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英杰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要打赢的新“三大战役”,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扶贫攻坚之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新阶段,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之重要关节点,需要我们冷静审视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全面把握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为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
国际上的重大风险,重点是地缘政治风险。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为主线,弘扬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就能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我们的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广,我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就会得到愈加广泛的认同,出现在世界面前的必定是一个雍容大度、文明可亲的东方大国,我们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必然会更加可控。
国内经济方面的重大风险可能主要来源于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主要表现为流动性风险。特别是一些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会导致一连串反应,尤其是资本市场风声鹤唳,引发全社会流动性紧张,最终造成实体经济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的中断,导致短期内经济断崖式下滑、失业率急速攀升,进而诱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累积。防范金融领域重大风险的发生,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步子要稳,目标要准。无论资本市场改革还是汇率体制改革,必须以我国发展阶段特点为基本依据,以市场稳定可控为根本目的。二是坚持降杠杆,特别是实体经济杠杆率要保持在合理水平,坚决制止金融领域投机性杠杆率的提升。三是加强国际和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联系,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四是要强化监管,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和化解国内政治方面的风险主要是防止腐败反弹,铲除野心家阴谋家赖以孵化的温床。“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防止腐败反弹,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强依法反腐、制度反腐,大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法治环境和政治氛围。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像《西游记》中的白骨精一样,在不同的场合、时段,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需要我们做好与之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根本原因是一些人仍然抱着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会挑战他们的地位,动摇他们的“普世价值”,当然不否认还有一种复杂偏狭的以邻为壑的心态在里面。殊不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自觉肩负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领导地位也是任何力量撼动不了的。
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促进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中后期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经济的多元性而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社会风险亦由此而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由官、绅、民三个层次组成,士绅这一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替。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嬗变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政治文明的逐渐养成,这一传统治理模式也逐渐演化为政府、社会与公民的架构。在三者之间的博弈中,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社会”在协调政府强制性力量与公民各种诉求之间张力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无法支撑社会本应作为政府与公民矛盾缓冲区的平台作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全能型政府的理念和机制设计,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不断创设和完善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沟通机制,特别是法治保障体系;三是不断培育和提升社会力量协调治理能力;四是不断完善公众责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他还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让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实施精准脱贫则是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程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同步进入小康的不二法门。实施精准脱贫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的系列讲话精神,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强化一个意识。宗旨意识是精准脱贫的根本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总书记在这里强调的“这样一个意识”,就是作为我们党立党之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包括当前的精准脱贫工作,必须而且必然是以党的宗旨意识为其根本指引和导向的。
破解二元结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实施精准脱贫,必须依托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否则精准脱贫很难做到更有针对性;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亦需紧紧依靠精准脱贫这一重要抓手。
坚持“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精准脱贫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大扶贫格局的建设,他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三位一体”,其实质是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比较优势,互有侧重、互相补充,发挥整体合力。
落实“四个切实”。“四个切实”是精准脱贫的基本框架。2015年5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这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框架。“四个切实”这一精准脱贫的基本框架,涵盖领导机制、平台抓手、依靠力量和组织保障。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才能实现机制畅通;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才能实现“滴灌效应”; 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才能实现整体联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实现根基牢靠。
实施“五个一批”。“五个一批”是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关于贫困地区脱贫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注重“六个精准”。“六个精准”是精准脱贫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开发提出的“六个精准”是: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
做到“七个强化”。“七个强化”是精准脱贫的总体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脱贫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从根本指引、重要依托、力量之源、基本框架、重要途径、核心要求、总体方略等不同角度,全面深刻阐明了精准脱贫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既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又具清晰的实操性价值,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念兹在兹的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是指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理论武器。
反腐风暴和环保风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碧水青山的自然生态而重拳出击的的两大重要领域。不反腐,则亡党则亡国;不治污,则中华民族面临着“灭种”的危险。需要我们警惕无外族入侵的新形势下有可能出现的“亡国灭种”。抓好污染防治,建设生态文明,事关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以为,怎样看待、如何评价反腐、治污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都不为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传统的粗犷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我国资源消耗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在许多方面,资源浪费依然十分严重。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系统正在经历重重考验,生态环境危机正在敲响生存与发展的警钟。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单一的生态问题,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危害过大,很可能颠覆中国多年改革的成果,进而成为一个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愈加明晰,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从生态文明理念入手,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价值理念,切实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引导公众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使绿色生活、勤俭节约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资源要素按照主体功能区优化配置,为主体功能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与经济结构调整。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支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引导各类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支持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开展产业转移对接,鼓励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遏制低水平产业扩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能够倒逼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倒逼经济结构的调整。要通过政策引导,限制粗放、奢华式发展和不合理的需求,减少资源严重浪费与过度消费现象,遏制攀比性、炫耀性、浪费性行为日益增长,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党情做出深刻分析基础上得出的重要判断。在这样一个新起点和新阶段,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战役”,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