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君,赵晓丽,张铭连,常永业,解世朋,庞朝善,杨洁,荣素然,王聪颖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是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动脉阻塞可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而导致视细胞迅速死亡,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丧失。实验室证明视网膜对暂时性缺血的耐受时间为90~100 min[1],一旦发病便积极抢救可挽回部分视力,否则将造成永久性视功能丧失,对中晚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实难奏效。自2013-2017年,我科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采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及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观察组)患者共 139例(140只眼),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观察组:64例(65只眼),女 19例,男 45例;右眼32例,左眼31例,双眼1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7.8岁;伴高血压病34例、糖尿病3例、脑梗塞7例、老年性白内障24只眼、后发性白内障1只眼;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时突然视物不见1例;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5 d发病1例;献血400 ml后10 d发病1例;行剖宫产手术后13 d发病1例;视网膜动脉硬化10例;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因眼球钝挫伤视网膜脱离1例;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5例;伴高脂血症10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2例;血粘度增高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48 h者36例,最短3 h,最长17 d,平均就诊天数15.7 d。
对照组:75例(75只眼),女 19例,男 56例;右眼37例,左眼3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85岁,平均61.7岁;伴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5例、脑梗塞8例、老年性白内障35只眼、后发性白内障1只眼;心脏支架植入术后1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视物不见1例;视网膜动脉硬化17只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例;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12例;伴高脂血症10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例;血粘度增高17例。发病到就诊时间≤48 h者35例,最短2 h,最长18 d,平均就诊天数15.3 d。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华眼科学》第二版):①单眼视力突然无痛性急剧下降或丧失;②瞳孔散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③视网膜动脉及静脉变细,有时血流中断或呈串珠状,视网膜弥漫性水肿,后极部明显,黄斑呈樱桃红;④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表现为视网膜中央动脉不充盈或充盈迟缓;⑤发病2 w后视网膜水肿消退,动脉呈细线状及白鞘,乳头苍白色,黄斑部粗糙,中心视力丧失。
1.2.2 中医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学》及《中医眼科学》):①患眼视力骤然剧降,甚至无光感;②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③视神经乳头色淡,边界不清,视网膜动脉变细,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混浊呈乳白色,黄斑区呈典型樱桃红点;④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⑤FFA以助诊断。辨证分型为气血瘀阻、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4型[2]:①气血瘀阻证 患者突然无痛性视力障碍或丧失,视网膜血管变细,后极部视网膜灰白色水肿;头目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或涩。②气虚血瘀证 眼部症状同前;发病日久,视物昏朦;兼见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倦怠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泄;舌质淡有瘀斑,脉涩或沉细。③肝阳上亢证 眼部症状同前;头晕耳鸣,面色潮红,烦燥易怒,少寝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④风痰阻络证 眼部症状同前;头眩而重,胸闷,痰稠口苦,恶心欲呕;苔白或腻,脉滑。
1.2.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85岁;③符合本研究的治疗方案,并记录资料完整。
1.2.4 排除标准:①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其他眼底病变;②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者;③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者;④合并肾功能不全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3.1 2组均采取以下治疗:急诊患者在初诊或急诊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每日4次,连用3 d;球后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 mg,每日1次,连用 3~5 d;按摩眼球,手指按压眼球 10~15 s,然后急撤,如此反复,至少10 min;吸入95%氧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每次10~20 min,每日6~8次;0.5%噻吗洛尔滴眼液点患眼,每日2次,使用2 w;根据辨证分型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如气血瘀阻型用丹参注射液20ml、气虚血瘀型用黄芪注射液20 ml、肝阳上亢型用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溶栓剂注射用纤溶酶200 iu,静脉滴注,每日1次;血管扩张药物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15 ml或注射用葛根素0.4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针刺球后、太阳、风池和合谷穴,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予肌氨肽苷注射液1 ml,加入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5 mg球后注射,每周1次;胞磷胆碱钠注射液500 mg、辅酶A200 iu、注射用三磷酸腺苷二钠40mg或脑蛋白水解物9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甲钴胺片0.5 mg、维生素B1片20 mg,口服,每日 3次;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2 ml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日1次,14 d为1疗程[3]。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5]:①气血瘀阻证(观察组43例,对照组47例),治以活血化瘀,益气通脉。方药选用活血通络汤加减,葛根15 g,黄芪10 g,丹参12 g,桃仁 10g,川芎 10g,红花 10g,当归尾 10g,赤芍 10g,石菖蒲10 g,水蛭3 g,郁金10 g,丝瓜络10 g。 ②气虚血瘀证(观察组6例,对照组9例),治以补气养血,化瘀通脉。方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0g,白芍 10g,丹参 12g,赤芍 10g,银柴胡 10g,茯苓 10g,白术 10g,羌活 6 g,防风 6 g,蝉蜕 10 g,木贼 10 g,甘草3 g。③肝阳上亢证(观察组11例,对照组15例),治以滋阴潜阳,活血通脉。方药选用育阴潜阳通脉汤加减[4],生地黄 15g,珍珠母 30g,白芍 10g,枸杞子 10g,山药 10g,麦冬 10g,知母 10g,黄柏 10g,生龙骨 20g,生牡蛎 20 g,怀牛膝 10 g,丹参 12 g,赤芍 10 g,蝉蜕10 g,沙参10 g,木贼10 g。④风痰阻络证(观察组4例,对照组4例),治以化痰散瘀,活血通脉。方药选用导痰汤加减: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0 g,枳壳10 g,胆星 10 g,生姜 3片,天麻 10 g,钩藤(后下)12 g,石菖蒲 10 g,地龙 10 g,甘草 6 g。
观察组则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SGB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颈后仰,患侧气管旁入路,术者手指将其胸锁乳突肌拨到外侧,在气管外缘环状软骨平面垂直进针抵骨质,即颈6横突,回抽无血或液体后注入1%利多卡因10 ml,5~20 min后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如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面部热感等,表示阻滞成功。SGB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5~7次。
1.3.2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标准对数远视力表(0.1以下者,按无光感、光感、手动、数指、0.02、0.04、0.06、0.08为级差),并对照治疗前后视野变化。显效:视力提高4行及以上,或视野某一子午线扩大10度及以上者;有效:视力提高2~4行,或视野某一子午线扩大5~10度者;无效:视力、视野无明显改善,或虽提高但达不到有效标准者[6]。
四格表卡方检验被用来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视力比较采用Ridit分析,卡方检验分析由GraphPad Prism7软件完成。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64例(65只眼)治疗前无光感有10只眼,治疗后减少至3只眼,治疗前视力在0.01以下的有52只眼,占80%,经过治疗后降为15只眼,占23%,多数患者(约占70%)治疗后视力在0.01~0.4之间。对照组75例(75只眼)治疗前无光感有3只眼,治疗后减少至2只眼,治疗前视力在0.01以下的有49只眼,占65%,经过治疗后降为24只眼,占32%,56%的患者视力在0.01~0.4之间。Ridit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z=-5.5927,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z=-3.603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单位:只眼)
2组患者140只眼共有5只眼治愈,其中3只眼均是发病时间<1 d前来就诊,1~2 d前来就诊的有1只眼,发病3~6 d前来就诊的有1只眼,病程超过7 d的2组均无治愈患者。病程<1 d的患者中观察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只有59%。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卡方检验,χ2=5.99,P=0.014)。观察组47只眼有效,其中43只眼就诊时间<7 d,占91%,对照组42只眼有效,其中34只眼就诊时间<7 d,占81%。而在病程≥7 d患者中观察组有效率仅为40%,对照组为42%。可见,有效率随着患者病程延长而下降,表明患者就诊时间与疗效有相关性(卡方检验, χ2=7.78,P=0.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视功能严重损害,是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第一分支眼支,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应视网膜内层,睫状后动脉发出分支形成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供应视网膜外层,它并发出分支形成睫状视网膜动脉。其主要原因为血管阻塞、血管痉挛、血管壁的改变和血栓形成、以及从外部压迫血管等[7]。视网膜对缺血非常敏感,有研究利用恒河猴动物模型评估了视网膜对急性缺血的耐受时间,结果显示视网膜在缺氧97 min内未发现明确可检测到的损伤,缺血发生4 h以内接受治疗可以恢复部分视网膜功能,但超过4 h后,几乎全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水肿,并导致不可逆的视网膜损害[8-9]。一般而论,本病视力预后较差,因阻塞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结局,多数病人因就诊时间较晚,失去抢救时机。
表2 2组治疗前病程和预后(单位:只眼)
表3 2组疗效的比较(单位:只眼)
急性RAO的治疗应分秒必争,尽快疏通血管,增加视网膜血流,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尽可能地保护和提高视功能;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降低眼压、吸氧、扩张血管等,并查找全身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10]。但是,对于未能于RAO发病后及时就诊的患者,栓子可能并未完全堵塞血管,视神经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可能尚未完全损害,故即使病程超过4 h,也应该积极进行治疗,以使患者的视力及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根据朱修宇等人的报道,病程超过3 d的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好转,平均视力由0.18±0.15提高到0.6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得良好的效果[11]。
本病属中医眼科“暴盲”范畴,多因七情郁结,气滞血瘀;或气虚不足,行血无力,气血瘀滞;或过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阻络;或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等,皆可致玄府闭塞,脉道瘀阻而发病。辨证分为四型:气血瘀阻证,治则行气活血、开窍通络,方用活血通络汤加减 (河北省眼科医院中医眼科经验方);气虚血瘀证,治则补气活血、化瘀通脉,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阳上亢证,治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用育阴潜阳通脉汤加减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风痰阻络证,治则化痰散瘀、活血通脉,方用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SGB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可以治疗多种疾病。SGB是将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前、后纤维的全部或部分施行阻滞,从而阻滞了这些交感神经支配的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传导痛觉的各神经纤维,因此使受该交感神经支配的头、面、颈、肩、上肢、气管、心、肺及上胸部的组织器官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循环障碍、痛觉过敏、异常出汗等症状得到纠正。SGB对眼科的作用主要有类固醇样的抗炎、降低眼压和扩张血管三方面的作用。传统的常规治疗有中医中药治疗、吸氧、血管扩张剂、降低眼内压、纤维溶解酶和神经营养剂的使用等,治疗方法虽然对眼底动脉栓塞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起效慢,而且疗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联合给予SGB治疗,运用其迅速扩张头颈诸血管并改善其血液循环的特点,能充分迅速纠正眼底的缺血状态,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使缺血缺氧区得以逆转,取得了显著疗效[12-13]。
综上所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经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联合SGB治疗可迅速改善缺血缺氧区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恢复视神经纤维的活性,减少视力的不可逆的丧失,提高了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