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成人胸椎结核

2018-12-25 07:10刘航涛林正龙何向阳林国叶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胸椎植骨椎弓

王 猛, 刘航涛, 林正龙, 何向阳, 林国叶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以及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导致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胸椎结核约占脊柱结核的40%左右,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结核,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及下肢顽固性疼痛、椎体病理性骨折,主要是因为结核破坏椎体并压迫脊髓神经所致。另外,相较于腰椎,胸椎髓外椎管空间相对较小,压迫后缓冲间隙也小,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瘫痪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胸椎结核治疗周期长,需全程化疗。手术清除结核病灶组织,重建脊柱稳定性,解除压迫的神经组织,能使患者症状得到快速缓解,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2-3]。2012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对14例成人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4例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34±2.6)岁(18~47岁);病程6.4月(3~14月)。结核节段分布:T7/81例,T8/92例,T9/104例,T10/114例,T11/121例,T9-112例。临床表现为胸背部疼痛,肋间神经痛,不同程度消瘦、食欲不振、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脊柱后凸畸形,均无窦道形成。术前血沉明显升高,为(49±9.8)mm/h(24~96 mm/h);影像学检查提示,相应节段椎体骨质破坏、死骨、椎间隙狭窄、结核病灶突入椎管压迫脊髓、椎旁脓肿等,4例椎弓根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胸椎后凸Cobb角(30±3.7)°(14°~45°)。术前患者神经功能评级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6例,E级0例。

1.2术前准备 术前采用异烟肼(isoniazid, INH)、利福平(rifampicin, 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 EMB)、链霉素(streptomycin, SM)连续规范化疗4周,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并动态监测血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改善,体温正常(<37.5 ℃),结核杆菌检验阴性,血沉<40 mm/h后开始手术。对于ASIA分级为A,B级或进行性瘫痪患者,血沉可以放宽至<60 mm/h。

1.3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取俯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病椎,以病椎为中心做背部后正中切口。显露棘突,剥离两侧竖棘肌至显露椎板及关节突关节。在病椎相邻椎体植入双侧椎弓根螺钉。预弯并暂时安装病灶较轻侧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棒,以免损伤脊髓。行病灶清除及椎管减压。先切除椎体破坏严重一侧的横突、关节突、椎弓根,在胸肋关节外1.5~3 cm处截断,必要时结扎相应侧的肋间血管,切断肋间神经[4]。彻底清除残存的椎间盘、干酪样结核病灶、肉芽组织、硬化骨、死骨及脓肿,然后行椎管减压。同样方法处理另一侧病灶。修整病椎上下骨面直至渗血。双氧水及INH生理盐水(1∶1 000)反复加压冲洗,负压抽吸脓腔。置入合适大小的充填同种异体骨的钛笼或椎间融合器,局部用SM 1.0 g,INH 0.3 g,安装纵向椎弓根螺钉连接棒,适当加压嵌紧植骨块,透视确定后凸畸形矫正、植骨块及内固定位置满意后,放置引流,关闭切口。

1.4术后处理 术后引流量<20 mL/24 h时拔除伤口引流管,继续给予一般支持治疗以及抗结核药物治疗(HRZ三联,每日口服),持续9~12月。依据患者情况,术后2周可佩带支具坐起,4周可下地活动。根据病情佩戴支具3~6月,3月内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活动。每3月复查1次,包括实验室检查(血沉、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及患者神经功能情况。

2 结 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260±46.7)min(120~340 min);术中出血(415±137.1)mL(350~670 mL)。术中未发生医源性脊髓损伤。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1±0.9)月(8~14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结核复发、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血沉检查结果均正常。所有病例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骨融合时间为6.1月。患者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为(17±2.3)°(11°~34°),较术前改善了13°(图1)。按ASIA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好转,1例A级恢复到C级;2例B级患者,恢复到C级1例,恢复到E级1例;5例C级患者,恢复到D级2例,恢复到E级3例;6例D级患者,恢复到E级5例。将术后ASIA分级较术前至少提高一级视为改善,则本组改善率为92.9%(13/14)。

A:术前,T8/9呈现严重的骨质破坏,局部椎旁脓肿形成和脊髓受压;B:术后,内固定位置良好;C:术后3月,植骨融合,未见后凸角明显丢失.图1 T8/9节段结核患者术前后影像学检查Fig 1 Imaging examination of T8/9 segment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3 讨 论

虽然化疗依然是治疗胸椎结核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治疗胸椎结核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压、矫正后凸畸形进展和重建脊柱稳定性[6-9]。常见方法有一期或分期、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3.1前路及前后路联合的特点 目前抗结核药物已能清除致病菌治愈结核,因此虽然病灶清除仍是手术治疗的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解除脊髓压迫,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稳定脊柱。所以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术虽然更便于清除结核病灶,但有一定不足[10-12]:(1)创伤大。前路开胸创伤大,且增加病灶扩散、感染的机会。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的方法依然有发生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而前后路联合相较来说创伤更大一些;(2)耗时长。特别是前后路联合患者术中需改变体位,对高龄或心肺功能不全者有一定风险;(3)高位胸椎结核病灶位置特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病灶显露困难,前路手术操作难度较大;(4)开胸术后胸腔闭式引流,要求引流通畅,防止肺不张,术后1周拔管,患者痛苦,也增加护理难度;(5)前后路联合时先行后路固定,因而在前路撑开植骨时会受影响,可能影响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效果。

3.2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特点 (1)单一入路,操作简单,耗时短,创伤相对小;(2)该术式在脊柱前椎体间植骨融合,能使脊柱获得坚强稳定性,而椎弓根螺钉固定又保护了前方植骨的稳定性,能促进植骨融合,进一步加强后凸畸形矫正后的稳定性;(3)术中可在直视下操作,降低对脊髓、神经、胸腔等的损伤[4]。术中临时固定撑开椎体既可以稳定脊柱,又增大椎间隙,扩大显露视野,避免脊髓损伤;(4)无须开胸,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对肺功能差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5)彻底矫正畸形,解除脊髓压迫,一次性完成椎体的结核病灶清除和稳定性重建手术。

3.3病灶清除的“彻底”性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强调“彻底清除”病灶,因为病灶清除不彻底,在合适条件下有可能导致复发。但从病理学角度来说,胸椎结核是一个复杂的炎性病理过程,其结核病灶边界不规则,在术中,仅凭肉眼识别很难达到“彻底清除”。因此,不主张为了“彻底清除”病灶而大范围切除骨质,只要术中骨质血运好、肉眼未见病灶即可,要尽量保留病椎的完整性。本组术中从不同角度进行病灶刮除,然后用双氧水及INH生理盐水(1∶1 000)反复加压冲洗,负压抽吸,基本能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术后随访无结核复发病例。

3.4关于脊柱稳定性的破坏与重建 手术清除病灶会影响、破坏脊柱三柱结构,使其丧失稳定性,故现有报道中多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三者同时进行[13-14]。有观点认为,经后路清除结核病灶由后向脊柱前中路操作,人为破坏脊柱的后柱结构,造成脊柱不稳,影响椎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造成后凸畸形矫正丢失。但张宏其等认为,后路手术虽然切除了小关节和肋横突关节,造成局部稳定性降低,但并不影响整体效果[11],分析原因:(1)胸椎活动度小,小关节维持稳定性的作用相对有限;(2)胸廓支持胸段脊柱的稳定性,即分散了胸椎应力,又构成一个整体,提高了胸椎的抗旋转和抗屈曲能力[11];(3)后路椎弓根螺钉贯穿脊柱三柱结构,纵横向构成“三维立体”稳定结果,在椎体重建过程中提供充分加压,使脊柱获得持久稳定性。(4)不管哪种手术方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脊柱稳定性,对脊柱结构的破坏无法完全避免。本研究14例患者随访,植骨均融合,后凸畸形得到矫正且未见复发,无内固定失败病例,因此该术式未对脊柱稳定造成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创伤小,能彻底清除病灶,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疗效可靠。但脊柱结核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手术治疗只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全身抗结核治疗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手段。

猜你喜欢
胸椎植骨椎弓
胸椎脊索瘤1例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一期复合植骨外固定架固定、VSD引流治疗Gustilo-Anderson Ⅲ型骨折的临床观察(附8例报告)
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