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秀
“药罐子”变成良医
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有一座周定王墓。或许有人会联想到《禹贡》记载的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但是,这个墓主人周定王虽与黄河有关,但并非春秋时期的那个周定王。那么,这个周定王是谁呢?他叫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生前被封周王,死后谥号“定”,故称“周定王”。
朱橚给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坟墓,他留下的中医药著作特别是《救荒本草》一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体现了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对国内外救荒产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国内外野生食用植物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赞他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那么,朱橚怎么从一个衣食無忧的皇亲国戚变成了救荒本草专家呢?这还要从他父亲朱元璋说起。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在今南京建立明朝,一方面,他继续南征北伐剿灭元朝残余和军阀割据势力;另一方面,他大刀阔斧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强化皇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时,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他认为,只有依靠宗亲力量才能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使天下坚如磐石,他先后把自己的二十几个儿子封为亲王,建立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与分封制的复合体。朱元璋称帝后大杀功臣,唯有以亲王弥补权力真空,因而当时亲王握有节制文武、处理封国内一切军民事宜的实权,公侯大臣都得跪拜亲王,谁都不敢与亲王分庭抗礼。
朱橚从小聪慧,但身体不好,是个“药罐子”,因此受到母亲马大脚也就是后来的高皇后的格外照顾。马大脚请来名医为他治病,有空就给他讲她和朱元璋以前逃荒要饭受苦受难的故事。他吃药多,慢慢地对药性药理了解不少,被普通草药组合在一起焕发出救死扶伤的奇特功效深深吸引。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封王,朱橚被封为吴王,藩国在今江浙一带,是富甲天下的好地方,兄弟们都羡慕他,他却出人意料地说:“这不是我的所愿。”朱元璋听到后也觉奇怪,就问他:“怎么到富甲天下的好地方不是你的愿望呢?”他说:“父皇呀,儿子从小就是个‘药罐子,吃了一肚子药,也装了一肚子医药知识,去流民多的地方,去灾荒多的地方,这些知识才有用武之地。”
朱元璋对朱橚用医药知识救苦救难的志向非常欣赏,又想江浙是大明的财赋之地,让朱橚据此而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顺水推舟,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第二次封王时,改封朱橚为周王,藩国在今河南一带。朱橚的兄弟们都大吃一惊,因为在当时,吴国是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周国却是土地荒芜、人口稀少、遗骸遍野的凋敝之区。朝野上下也在悄悄议论这件事,大多数人认为朱橚已经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朱橚好像没有听到大家的议论,依然故我,收拾行装,拿着药葫芦,于洪武十一年秋天从南京来到凤阳,同来的还有燕王、楚王、齐王三王。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原是个穷乡僻壤,但朱元璋称帝后调集百万人举全国之力几年间就在老家修建了一座巍峨壮丽的中都城,从此朝廷经常在凤阳举行重大活动,凤阳变成了华盖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胜地。这次燕、周、楚、齐四王聚会于此,一方面做就藩前的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聘请儒释道名师讲解治理天下的方法,聘请武林高手传授上阵杀敌的本领。
燕王、齐王好武,经常谈兵论阵,楚王好文,经常哼着唐人的《出塞曲》写词作赋,唯有朱橚好医,经常拿着草药古方冥思苦想。有一天,四人来到淮河边垂钓,燕王、齐王、楚王三人都收获颇丰,再看朱橚的鱼篓里尽是草根草叶。燕王笑问:“兄弟,怎么捡些破草烂叶?”齐王也笑道:“自古安邦定国都靠文治武功,你用这破草烂叶……”
朱橚眼里含泪指着对岸说,那就是我将要就藩的河南,也是黄河时常泛滥的河南。一遇黄河洪水泛滥,河南百姓就要流离失所,这破草烂叶就成了穷苦人的救命草救命叶。我们的父皇母后都是穷苦人出身,都是靠这破草烂叶才活了下来啊!不错,自古安邦定国都靠文治武功,但归根结底是靠民心,而在河南唯有靠这破草烂叶才能争取民心。
黄河无路闹中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周王朱橚带领随从浩浩荡荡离开凤阳到开封就藩。此时,朱元璋大力实施移民垦荒政策,从山西等“地狭民稠”的地方迁来大量移民定居河南,不仅给安家费、种子、农具,而且三年不纳税。一批批移民在荒野上开垦出了一块块绿洲,燃起了袅袅炊烟,使“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但是,明朝初创,国库空虚,朱元璋没有力量大规模治理黄河;同时,首都在南京、中都在凤阳,基本不需要通过京杭大运河黄河段北运漕粮,往边塞运送军粮也主要依靠海运。因此,朱元璋更不愿意举全国之力治理黄河。
朱橚看到中原大地出现的新面貌既喜且忧,因为他知道移民垦荒与治理黄河对于复兴中原经济是相互表里的两件大事,如果不治理黄河,移民垦荒带来的复苏景象就会昙花一现。果然,朱橚来开封不久,黄河就在今天的原阳、祥符、中牟一带决口。朱橚立即召集文武大员商议对策,向朝廷发出立即组织堵口、修筑堤防的请求。而此时明朝大军正与元朝残余在云南大战,根本没有余力堵口救灾。接到朱元璋的圣旨,朱橚仰天长叹,这是天灾,岂能抗拒?不必兴师动众,只守护旧堤足矣!黄河这条地上悬河,如果放任自流,必将水患一日胜过一日,糜烂而不可收拾。
紧接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黄河又在今天的荥阳、原阳决口,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决开开封防护大堤东月堤,黄河在今封丘陈桥镇至开封陈留镇之间肆意横流,形成一望无垠的大沼泽,终将仪封县城(在今河南兰考境)彻底吞没。黄河又在今天的杞县决口,窜入今天的商丘地区横冲直撞……从朱橚到任,黄河几无宁日,水灾过后的瘟疫更让人胆战心惊,为了不让瘟疫大面积暴发,他使出浑身解数,派出医生给灾民送草药,又把民间的方剂收集起来加以整理。
但是,灾民们最缺的是粮食。以前,沙颍河流域受黄河影响较少,也是移民垦荒的重点区域,生产的粮食可以调剂用来救济黄河水灾严重的豫东地区;可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秋天,黄河无情地从开封扑向沙颍河流域,漂没民舍,造成5700多户老百姓无家可归。朱橚想起在凤阳建设的硕大粮仓——临濠仓,朱元璋在凤阳修建这座储存量达百万石以上的大粮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王公贵族发薪俸,像朱橚每年5万石的粮食就是取自临濠仓。他突发奇想,能否到凤阳借出一些粮食救济灾民呢?哪怕是预支我一年的薪俸,就能救活这5000多户老百姓。
朱橚这样想着就轻车简从偷偷溜出开封到了凤阳,没承想粮食运回了河南,自己却被扣在了凤阳。原来,此时的朱元璋对诸王尾大不掉之势已有所察觉,明确规定诸王不经批准不得擅离藩国。朱橚正好犯了这个大忌。朱元璋派出锦衣卫把朱橚押回南京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禁,命周世子朱有炖主持周国的一切事务。
这是朱橚第一次进大牢。他在大牢里也不老实,不是喊冤叫屈就是顿足捶胸,口口声声说,周世子就是一位文学青年,整天与乐户为伍,沉迷在戏曲创作当中,让周世子主持藩事、应付千变万化的黄河洪水不啻一个天大的笑话。这些话传进朱元璋的耳朵里,更加重了对他的疑心。就在朱橚与朱元璋南京斗法的时候,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黑洋山大决口。
黄河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以后有两个基本走向,一个是由泗入淮,另一个是由济(大清河)入海。元末通过贾鲁治河将黄河主河道基本固定在了由泗入淮的走向上,即经今河南荥阳、郑州、原阳、开封、商丘等地,在山东曹县折向东南,经单县、安徽砀山至江苏徐州,与泗水汇合,至淮安与淮河汇合,再东经安东至云梯关入黄海。但是,在黄河发生黑洋山大决口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
黑洋山在今原阳的西北方向,原是一座峰峦并峙、雾气缭绕的大山,但在明朝中期已葬身河腹。《诗经·卫风》“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说的就是此山,又因此山的土为黑色,故称黑洋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水位一直上涨,由于下游堤防残破,根本无法约束黄河流向,因此黄河出了黑洋山决口后立即分为两股:一股经今开封城北,折向东南,经今淮阳、项城、太和、颍上,东至正阳关由颍入淮,成为主流河道,被称为“大黄河”;另一股还走贾鲁故道,但水流大幅度减小而发生淤积,被称为“小黄河”。由于“小黄河”淤积严重,在山东曹州、郓城的两个旧口门发生漫流,溃水流到东平的安山进入元代开凿的会通河,又使会通河发生严重淤积。总之,这次决口后黄河在下游呈现出一团糜烂景象,分不清谁是主流谁是支流,河道此冲彼淤,浊流到处翻滚,洪水所及,移民垦荒成果毁于一旦,移民再次失去家园,又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
用本草争取民心
黑洋山大决口发生后,朱元璋听到周世子在黄河洪水面前的窘态,这才相信朱橚的话不假,周世子朱有炖的确是个才子,一生创作的剧本存世的就有31种,是元明两代存世作品最多的剧作家,其文采可与三国时期曹操那位会作《七步诗》的儿子曹子建媲美,但可惜不是治世人才。
朱橚被监禁不久,秦王朱樉也被押到南京问罪。经过详细审问,朱元璋一无所获,但还是放心不下,派太子朱标以巡视陕西为名,取道河南实地调查了解朱橚、朱樉有无谋反的罪证。朱标回来实话实说:没有发现谋反罪证。同时,朱标还诉说了在河南亲眼所见的洪水过后黄河乱流、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的种种惨不忍睹的状况。朱元璋只好把朱橚放归开封。此时已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底,黑洋山大决口已经过去了整整8个月。
朱橚惊魂未定回到开封。此时,黄河在下游已经基本没有了堤防约束,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乱流状态,冰冷刺骨的河水在今原阳、中牟、封丘、祥符、蘭考、陈留、通许、太康、扶沟、杞县等地肆意横流,给流离失所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朱橚毕竟与周世子朱有炖不同,他召集有关部门开会商议救灾事宜,拟就了言辞恳切的奏疏,又派人绘制了决口情况、河道情况、黄泛区情况的图,连图带文紧急送往南京紫禁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去了陕西一趟,舟车劳顿,偶感风寒,回到南京就一病不起,这让朱元璋忧心忡忡。朱元璋一方面祷告天神,另一方面破天荒地派出数万大军修筑黄河堤防。但是在凄冷的寒冬在黄泛区修堤谈何容易呢?因此,这次修堤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把“其冬大寒,役遂罢”作为这次修堤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就错了,因为此时太子朱标已病入膏肓,有望继任储君的亲王无不蠢蠢欲动,朱元璋也紧急召回深受倚重的曹国公李景隆商议再立太子。在朝中不稳情况下,朱元璋不会置数万大军于冰天雪地的黄泛区,在刀枪棍棒威吓下修筑黄河堤防,因为元末贾鲁治河激起民变而最终导致元朝垮台的教训犹在目前,况且李景隆自幼饱读兵书,也会在朱元璋面前煽风点火促使朱元璋下定草草收场的决心。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根据自己制定的皇位继承原则,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储君。那些原来以为有望继任太子的亲王大失所望,当然也包括朱橚。
朱橚心中不悦,但毫不露出声色,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把精力都用在争取民心上。他到黄泛区巡视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第一件是所到之处灾民对他顶礼膜拜,原来为救济灾民他到凤阳借粮被押进大牢的故事早已传开,而且越传越神,灾民们都敬佩他;第二件是他看到了灾民们无衣无食的真实生活,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草根树皮变成了灾民的美食,小虫小鸟变成了灾民的佳肴,有的灾民甚至因误食毒野菜而毙命,至于卖儿卖女、易子而食、饿殍枕藉……这些小时候从母亲马大脚嘴里听到的似乎天方夜谭的故事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朱橚回到周王府拿出药葫芦,出神地看了又看,有了救济灾民的办法。他要组织一支医疗小分队深入到黄泛区,既能防止传染病在黄泛区暴发,又能掌握灾民动向;既能了解黄泛区草本植物的分布情况,又能指导灾民采食野菜的方法,给误食中毒的灾民送去救命的解毒药。
在朝廷无心大规模治理黄河和粮食严重匮乏的环境下,朱橚能够利用自己的医药知识帮助黄河灾民生活下去,无疑是破天荒的一大善举,同时也是躲过朝廷耳目韬光养晦的一大妙计。从那以后,灾民们经常在通衢广陌、庙前庵后看到对野菜、野果等的介绍,文字简练易懂,对植物名称、分布、可食部分、味道、烹煮调和方法等介绍得非常清楚,并辅以插图,使大家能按图索骥觅得食物。灾民们还听说周王在王府园圃里铲掉奇花异草改种野菜野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囚徒写书苦中乐
朱橚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民望,野心愈加膨胀,认为振臂一呼就可号召黄泛区人民为他拼死夺天下。随着朱元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夺位的准备一天快似一天。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八月,黄河又在开封决口,开封城三面被水围困。他坐在城头又想出一个妙计:何不以救灾的名义,在荥阳山上修一座粮仓以收纳豫西一带余粮呢?朝廷不会反对他的想法,因为名正言顺。如果有了这座粮仓,他就可以像楚汉争霸的刘邦那样据敖仓而扼守黄河天险、纵横天下。果如所料,他的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就在朱橚日夜组织修建粮仓的时候,一代雄主朱元璋在南京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没让任何一位亲王进京奔丧,而且秘密制定了削藩计划,但他的叔叔们也在磨刀霍霍做着夺位的准备。朱橚与昔日在凤阳的燕王、楚王、齐王三王更是书信不断。当时,秦王、晋王已死,朱橚控制着河南、燕王控制着河北、齐王控制着山东,藩地相连,兵强马壮,完全有与朱允炆为首的中央政府对抗的实力。朱元璋原来设计的“藩屏帝室”的分封制度终于抵挡不住君临天下的诱惑,演变成“争夺帝位”的割据形势。
朱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胜券在握而放松了警惕,经常召集亲信“异谋”。周王府的长史,相当于朱橚的秘书长王翰认为朱允炆是皇帝合法继承人,不可用非正常手段夺位。朱橚不以为然,认为皇位应由儿子继承,怎么儿子还在,却让孙子继承呢?王翰数谏,朱橚数拒。王翰无奈,诈狂而去。周王府里这场“异谋”争辩,早已传进朱允炆的耳朵,于是,他加快了实施削藩计划的步伐。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朱橚接到建文帝密旨:派李景隆率军北上备边途经河南,谕周王迎接。朱橚的幕僚提醒他:这是假虞灭虢之计。朱橚不以为然:我在河南一呼百应,李景隆是个纨绔子弟,何惧之有?原来,李景隆的父亲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也是朱元璋的义子,因此李景隆也是朱橚的侄子。一来有这层关系,二来李景隆经常出京主持训练军队,在河南练军时与他关系处得格外亲热,朱橚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还暗自庆幸:李景隆带走的军队越多我到南京夺位的胜算就越大。
朱橚在周王府摆了家宴迎接李景隆,酒至半酣,李景隆突然掷杯为号,蹿出几名锦衣卫缚住朱橚。朱橚大惊问:贤侄,这是为何?李景隆冷笑一声,对席上的朱橚次子朱有爋说:兄弟,你告乃父为何?这位朱有爋与周世子朱有炖性格截然相反,喜欢舞枪弄棒,也是个纨绔子弟,与李景隆臭味相投,因此成为李景隆的策反对象。朱有爋把朱橚的“异谋”和盘托出,朱橚还想挣扎,大喊:快来人!抬头一看进来的人不少,但都是身穿锦衣卫服装的彪形大汉。原来周王府的护卫军已被朱有爋调出开封。
与此同时,齐王被建文帝以会议名义骗进南京紫禁城,当即被捕。这样,燕王朱棣的两只翅膀都被剪去,不能不说建文帝在削藩上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同样,在如何处置周王和齐王问题上建文帝也表现出很高的智慧:周王是知识分子型的藩王,就把他流放到地处偏远而植物繁多的云南,给他研究医药学创造条件;齐王是将军型的藩王,多次率军出征塞上,英武有力,胆大凶暴,只能把他囚禁在南京。朱橚在云南3年潜心研究医药植物学、系统总结多年本草救荒经验,学术水平突飞猛进,开始撰写不朽名著《救荒本草》。
如果说建文帝是这场斗争的强者,那么燕王朱棣就是“强中手”。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夺位大战。战争持续到明建文三年(1401年)冬天,朱棣已掌握主动权,惊慌失措的建文帝又命人将朱橚从云南押回南京囚禁,以为人质。
朱橚和齐王押在一起,过着与世隔绝的牢狱生活。朱橚完全沉浸在醫药学研究当中,不时抬头北望,久久沉思,他把自己的研究与救济黄河灾民联系在一起,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发挥作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首先想到了“两个翅膀”,急派兵到狱中救朱橚和齐王。朱橚以为死期将至,死死地抱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救荒本草》伏地恸哭,等知道了再获自由,喜从天降,又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救荒本草》传千古
朱橚是个历史上少见的复杂人物。作为周王,他有夺位的野心,即便在亲哥哥朱棣做皇帝的时候他的“皇帝梦”还未泯灭。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有人告朱橚想造反,朱棣派锦衣卫明察暗访确信证据确凿,第二年把他叫到北京(明永乐十八年朱棣已正式迁都北京)并示以告状信,他顿首谢死罪。他或许想借用迁都引起的社会矛盾夺他哥哥的位,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或者说不成熟的政治家。从他一生两次入狱的经历考察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作为科学家,朱橚却是伟大的。他传世的科技著作主要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其中,《普济方》可称为中医大百科全书,是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重要基础。由救济黄河灾民孕育而出的《救荒本草》是他最伟大的科技成果。就在《救荒本草》付梓刊印的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说:“开封黄河水患严重,不行就改封你到洛阳吧?”他却说:“开封堤防很坚固,我不怕黄河水患,也不需要劳民伤财在洛阳再造宫殿。”有人据此认为这是他想借助在开封赢得的民望图谋不轨的有力证据,殊不知,他拿着带着油墨芳香的《救荒本草》心情是何等激动?饱受黄河水患的开封人民又是何等感激?
那么,《救荒本草》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
这是一部我国最早的以救荒为目的的植物专著,书中记述的414种植物大都来自当时的黄泛区及其周边地区,从植物类型分类:草类245种、木类80种、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从可食部位分类: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及叶皆可食16种、根及实皆可食5种、根及笋皆可食3种、根及花皆可食2种、花可食5种、花及叶皆可食5种、花叶及实皆可食2种、叶皮及实皆可食2种、茎可食3种、笋可食1种、笋及实皆可食1种。在这些植物中,还有一些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书中对各种植物都绘有图,描述了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正如该书序言所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而且在世界上影响颇大。鸦片战争以后,《救荒本草》传到欧洲,使欧洲人惊叹不已,瑞典学者林奈发明了一种以花的性状为基础、将植物分为24纲的所谓“双命名法”,被欧洲各国公认是植物分类学的肇始,当欧洲人看到该书后才知道朱橚的发明比林奈早了150年。
《救荒本草》是朱橚长期致力于救济黄河灾民事业的结晶。在他生活的时代,统治集团或者根本无暇顾及治理黄河,或者将治理黄河从属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行,因此,黄河水患异常严重,黄河灾民生活在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当中。朱橚身居王位,但能体察民间疾苦,以黄河灾民之忧而忧,长期致力于黄泛区救荒植物研究,使成千上万的黄河灾民得以生存下去,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黄河本草救荒的开拓者,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