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竞技成为体育项目的争议与挑战

2018-12-25 11:21朱罗敬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争议性发展思路电子竞技

朱罗敬

[摘 要]电子竞技被列入体育项目后面临许多争议,同时带来巨大挑战。根据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电子竞技提出三大发展思路:依托中国崛起之势,把握电子竞技发展脉搏,引领电子竞技潮流,提升中国的国际体育话语权;加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主体协同参与监管,同时深入开展相关专业研究,全面提升电子竞技治理能力;提前布局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电子竞技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电子竞技;争议性;挑战性;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7-0076-05

2003年11月,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承认电子竞技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运动项目,在政策层面上承认了电子竞技的体育地位。2013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中国电子竞技队,从行动上进一步将电子竞技运动实践化。2017年11月,第六届奥林匹克峰会热烈讨论了电子竞技的快速发展势头以及奥林匹克在此趋势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峰会上,国际奥委会官方宣布,认证电子竞技运动(E-Sports)成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开始着手将电子竞技纳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中。就在奥委会宣布此项决定后,人民日报发文《入奥电子竞技可以吗?仍需观察深思》,[1]表达了对待电子竞技问题的担忧。指出在关切年轻人的潮流与喜好和清晰判断并坚守奥林匹克价值门槛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这是国际奥委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见电子竞技的发展需要在顺应科技潮流的过程中摸索前进。

一、国内外对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问题均存有争议性

电子竞技从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承认的运动项目以来,争议就没有停止过。国内外关于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争议主要是围绕在体育核心概念、体育精神价值两方面。整体表现为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学术界的质疑。

首先,从体育概念上对电子竞技进行界定的爭议。纵观国内外体育的定义,会发现至今都没有统一的答案。这个概念本身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无论国内外如何争议,都承认体育肯定具有“身体活动”这一要素。[1]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从游戏视角看是人类游戏性的身体活动或身体活动性的游戏(谭华,2008)。[2]从功能角度看,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和娱乐(熊斗寅,2004)。除了身体功能外,教育、经济、娱乐和交流等功能只不过是体育的派生功能(梁晓龙,2003)。[3]许多官方列入体育项目并不代表就没有争议。如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乃至麻将这些活动也不被公认为体育。尽管这些活动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曾经或正在被体育管理部门管理着。

其次,在体育的精神层面上,电子竞技也存在着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电子竞技作为体育项目不符合奥利匹克精神,甚至有可能削弱运动中人类的主体性。如在电子竞技大赛中过分宣扬高额奖金,凸显金钱利益,这与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相去甚远。[4]而如果把电子竞技作为技术成分占大比例的体育运动,过度的技术扩张会使得人类运动能力退化,甚至会导致由人类主体性主导的运动项目走向消亡。故我们应该警惕技术价值在传统体育场域中的扩张。[10]基于体育精神层面的争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经济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包括奥林匹克走向市场化也是资本驱使下的产物。

面对以上质疑与批评,不同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均有所应对。他们认为电子竞技只不过是体育运动另一种展示方式,它是由电子系统推动的一种运动形式,玩家和团队在电子竞技运动中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人机界面进行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竞争性视频类游戏。[5]它也是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另类体育现实”,即电子竞技运动员以数字方式代表体育世界,是一个被用于描述有组织的、被认可的视频游戏竞争的涵盖性术语。[6]电子竞技在世界上的快速风靡反映出电子竞技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结果。就像现代体育是现代性的创造一样,电子竞技在全球化和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未来。

关于批判者指出的电子竞技缺乏身体活动且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支持者通过研究指出:[7]职业玩家高度依赖于他们的身体。他们需要惊人的快速反应(通过鼠标点击和键盘笔触可以执行的指令数量,每分钟可以达到200个动作),完美的手眼协调,灵敏和准确的技巧融合,在比赛中,他们会体验到常规的运动感觉,比如深度聚焦,时间的迫切性,身体的耐力。

关于游戏不够严肃、不够专业的负面质疑,电子竞技的支持者也做出了反驳。[8]他们指出电子竞技和其他衍生出的“数字体育”已普及世界各地,甚至可能会来挑战传统体育的统治地位。与之相关的争议不仅只是停留在虚拟环境中“身体”和“非身体”明显对立上。电子竞技也需要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展示,它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既是娱乐性的也是具有运动性质的,只不过电子竞技展示的运动技能可能是基础性的运动技能。虽然运动技能是电子竞技争议的一个决定性关键点,但我们并不认为电子竞技应在体育中进行整合。

学术界对于电子竞技体育化的相关争议是非常激烈的。从争议的总体情况来看,整体上呈现很强的反思性和问题意识。这些争议可以使我们看待电子竞技运动的视角更加宽泛,对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会有更加包容性的理解。当我们纵观历史上体育形式的变迁时,就会发现体育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术语,它的定义可能因时间、地点和背景而异。[9]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就算是传统体育也一直受到新技术的巨大影响。例如,在足球中,特殊系统帮助裁判确定球是否越过球门线,在网球摄像系统中追踪球的每一个动作,在游泳中用水下高速摄像机测量速度等等。此外,运动的方式和使用的工具也发生了改变,它包括自行车竞赛、象棋、一级方程式赛车或现代射箭和射击等活动。由此可见,数字游戏可能是未来运动的一种新形式。也正是因为体育这个概念的宽泛性,可以预见关于电子竞技是否属于体育运动的争议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二、电子竞技引发的社会影响争议

1.对电子竞技持负面态度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有些网络游戏在内容上过于暴力,缺乏内涵文化,有低俗化倾向,玩家面临着虚拟自由和本体困境。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群体影响巨大,诸如因网络成瘾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等新闻报道充斥于各类媒体。有媒体称电子竞技为准精神毒品、精神鸦片,承认电子竞技作为体育项目是在变相鼓励青少年网瘾正当化。作为电子竞技大国——韩国,据估计,10岁至19岁的韩国青少年中有10%沉迷于在互联网上玩游戏。[14]娱乐游戏开发商就坦然承认,他们研发游戏的明确目标就是构建让人上瘾的游戏。社会舆论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问题显得尤为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电子竞技其浓厚的商业氛围使得体育本身有低俗化、过分功利化倾向,从而导致体育原本的教育和精神价值弱化。社会转型促使体育参与和表达的主题由过去的“精英化”向“世俗化”和“平民化”转变,有学者称其为“体育娱乐文化危机”。[10]

2.认同电子竞技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研究。

在社会舆论谴责电子竞技的负面效应同时,国内有学者尝试用实证为电子竞技正名。岳志刚、王进忠等对沈阳体育学院10个专业的两个年级随机抽取60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电子竞技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既培养了团队协作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提高四肢协调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机体和完善心理的一项富有意义的体育运动。[28]类似研究还有邱秋春、翟德平等学者对鲁东大学9个专业共计349名在校网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从这349名学生中随机抽样,选取轻、中、重度成瘾学生各3组,进行了为期3个月共90次电竞运动的组内对比干预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电子竞技运动对于轻度网瘾的学生更容易消除成瘾行为,对于重度网瘾干预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干预应尽量选在没有成瘾时进行。[11]此外,杨喜明,武燕燕等在天津科技大学中随机抽取199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电子竞技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电子竞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12]

对于这类为电子竞技运动正名的实证,笔者从实验方法上质疑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该实证研究缺少技术层面的合理性,没有去寻找网瘾的根源,只有从根源上戒除才符合定量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有研究已经证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智能游戏能够分析玩者的历史纪录,给予玩者以“精准的”兴趣的引导和刺激,进而导致最终成瘾。[31]

一些心理学者也为电子竞技正名,认为参与电子竞技可以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其他生活目标。[18]他们认为玩暴力电子游戏对年轻人没有害处,只不过会使我们在道德上更敏感而已。[19]通过电子竞技游戏的玩耍,小男孩能更轻松地参与公共文化,视频游戏中的军事主题和男性主导的运动主题,以及游戏中的技巧操作会促进孩子们的男子气概。[13]此外,电子竞技玩家可以同时玩、观看和参与机构治理。这样,这些活动就会在更广泛的社交性能中动态地交织在一起。这一现象凸显了我们越来越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当代电脑游戏的理解,超越玩家与游戏界面的互动。

针对于电子竞技中常常出现的暴力内容可能会导致反社会倾向,有学者认为游戏的冲突不是反社会的,而是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一个平台,竞争性的电子游戏更像是一种社会性事务。电子竞技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试图通过技术变革来激发基本的人力驱动力和竞争力。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找到了与彼此竞争的方法。[14]

电子竞技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会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术领域内关于电子竞技所呈现的社会问题的相关争议,反映出电子竞技对社会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众多学者正试图通过不同视角来批判电子竞技的负面影响或分析这些影响产生的根源。电子竞技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竞争形式,需要对它进行严谨的分析,以确定现有理论的有效性,[24]。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无论何种正名都不能掩盖现实中存在着因为电子竞技成瘾导致的无心学业、人际交往冷淡的现象。这些争议也体现出当前电子竞技对社会的影响到底是负面多一些还是正面多一些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发展我国电子竞技的思路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人化”,同时人类文明也变得越来越“物化”。电子竞技运动与传统体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将科学技术提高到比以前更高的地位,由此导致的“科学技术主义”倾向值得我们关注。[15]在资本与科技浪潮的共同发力下,电子竞技终于还是撬开了这道防线。电子竞技入奥问题,本质上是资本、科技与体育不断博弈的结果。人类社会在变迁,许多观念也在变。科技在不断发展中,体育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迁着。电子竞技的快速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悬在现实体育世界的上空。因此,理性反思電子竞技的深层次问题更有利于把握好电子竞技的发展动态。基于以上反思,本文提出三个发展思路:

(一)依托中国崛起之势,把握电子竞技发展脉搏,引领电子竞技潮流,提升中国的国际体育话语权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6]当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应用面和普及程度位居世界前列,在电子竞技产业份额方面,中国的电子竞技产业规模潜力也是世界第一。在外部条件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有实力去引领电子竞技潮流。作为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维护体育秩序的责任,更应该有制定规则的实力。在中国全面崛起的同时,我国的国际体育话语权与当前中国的经济话语权、政治话语权不匹配、不平衡。而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加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主体协同参与监管,同时深入开展相关专业研究,全面提升电子竞技治理能力

中国电子竞技的快速发展有着中国环境下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社会负面风险问题需要根植于本土特性进行相关应对策略研究。一方面要适度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结合本土实情加强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主体协同参与监管。国外相关监管经验是基于国外实践案例和国外法律、行政管理模式而形成的应对策略。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要考虑到中国的适用性。同时,电子竞技快速发展所导致的政府监管滞后和市场过分逐利现状,使得在当下积极引进社会主体监管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对我国电子竞技的专业化、理论化研究,为电子竞技理论本土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我国电子竞技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与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实力明显不符。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的改革关键时期,电子竞技该扮演何种角色、我国电子竞技的法制环境如何完善、电子竞技企业如何肩负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国学术界及时开展相关研究,构建适应中国本土化的电子竞技发展理论与经验。

(三)提前布局应对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电子竞技发展新趋势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未来,电子竞技的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电子竞技运动中“人机协同”将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同时使得电子竞技的形式和对抗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不同于传统的借助于科技装备而促成人的体育成绩提高,展示人的最高运动竞技水平,当前电子竞技运动是通过人的操作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展示虚拟人的最高竞技水平。虽然由人控制的机器装备的比赛还没有列入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此类比赛出现在体育赛场是一个趋势。当人工智能开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我们未来所面临的“人机协同”中的机器将会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甚至开始具有“意识”形态。[17]不可否认,体育竞技场是各类人工智能机器绝佳的技能展示平台。届时体育的发展路线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是否会出现从属于科学技术的局面现状还不得而知,但电子竞技运动的出现则意味着体育运动开启了科学技术主义倾向化大门。无论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最终能否被人类所降服,从国家政策层面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将成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与之相应发展的电子竞技也将会在人工智能的嵌入下展现出新的发展动力和方向。

如何在争议和挑战中寻求发展,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应该因恐惧其负面影响而阻止人工智能下的电子竞技运动发展,而是应该前瞻性地为未来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改变,做好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在挑战中寻求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原.入奥电子竞技可以吗?仍需观察深思[N].人民日报,2017-11-24(12版).

[2]何維民,苏义民.“体育”概念的梳理及匡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1.

[3]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

[4]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10.

[5]梁晓龙.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

[6]铁钰,赵传飞.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7):103.

[7]张学河,卿熠,魏凡.网络游戏:躲不开的道德困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36-37.

[8]ParkS.K.J.y.Kimand c.B.cho.2008.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Adolescence 43(172)895–909.

[9]柯亮.体育娱乐化转向的现实危机与再造途径[J].体育与科学,2017,(3):33-36.

[10]岳志刚,王进忠.电子竞技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2):62-64.

[11]邱秋春、翟德平.电子竞技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127-129.

[12]杨喜明,武燕燕.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8-91.

[13]成素梅.智能化社会的十大哲学挑[J].探索与争鸣,2017,(10):46.

[1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禁止播出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的通知[Z].2004-4-22.

[15]周仲洋.从电视媒体的宠儿到网络媒体的明星——中国电竞报道绝望中的希望[J].新闻爱好者,2011,(5):48.

[16]何怀宏.何以为人,人将何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7-10:28.

[17]墨哲兰.“技术统治时代”意味着什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1.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争议性发展思路电子竞技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电子竞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展望
休闲运动的争议性反思:从时间到生活方式
争议性的产生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
争议性材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使用——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
电子竞技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