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文的简 洁美

2018-12-26 10:16高伟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11期
关键词:贾岛文学家洞穴

高伟

汉语是比较简洁的语言。常见英汉对照书籍,一满页英文译成中文只有半页。旅游景点的介绍牌上,同样内容,英文总比中文要多几行。这些译文多为现代汉语,若用古汉语则更简短。中国古诗文中,有很多简洁优美的句子。如《战国策·燕策三》中的“图穷匕首见”,一“穷”字替代“图展到尽头了”,不仅省了几个字,还大幅提升了句子的美感;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仅“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十字而已;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几个字就将洞庭湖的浩瀚宏伟尽现眼底;清代学者严复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何其简洁精辟。

古代文学家妙笔至简的典例

任何一条溪流受地形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都不是直线。从上游远望溪流,弯曲前行,若溪流穿入树林或拐入小山包后便隐而不见。当溪流绕出树林或山包又复现眼前。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将此情景状为“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多么简洁形象!

江河湖泊的石质岸壁上,我们经常看到有缝隙和洞穴。“风吹水成浪,浪高于洞穴内的水平面,于是水进入洞穴,洞穴内的空气被挤出。浪退则洞穴内的水平面高于洞外,水从洞穴流出,空气补入洞中水流出腾出的空位。”——这是我们用现代汉语描述浪的进退造成水和空气不时出入洞穴的情景,至少要用数十个字。但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只用“与风水相吞吐”六字写就,简洁且拟人,太优美了!

清代学者高鹗在《荷叶杯》中将他极度期盼中举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盼断嫦娥佳信,更尽。小玉忽惊人,门外传来一纸新。真么?真!真么?真!”日夜盼中举,待到中举通知书到,又反复怀疑是否真的!“真么?真!”既简又传神!作者的這种心情,如果让国外的小说家来写,就没有这么简洁了。

古诗文的简洁美有以下类型

几个字就展现出一幅图景 唐代诗人许浑秋《晚至章隐居郊园》“柴门临水稻花香”,一简陋农舍依水而建,周围是一片稻田。“香”字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环境的赞美和肯定。宋代诗人宋祁《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使人想象到枝头上蜂来蝶往、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一“闹”字使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唐代诗人贾岛《送无可上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一孤独体弱的老人凄苦地行走在河堤上的画面映入眼帘。

同一字,数词性并用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在这里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把无知的春风拟人成有意识的主体,是春风弄绿了江南。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一“王”字,名词、动词并用,哪个先入定关中就任命哪个为关中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其中“苦”有三层意思:作动词,秦苦天下人已很久了;作形容词,由于秦的暴政,天下人过着苦难的生活已很久了;作名词,天下人长久之苦,是秦的暴政造成的。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的句式很多,且很美。如“遂以女妻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侣鱼虾而友麋鹿”等。

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问童子什么事,未说,但从下句“言师采药去”即可知问的什么。寓问于答,既简洁,又给人想象的空间。三国时期李密在《陈情表》写自己的身世:“生孩六日,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其中的“舅夺母志”,可使人想知:父死后,母亲原本是决心守节尽孝养子的,但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了。真是意在言外,情在留白。又如,清末四川荥县一年轻寡妇欲改嫁,家人不允,遂一纸诉状到县衙,诉云:“年少丧夫,翁尚壮,叔已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嫁?”读者可想象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能安宁吗?邻人没有瓜李之疑吗?而该知县的判词亦简洁到家了,只一个字“嫁”!

简洁加上有规律的平仄,使句子更美 如《论语·为政》“一言以蔽之”,《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孟子》“如此而已,岂有他哉”“舍我其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书·元帝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后汉书·袁绍传》“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句子念起来节奏铿锵,易记难忘。难怪有些人每念到这些句子时常随节奏而摇头摆尾。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人在引用这句诗时,常将“在”改成“于”,并在句前加一个仄音调的“集”字,即“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这样改造可能就是考虑平仄适当搭配、读起来更上口、句子更美的原因。

简洁加平仄,再加工整的对仗,尤其优美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明代文人游俊题《三顾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即隆中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尽浓缩于此十字中。陕西韩侯庙韩信联“十年成败一知已,七尺存亡两妇人”。一知已,即萧何;两妇人,即漂母、吕后。韩信的成败、生死存亡全由于此三人。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千古佳句。还有宋代诗人苏轼“荷背凤翻白,莲腮雨褪红”、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诗人温庭筠“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代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都是简洁、平仄有律、对仗工整的优美名句。

化简前人诗文亦美

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中的“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抓住事物的一个极小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后来清末思想家梁启超在《亡羊录》中将它缩略为“牵一发,动全身”。再后来,人们进一步将它美化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有节律美感。

古代刑法残酷,有时一人犯重罪,全家抄斩,甚至灭九族。于是,有人用鸟巢被翻,鸟蛋全毁,无一幸免来比喻。此比喻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汉代学者陆贾《新语·辅政》:“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到了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演变成:“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再后来,简洁凝炼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的,但非其原创,是他将《礼记·祭义》中的话化简而来。原文是:“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与原文相比,毛泽东的“放之四海而皆准”要简炼优美多了!

简洁之美并非易事

精选最到位的字 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开始用“吹、过、到”等字,先后换了十几个字,最后选定“绿”字。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开始亦试用过“浓、现、满”等多字,都不满意,最后才酌定最适当的“闹”字。

反复苦吟 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须,即胡须。一首诗写好,不急于发表,要反复吟唱,以锤炼选择最达意的字词。贾岛是著名的苦吟代表,成语“反复推敲”就是源于他的创作轶事。据唐代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也。遂与并辔而归。”贾岛还自称他的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三年两句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对诗句的锤炼也是非常下功夫的,他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手审改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记载了唐代僧人齐已《早梅》诗的修改佳话。齐已的原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人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已拜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文时,对造句选字异常苛求简练。他在做翰林时,常与同事出游,一日见一飞奔的马踏死了一条狗,欧阳修建议同事就这事试作文以记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假如要你们编修历史,一万卷也写不完啊!)遂提笔改为“逸马毙犬于道”。

(作者单位:安徽省广德县广德中学)

猜你喜欢
贾岛文学家洞穴
洞穴传奇
动物知识猜猜猜
贾岛碰瓷
歌声嘹亮
鬼斧神工!世界各地迷人洞穴大盘点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
刘禹锡与《陋室铭》
贾岛推敲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