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次仁 洛桑 布穷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自治区幅员辽阔,面积达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样、气象灾害频发。而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专业气象频道,需要全国各地的影视中心共同协作完成。气象新闻作为频道的重要产品之一,需要实现准确及时、丰富多彩的气象新闻报道。而这些,首先取决于丰富的新闻素材来源,以独特的视角再现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这些是报纸类新闻载体无法与之相媲美的。而同期信息的合理运用,更能体现电视气象新闻声画合一的优势,强化主体,激活内涵,开启视觉与听觉的双通道信息传播,使新闻节目内容更为直观、更为生动、更为可信。而基层台站采集到各种极端天气资料的概率要高很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可靠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料。因此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气象灾害信息采集团队,符合今后中国气象频道的发展要求。
目前,西藏自治区重大气象灾害天气信息基本上是以专业的气象数据资料为主,而这些专业的气象数据对于非专业的受众群体来说概念模糊,经常令他们模棱两可。特别是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时,严重缺乏更为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除了拥有专业的气象数据资料以外,如果附上更为直观、更为具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对于政府决策部门来说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例如:同样强度的降水天气,在不同的地形和地质结构中所造成的灾害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有了图文并茂,亲临现场的视频资料,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有利于措施的正确实施)。如今随着全社会对天气气候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加之气象节目制作和气象新闻报道的需要,对各种气象新闻资料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由于目前西藏气象影视基层气象灾害信息采集团队的匮乏,在获取重要气象灾害信息时,因缺乏更为安全、更为准确、更为快捷的气象灾情影像资料传输途径,人员联系就会耗费掉大量时间。气象新闻也往往缺乏深度解读,局地特殊天气或具有新闻价值的气象影像素材往往被忽略,丧失最佳影像资料采集机会,造成大量气象新闻资源的流失。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在突发气象灾害中,来自一线的气象新闻资料弥足珍贵,即便是光线、构图等要素不太理想的影像素材也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由于目前西藏自治区大多气象新闻通讯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媒体类教育,导致气象新闻采编随意,甚至出现新闻偏离主题或主题模糊等现象,拉远了观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1.2.1 在采访拍摄画面和录制同期声的过程中,对所报道的气象新闻事件缺乏整体掌握和分析,对新闻策划缺乏统筹安排,加上有的被采访者没有真正理解记者采访的意图,使现场同期声脱离主题,甚至出现了当事人或专家所陈述的气象数据与现场主持人所陈述的数据相互矛盾等现象,极大削弱了气象新闻节目的权威性。
1.2.2 有些气象新闻报道没有现场音效,人员走动、救援现场鸦雀无声,这样的新闻现场气氛就会大打折扣,电视气象新闻报道声画并茂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1.2.3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曾工作、生活在第一线,对环境和人员十分熟悉,为了便于沟通以及满足被采访对象“想上电视”的愿望,不管新闻表现主题是否需要,也不管是否贴近主题,盲目选定采访对象,本来现场主持人已经对新闻事件进行了概述,再让当事人的同期声同样复述一遍,或是对已经说明的气象新闻事件进行重复的解释,不能提供更多新的信息,这样的同期信息无疑对众观没有任何意义的,将严重破坏电视气象新闻的整体结构。
1.2.4 春、夏、秋、冬天气变化一年一个周期,同样的新闻稿件重复使用。现实工作当中一些信息员或记者面对季节更替,为了完成新闻报道任务,重复使用往年的一些经典新闻稿件,甚至使用往年的新闻同期信息,缺乏新颖和职业道德,将严重损坏整个气象频道的声誉。
1.2.5 新闻素材来源缺乏规范。新闻报道十分讲究时效性和真实性,有时因为新闻素材匮乏,加之又要赶时间,往往出现盲目使用的“新闻素材”,缺乏对其真实性的考量。
随着各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对新闻图片、视频、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西藏气象服务来说,需要基层训练有素的专业信息采集团队来提供各种气象信息,实现各种高质量气象灾害信息的共享,实现多方位、多渠道发布。包括日常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和气象新闻的制作、农经网、记者站等等。为此,急需搭建一个信息采集团队,成立区、地(县)纵向新闻素材采集队伍,培养地(市)级信息骨干人才,并且定期举行采集中心和基层采集站面对面的交流会,提供新闻采编方面的学习机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以提升气象新闻的上报质量和数量。
西藏气象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气象台站人工业务量大大减少,因此在基层台站建立新闻素材采集站,以拉萨为中心,根据西藏地形、气候分布、灾害种类以及有人值守气象站的分布情况,在全区各地布设气象新闻素材采集网络,以点带面或分区域逐步展开,最终实现全区覆盖。同时,目前通过华风省际业务系统,西藏影视中心与中国气象频道之间已拥有FTP方式新闻资料传输途径,而且运行正常。因此,只需建立区、地(县)区内业务宽带综合气象数据传输途径,并通过拉萨采集中心采集编辑之后与华风省际业务宽带相衔接即可,而区局与区内各地(市)网络连接线路主要有6M地面宽带,承担区、地(市)各种气象数据的传输。区局信息网络中心设有互联网接口与互联网服务商连接。使用已有的地面宽带网络和互联网络,以地面宽带FTP传输方式为主,腾讯QQ为辅,来完成气象新闻素材的传输,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逐步纳入业务正轨,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和重大意义。[1]
图1 素材采集网络示意图
首先,同期信息能够再现新闻主体的本来面貌,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信,让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亲耳听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它所产生的效果是文字稿件、现场主持人以及播音员无法替代的。二是生动恰当的同期信息,可以增强电视气象新闻的现场感,会在观众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起到亲临现场的效果。三是同期信息可以满足观众的多种需求。电视画面解决了人们的视觉要求,现场同期声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使新闻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现阶段新闻更强调多方位的信息传播,同期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新闻节目必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当事人权威的同期声印证、通过真实的现场音效,全方位再现新闻事件,新闻稿件内容也会随着同期信息的运用变的鲜活起来,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兴趣,而且强化了气象新闻的传播效果。
如何使用同期信息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要把握好新闻整体构思关、现场采录关、后期编辑关。
把握好对新闻整体的构思,在新闻稿件编写的过程中事先想好同期信息插入的位置,切不可随意应用同期信息,而且同期信息内容的构划要注意言之有物,避免空泛表态,尽量围绕主题,用实质性的内容,回答观众想知道的问题,而且同期信息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当中的插入要恰到好处,直奔气象新闻主题。
把握好现场采录关就是选好录制同期声或同期画面,引导当事人做好现场同期声录入的准备,在选准了同期声采录对象的同时,还应该对内容进行构划,让当事人心中有数。新闻当事人采访与新闻稿件解说词具有两种不同的作用,录制同期声重在权威印证,而新闻稿件解说词重在叙述,因此千万不能混淆了两者的作用。选好合适的谈话对象是用好同期声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被采访对象既要从表现主题上考虑,也要从被采访对象的表达能力等因素来考虑,让现场同期声与新闻稿件的解说词相辅相成。因为一些被采访对象由于没有充分理解记者采访的意图或是受环境、心理状态、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偏离“气象”这个主题,而问题根源出在记者身上。记者应该在现场录制同期声之前,围绕“气象新闻”这个主题同被采访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哪些内容需要现场同期信息来印证,哪些内容需要当事人来叙述,哪些内容需要记者来讲解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被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符合其身份,尽量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他们的谈话反映新闻事件的本质,抓住重点、简明扼要,把最能表现主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内容让被采访对象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同期信息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闻后期编辑是用好同期信息的关键手法之一。要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电视气象新闻是供人收看、收听和使用的,与报纸类等媒体不同,没有反复品味的机会。因此,现场同期信息的内容应该主题鲜明、句子凝练、简单明了,并且自然流畅、深情并茂。尤其是同期声要紧扣主题合理应用,剪去所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说白了就是“接地气”。才能够清晰地表述新闻内容,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现场音效的采录要注意与画面切换的连贯。
由于目前西藏气象影视部门的业务人员基本来自气象业务部门,对很多媒体平台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较为薄弱,拍摄到的画面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而且整个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都需要投入资金来运转。另外,由于缺乏专业机构颁发的新闻记者采访证,因此外出采访就会带来很多不便,致使很多现场灾情素材需要通过其它部门或媒体获得,无法保证得到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建立气象信息采集网络,加强气象新闻报道。首先,能够在气象灾害降临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更为直观、更为权威的各种气象灾害资料,包括专业的气象数据资料和更为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采取一系列更为准确的防灾减灾措施。其次,能大大增加新闻素材来源,丰富新闻报道内容、加快新闻报道时效、提高气象新闻上报质量,从而提高中国气象频道气象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品质。再次,能够丰富的气象影像资料,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灾害统计和灾害汇报提供各种有力的素材,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整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