成绩的标准。理想的试卷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让学生都能抓住机遇、看到希望、感受成功、接受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炳昇.物理(九下)[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