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自信源自何处

2018-12-26 08:59邹广文
人民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传统

邹广文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发展命运的关键抉择。历史走过40年,中国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尤其是我们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面向未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但让亿万中国人民告别贫困、步入小康,而且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许多场合强调文化自信,并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表明了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文化理念,更是一种指导思想,是引领中国社会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当前,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乃至中国机遇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谋求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借鉴。

何謂文化自信?一般说来,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既指向历史,也指向现实,因此对文化自信问题的思考,需要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时空张力中展开。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传承,还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勃勃生机,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发展时,我们自己也应该进行反思与总结,认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人类未来文明进步与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为文化自信的生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文化自信决不是一厢情愿式的、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它需要立足于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始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实践。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得综合国力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GDP首次突破8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数字经济等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人居环境日益改善。而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所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和社会巨变,无疑是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社会前提和时代条件,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和众多的有利条件。当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一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已经展示出了光明的广阔前景,全民族的自信心空前高涨。

上下五千年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底色”

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存在,每个民族在向未来前行的过程中都需要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马克思曾表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就其本质来说,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高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和“老根”,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基因”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才能有力地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构成文化自信的“底色”,源于其内涵的核心价值诉求。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自强不息”表达的是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表达的是中国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的贵和持中、达观包容精神。人生在世,其基本实践主题就是“为人”与“处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为人”要“厚德载物”,要涵养自己宽厚的德行去承载万事万物;“处事”要“自强不息”,自然的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一颗种子在地下伸展根系吸收水分养料,最后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回报给人类丰硕的果实。常言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在当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中,我们愈加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就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品格。

市场经济实践催生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培育了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

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现实生成,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礎,需要造就基本的社会心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能够造就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分层呈现加快态势,正经历多元化发展阶段。文化形态从主流文化为主的一元向多元共生变迁。目前来看,中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主要有四种,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社会历史潮流,不同形态文化的交流互鉴,能够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然而,当前这四种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比如,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价值追求的主流文化在这些年发展得较好,可谓一枝独秀。但其同时也面临问题,即如何以大众喜闻乐见、愿意认同和接受的形式呈现,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精英文化应该是社会恒常价值的守护者,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官场等各种因素的诱惑之下,一些知识分子的自律性、使命感、道德感却发生了偏离。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从一种新的时代视角进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活在今天。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传承,传承的应当是能代表社会发展脉动、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但现在仍有一些人借着弘扬传统,不问价值,拿来既用,导致糟粕充斥于社会生活,需要警惕。大众文化作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40年来,在社会生活中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当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时,大众文化就会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消费形式。大众文化有三个基本特点:其一,以工业化制作为手段,可复制、可批量生产;其二,市场化运作,都市大众是消费主体;其三,感性化、平面化消费,缺少深度和价值追求。比如,当前我国的一些大众文化产品过度追逐市场利益,导致“三俗”问题出现。

此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传统文化、大众文化这四种文化形态之间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使其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平衡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随着社会多样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兴起,价值观多元化问题逐渐凸显。比如,目前我国存在价值诉求混乱等问题,宫廷戏充斥电视屏幕,古装片、帝王戏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一种官本位、封建等级意识。而改善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理层面、社会层面进行价值引导,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让各种文化形态和谐发展,各竞一时之秀。

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文化自觉意识

就其根本说来,全球化的本质乃是工业文明为核心的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普及与拓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工业文明、现代化以及民主化等都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意味着每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互动。一方面,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要积极参与世界共同价值的培育与创造,并对这种共同价值予以自觉的守护与认同;另一方面,每个民族和国家都要自觉守护自我文化的独特性与个性,并积极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自身民族文化的魅力。而这种双重关切需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早在1997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的观念,他认为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自觉,其重要意义就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联性,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具有充分的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将是水上浮萍,没有根基,最终难以落到实处。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说,我们尤其要注意扬弃那种非此即彼的两极对立思维,葆有文化建设与交流上的平常心,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要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张力,既要注重对悠久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与批判,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日渐形成,成为引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过程,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艰苦探索、继承创新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实践的文化结晶。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要求的新的文化范式。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形成中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革命文化等,并日渐成为引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文化自信的确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与核心地位,它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阐释了其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规范作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根本目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印证了我们所坚守和推进这一文化理念的正确性,必将让我们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从容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注:本文系清华大学资助科研项目“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X项目编号:2017THZWZX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26日。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现代化民族传统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MINORITY REPORT
少年力斗传统
传承 民族 文化
我的女巫朋友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