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光
(长江大学医学院;荆州市中医医院影像科,湖北 荆州 434023)
张利民
(荆州市中医医院影像科,湖北 荆州 434000)
任伯绪
(长江大学医学院;荆州市中医医院影像科,湖北 荆州 434023)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06名,注册护士2.05名,医护比仅为1∶1,护士配比严重不足。为应对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纲要》提出要大力加强对护理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到2020年,使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1]。与护理学人才紧缺的“需求侧”相对应,“供给侧”的护理学专业教育在做增量的同时,却面临着学生一志愿报考率较低、专业思想不稳定、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和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等护理教育的共性问题,导致对“需求侧”的供给既没有量的显著提升,又缺乏质的强力保障,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此,笔者对相关高校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当前护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之首。
通过统计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学医目的调查数据,认为3个不同医学专业学生选择学医目的不完全一致。根据统计数据结果,在传统的医、护、技3个大类医学专业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择学医目的较端正;相对于临床医学,在护理学专业中,仅31.25%的学生是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选择该专业,这与相关数据统计的国内护理学专业高考一志愿报考率不足30%是相符的。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行业过度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导致的医德失范、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困扰着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冲击着他们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医学生群体价值观凸显出功利性、利我性、现实性与公众化等特征[2]。因此,当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前期护理学专业难以招收优质生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和价值观欠端正等问题的现状下,后期的护理学专业教育则尤为重要。
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国标》对护理学专业课程计划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调研国内不同省份的20所高校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并将不同的课程按国标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分类,统计出与《国标》相对应的护理学专业课程学时分布统计表(见表1)。
表1 与国标相对应的护理学专业课程学时分布统计表
如表1所示,当前各高校普遍构建了与《国标》大体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通过与《国标》相对照、按模块化细分并进行数据统计后,则发现了比较典型的问题。在平均2502个课程学时中,当前各高校通用的课程体系反映出了公共卫生课程(2.28%),护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5.04%)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5.83%)的学时及构成比较少,护理学专业课程(37.09%)学时和占比较多,医学基础课程(22.14%)与护理学专业课程(37.09%)比例不均的的“三少一多一不均”的特点。对于护理学专业学生而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公共卫生课程的知识不足,对于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群体保健能力的培养会存在一定的缺失;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和礼仪等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够,则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而医学基础课程相对于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较少则难以培养护生全面的临床思维,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当前我国健康服务总体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护理学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整体优化,并以此为纲通过教师引领,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一项针对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关于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不足占38.75%,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不够占37.50%,教育理念滞后和教学手段单一占12.50%,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培育缺乏协同占11.25%。从教师层面分析,专任教师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提升难度并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三者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这一点虽然统计数据显示的占比较少(12.50%),但确是教师在内涵建设中需要深度思考并着重加强的。同时,在全国各行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教师,尤其是护理学专业教师更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价值观培育相协同,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和对比分析研究,我国当前护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课程和教师三个层面,因此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就护理学专业教育而言,专任教师是核心、课程是枢纽、学生是主体,三者之间彼此关联并在动态调整中相互作用。换言之,若要达成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重要基石”的教师[3],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将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以一定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这三者中,教师既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者、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又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因此居核心地位,所以抓专业教师内涵建设是护理学专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师内涵建设如何提升,在新时代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他强调:“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4]。结合护理学专业特点,若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和创新体系做,教师必须构建自身的整合知识体系。理论知识层面,体系中既要实现医学学科各专业知识的纵向融合,又要加强学科间、尤其是护理学与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的横向贯通;实践知识层面,体系中则主要包括教学技能和临床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非教育学类专业出身的护理学专业教师,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除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学习环境的外部驱动同样重要。外部驱动可从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类培养,医学院(部)专业教学能力锤炼和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实训等三个方面展开。当教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教与学之间就可以通过课程进行有效关联。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若要将总书记所要求的 “四个统一”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中,则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架桥梁”,进行信息的互通和反馈,这架起枢纽作用的“桥梁”就是课程。因此,新时代下,构建适应医疗卫生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则迫在眉睫。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实质上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而展开的,在国外,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护理教育已相对成熟,但其护理教育研究仍不断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模式等手段,促进护理教育规模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健康需求[6]。在国内,为解决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7]。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为有效应对护理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
结合国内外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新时代下,我国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方向,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遵循,以当前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国标》规定的课程计划为参考,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具体的调整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保障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体育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预防医学、卫生学等公共卫生课程,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当前护理人员与医生在病人临床决策、评估和治疗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紧密合作的诊疗模式下,课程设置上应适时调整医学基础课程与护理学专业课程比例、缩小两类课程之间的差距,保证夯实医学基础的前提下培养护生的专业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探索制定器官系统为中心和学科为基础相结合的整合课程体系,既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医学基础课程体系;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仍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促进学生知识间纵向贯通的同时,培养护生的知识整合与输出能力。
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实施的主导在专业教师,检验的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校、医学院(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护理学专业负责人必须明确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孤立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协同,注重加强基础与培养能力协同、注重素质教育与发展个性协同,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成果。诚然,当前护理学专业存在学生一志愿报考率不高、价值观欠端正和专业思想不稳定等客观问题,但如果从事护理学教育的教师能正确的认知教学的四个主要元素,既学习者(谁)、教育者(谁教)、内容(教什么)和资源(用什么教)[8]这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科研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那么学生的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全科、儿科、产科、护理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到203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9]。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的202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4.7人,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护理学专业需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服务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因此,在关乎健康中国建设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国家战略下,开办护理学专业的高校和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大局意识,勇于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主动适应新时代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群众健康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能更优质的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