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中,以貌取人是常有的事儿,有意思的是,在人类玉米育种史上,以貌育种也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但育种家们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世纪初,玉米开始在美国大量种植,玉米品种的好坏成了农场主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美国种植业协会每年召开一次玉米展览会,评选出最好的玉米品种进行奖励。展览会评价玉米品种好坏的标准是果穗美观,匀称、硕大,单株产量高,一句话,看起来要“帅”。
这个评判标准成了育种的指挥棒,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农场主们每年都会选择穗大的品种播种,并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几十万个果穗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参加评选。随着展览会年复一年的举办,其规模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当时全美农业界最重要的展览会。
当人们近乎疯狂的一年年参加评选时,有个叫华莱士的植物学家却站出来对评选进行了痛批。华莱士认为,人们都被眼睛欺骗了,漂亮的玉米虽然单株产量高,但植株都比较宽大,这导致它周边的玉米得不到好的光照,只能以减少单位面积的种植数量来满足其生长;而不符合审美标准的玉米果穗虽小,但植株紧凑,叶子上冲,种植密度可以很大,最终单位面积的产量往往是丑的品种更胜一筹。
華莱士的观点给当时的美国科学界投下了一颗骇人的炸弹,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半信半疑。直到科学界通过实验验证了华莱士的说法,人们才如梦初醒,原来农场主们这些年所拼命追求的都是表象,沸沸扬扬的玉米展览会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基于华莱士的发现,在此后近百年的玉米育种历程中,美国的玉米育种彻底改变了育种方向,不再注重个体美观与否,而是更重视植株的相容性和整体产量,这一改变也促使美国的玉米产量在几十年内翻了几番,至今仍然是全球玉米产量最高的国家。
(摘自《做人与处世)
快言快语
其实,用人之道和玉米育种的道理是相通的: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他都无法替代集体的力量,如果他容不下别人,他也便离被淘汰不远了。在现代社会,合作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