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杏 盛 超
1.徐州市儿童医院药剂科,江苏徐州 221006;2.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江苏徐州 22100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占小儿白血病的75%以上,多数患儿对化疗药物敏感,多药联合化疗方案治愈率高[1-2]。但由于体内血脑屏障、血睾屏障等白血病细胞天然药物性庇护所的存在,患儿化疗后复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临床多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化疗联合四氢叶酸钙(CF)解救方案[3]。然而,MTX的细胞毒性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而CF在解救正常细胞的同时也可影响MTX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4]。因此,本文就ALL患儿大剂量MTX化疗期间血药浓度变化及其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为临床实践中CF解救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226例ALL患儿均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检查明确ALL诊断与分型[5],免疫分型:B系ALL 144例,T系ALL 82例。于2011年2月—2018年2月就诊经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各1疗程后达完全缓解,拟于我院接受大剂量MTX治疗;排除血、尿常规或肝、肾功能异常者以及存在感染证据者。
患儿均于诱导、巩固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休息1~3周,视血常规恢复情况,明确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白细胞计数>3×109/L、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且未见感染证据,给予大剂量MTX治疗[6]。大剂量MTX治疗总量为每次3 g/m2,其总量的1/6作为突击量,于30 min内匀速静脉滴注,余量于23.5 h内滴注完毕。开辟另一静脉通道,给予3~5 mL/kg 5%碳酸氢钠匀速静脉滴注,滴注时间自MTX给药当日至MTX血清浓度≤0.25 μmol/L;MTX给药当日开始充分水化治疗,每日输注液体量2000~3000 mL/m2,持续4 d。MTX给药后12 h给予CF解救,首次剂量为30 mg/m2,后续剂量为15 mg/m2,每隔6 h肌肉注射1次,CF解救治疗持续9次,解救治疗期间根据患儿MTX血药浓度变化调整解救方案[7]:若MTX血药浓度过高(72 h>0.1 μmol/L或68 h>1 μmol/L或44 h>10 μmol/L)则追加CF,当MTX血药浓度≤0.25 μmol/L时,停止解救治疗。
分别于MTX给药后30 min、12 h、24 h、44 h、72 h,采集患儿静脉血2 mL,使用TDx快速血药浓度测定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其MTX血药浓度变化。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结合胸片、心电图等检查,观察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此外,根据MTX 48 h血药浓度(c48 h)分级方法,比较MTX给药后48 h不同血药浓度分级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c48 h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c48 h分级标准[8]:一级:c48 h≤0.1 μmol/L;二级:0.1 μmol/L<c48 h≤0.15 μmol/L;三级:0.15 μmol/L<c48 h≤0.25 μmol/L;四级:0.25 μmol/L<c48 h≤0.5 μmol/L;五级:0.5 μmol/L<c48 h≤2.0 μmol/L;六级:c48 h>2.0 μmol/L。
在所有血药浓度监测时间点内,MTX给药后0.5 h时血药浓度最高,12 ~24 h MTX消除速率最高,此后持续下降,患儿MTX给药后72 h血药浓度即降至(0.05±0.01)μmol/L。见表1。
表1 226例ALL患儿MTX给药后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变化分析(μmol/L,)
表1 226例ALL患儿MTX给药后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变化分析(μmol/L,)
注:与MTX给药后0.5 h比较,*P<0.05;与MTX给药后12 h比较,#P<0.05
?
226例患儿共发生不良反应174例次,其中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0.09%、21.68%%,其次为粘膜损害13.72%、骨髓抑制8.85%、肾功能异常2.65%。不同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分级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c48 h分级一级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五~六级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数据见表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c48 h分级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r=0.617,P<0.05)。
表2 不同c48 h分级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n/%)
小儿ALL的治疗能否成功,与髓外白血病的庇护性治疗密切相关[9]。大剂量MTX持续静脉滴注联合CF解救是当前临床髓外白血病的首选防治方案,MTX可在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聚谷氨酸-甲氨蝶呤(MTXPG),MTX及MTXPG均可通过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力,达到影响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目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10]。然而,MTX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理学作用并不具有特异性,也可影响体内更新较快的细胞,故患儿有着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1]。外源性CF可通过MTX阻断部位,诱导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恢复,但其在解救正常细胞的同时,也可造成MTX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减弱,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CF解救时机、解救频次,以达到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平衡,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重大难题[12]。
此次研究基于过往标准,将MTX血药浓度≤0.25 μmol/L作为CF解救治疗的停止时机[13],结果显示,226例ALL患儿仍发生不良反应174例次,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达到30.09%、21.68%,说明传统停止CF解救治疗标准仍存在优化空间。为探寻更为理想的CF解救时机选择标准,本研究首先就ALL患儿大剂量MTX治疗后血药浓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MTX清除速率与MTX血药浓度的变化并未呈现一致性,MTX消除具有三相性,第一相为药物分布,第二相为肾清除,第三相与药理性第三空间清除有关,给药12 ~48 h时,MTX缓慢进入胸水、腹水等浆膜腔积液,而胸、腹水中药物和血药浓度到达平衡的时间较慢,可能是造成此时MTX清除率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14-15]。此外,80%以上的MTX经药物排泄,患者液体入量不足可导致尿量过少、MTX肾清除率下降[16],因此,可适当加强水化、碱化,以期在不增加CF解救频次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通过不同c48 h分级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可以发现,MTX 48 h血药浓度降至0.1 μmol/L及以下时,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过往报道具有一致性[17],而给药后48 h MTX血药浓度仍超过0.5 μmol/L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9.86%(62/69)。因此,MTX 48 h血药浓度越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则越低,可考虑将MTX 48 h血药浓度≤0.1 μmol/L作为CF停止解救的参考时机。研究发现,不同年龄、身高患儿在相同MTX血药浓度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18],除根据患儿MTX血药浓度决定CF解救方案外,亦应全面评估其年龄、身高等其他因素,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精准、可靠的指导。
鉴于MTX 48 h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度相关性,重视MTX血药浓度监测并以MTX血药浓度≤0.1 μmol/L作为CF解救治疗的停止时机,有望达到治疗效果与化疗安全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