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肖丽琼
想吃螃蟹,就不能怕它的大钳子。武商集团在中国商界缔造了众多“第一”。
梳理武汉商业的发展史,武商集团凭借在中国商界缔造的众多第一,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武商集团2004年5月编撰的《武商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把武商集团比喻成一条腾飞的巨龙,那么,毛冬声就是这条龙的‘睛’,也可以换句话说,是点睛的人。正如武商人一致认同的,武商20年的改革凝结着毛冬声的思想和智慧,武商20年的发展与毛冬声的历史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
毛冬声,是可以载入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史册的人。1982年,他执掌武汉商场,以大胆的思路贷款改造老商场;1988年,武商率先改革实行股份制;1992年,武商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成为“湖北第一股”,也是深市第一只异地股票。
2004年8月,69岁的毛冬声辞任武商集团董事长。此时的武商总资产达34亿元,相当于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赚回了350个“原武商”。
“干则思变,不变不干”,即便毛冬声已离开武商集团14年,他的这句名言,不少武商员工依然能脱口而出。
“变”,贯穿毛冬声从商生涯的始终。
毛冬声的老家是宁波余姚,那里商业历史悠久,近代时期工商企业家辈出。穷则思变,大多数人的变都是被逼出来的。但在毛冬声看来,只要想干事就须思变。这与敢闯敢拼的甬商精神一脉相承,也与“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不谋而合。
毛冬声生于1935年。8岁时,母亲病逝后,父亲带着哥哥来到武汉谋生。15岁时,毛冬声来汉投奔父兄。彼时的他恐怕没有想到,这座历史上的商业重镇,将成就他一生的事业。
那时,有个邻居在百货公司工作,便介绍他进去当实习生。不久,虚报年龄已满18岁的毛冬声,顺利通过武汉市百货公司招工考试。因为表现积极,他先后入团入党。1955年,20岁的毛冬声当上武汉市商业局团委书记。1957年,他因“不当言论”被打成右派,直到1979年才“摘帽”。
或是机缘注定,毛冬声被错打成“右派”时,赤着脚背水泥、扛砖参加友好商场(武汉商场的前称)的建设。这也成为他此后时常会提到的一段经历—— “我一生没有离开过这里,这里一砖一瓦都有我的脚印……”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缓缓开启,毛冬声也迎来了人生的新机遇。1982年,毛冬声出任武汉商场总经理。
解放大道是武汉市区最长的一条主干道,横贯汉口。
武商集团原董事长毛冬声
这条大道上的最繁华处,是闻名全国的武商摩尔城,它由武汉国际广场、武商广场、世贸广场三座大厦连为一体,被称为“武广商圈”。
36年前,毛冬声接手时,武汉商场是一副破败景象。
武汉商场创办于1959年,原叫“友好商场”,营业面积7400平方米。有资料显示,在计划经济年代,武汉全市所获国家分配的日用物资,至少10%要经武商售出。
毛冬声回忆,尽管那时候的武汉商场已经是武汉最大、也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场之一,依然到处破破烂烂——灯光昏暗、地面凹凸不平。
实际上,当时的国有商场大都也是如此:规模不大,环境很差,货物堆积,灯光暗淡。习惯了“计划”的中国老百姓,到商场能买到东西就不错了,根本不会奢求什么“购物体验”。
1983年,武汉商场率先在全国商界“自我改造”。“武商要改造,就得营造现代商场的氛围,所以装修公司一定要具有前沿的思维”,在毛冬声的“蓝图”中,新武商不但有升降电梯、塑胶地板,还有咖啡厅、游乐厅和验光配镜等看起来跟百货没关系的玩意。毛冬声坦言,这些“洋玩意”都是从美工室订的海外画册上看的。
香港的一家装饰工程公司闻讯拿出了设计方案,预算120万美元。
听说国家有外汇,毛冬声直奔北京,找到此前并不认识的商务部部长刘毅。刘毅将贷款报告签到中国银行总行信贷部,120万美元贷款很快到位,成为全国首笔改造商场、税前还贷的外汇贷款。
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资本主义”仍然是敏感词。因为贷款的是美元,再加上装修用的是香港企业,毛冬声引发的风波可想而知。改造完工后,一个由两位市人大副主任带队的审查组进驻武商。查了两年,没查出什么问题。
1985年9月1日,新武汉商场开业。开业第一年,销售额从改造前的7000万元升至两亿元,贷款当年还清。150家大中型商企老总组团来汉考察,学习武商经验。此后数年,中国商界的改扩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时间的指针走到了1992年,毛冬声执掌武商帅印已整整10年。十年里,他还做了这几件“胆大包天”的事:成立武汉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武汉商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向工行武汉市分行、武钢等6家股东发行股票622万股。
即便胆大如是,但当下“姓资姓社”等各种争论也让毛冬声战战兢兢。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话让毛冬声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他要加速带领武商上市。
此时的武商,历经3次增资扩股,总股本已达到1.4亿多元。在跑了证监会十余次,盖完100多个章后,1992年11月20日,“鄂武商A”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湖北第一股”。
上市给武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当年筹集资金2.45亿元。有了资金支持的毛冬声,又要干大事了。
曾经多次出国考察的毛冬声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必定是商场密布之地。毛冬声将此称为“扎堆”。依据“扎堆理论”,他要在繁华的航空路口再建几个大商场,打造摩尔式的购物中心。
如今的武汉,摩尔式的商业体星罗密布。而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种未经验证的商业模式。不仅如此,此时的武汉已有16家大商场,在建的还有32家,有人认为武汉的商场已经趋于饱和。
“武商如果不建,就会被别人抛在后面”,毛冬声力排众议。
1996年9月,武汉广场正式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赢利,20个月收回投资成本,并从那一年起,蝉联 “中国单体百货经济效益第一”桂冠至今;1999年,投资7亿元兴建的世贸广场购物中心开业。空中连廊将3座大商场连为一体,打造了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型经营综合体,总营业面积达20万平方米。至此,解放大道航空路口的这几栋大厦,组成武汉最大、最繁荣的中央购物区。武商集团终于从单体商场壮大为扎堆经营、错位发展的综合实体。
接着,武商又一举“吃掉”青山建二商场和亚贸广场,成立武商量贩分公司和家电分公司。此外,还将触角伸向邻近的襄樊、沙市等地。
在毛冬声的带领下,武商多年稳居武汉商业霸主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武汉市委主要负责人在公开场合表态,“像毛冬声这样有特殊贡献和才能的人,可以不受年龄限制,一直做到自己干不动主动辞职为止”。直到2004年,毛冬声主动请辞,他正式和武商告别。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6月,武商总资产达34亿元,当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1亿元,相当于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赚回了350个原武商。
如今,毛冬声在东西湖金银湖畔一处住宅里悠闲度日。
“当时冒了很大的风险。改造完,领导来看,点点头,我的脑袋保住了。要是摇头,我就完了。”毛冬声如是形容自己在武商早期发展中,曾承担的压力和风险。
面对风险怎么办?“想吃螃蟹,就不能怕它的大钳子。”这句毛冬声常挂在嘴边的话,似乎是一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