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表演的"圆桌论坛"

2018-12-25 06:26熊侃
大众电视(蓝天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吴秀波徐峥章子怡

文/熊侃

徐峥感慨:“参加这个节目真好,每天都在上表演课。”

演员们在较真演戏,导师们在较真评戏,观众们更在较真看戏。

演员们在较真演戏,导师们在较真评戏,观众们更在较真看戏。

如果说《演员的诞生》是一次关于好演员和好演技的全民科普,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表演、什么是强的演员;《我就是演员》则更进一步,朝着“全民鉴赏”的方向二次升级,深度探讨这个演技好在哪里,那个演员强在何处。

从第一期到第二期,关于表演细节、手法、理念的交锋都格外激烈,学术性加强了,辩论感变浓了,而且从舆情来看,演技本身的探讨也高度集中。徐峥感慨:“参加这个节目真好,每天都在上表演课。”

不过,比起课堂的单向教学,笔者更愿意将之看成是一场关于表演的“圆桌论坛”,演员、导师、评审、观众,包括演员推荐人张国立、指导老师刘天池都带着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理解,进行表演的充分碰撞。

坚持《演员的诞生》敢说真话的巨大勇气,笔者也更加欣喜地在《我就是演员》看到了关于表演理念的姹紫嫣红—当整个影视圈泛滥着套路化、流水线作业的时候,这群“较真”的人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我们知道了独立思考、自主参悟之于表演的珍贵,就像观众们从中所洞见的:“一个好的演员,一定是有思想的,而且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去理解人物形态和角色需要,然后用全身心去触碰观众的灵魂。”

找到独立思考的自我灵魂成为属于你们的“七月与安生”

《我就是演员》的舞台表演,基本都是取材于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作品,除了便于观众快速代入情绪、理清逻辑,客观上也对演员造就了巨大的比对压力:是困在经典模式的光环之下,还是可以另辟蹊径创造一种新的可能,这两种情况都十分考验演员的悟性和能量。

第二期节目开场,阚清子和徐璐共同带来《七月与安生》激烈的浴室争执片段。有周冬雨和马思纯双双问鼎金马影后的珠玉在前,两位新生代演员的表演也算可圈可点。喊Cut以后,她们紧紧抱在一起,看得出来,情感体验和角色感受达成了一种对等。

尤其是阚清子的表演,获得了包括徐峥、吴秀波和众多评审的一致好评。她一出场就带动了观看的节奏,情绪饱满而细腻,尤其把脸捂住的那次哭泣,动足了真情。尽管这场表演在导师之间存在相左的评价,却不能否认阚清子和徐璐走出了原版电影的框架,让观众看到了她们自身的光芒。

刘天池说:“真的是两个人不容易了,今天可能就是你们的七月和安生,应该不背着周冬雨或者是马思纯。一个演员能够建立自己独特的思维,这个是最宝贵的,瑕疵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再成长,但是不能够说去模仿、去照搬,这个你们两个都成功了。”

阚清子的表演,获得了包括徐峥、吴秀波和众多评审的一致好评。

喊Cut以后,她们紧紧抱在一起

看得出来,情感体验和角色感受达成了一种对等。

经过陈凯歌导演的一番指导,两位演员走出了章子怡和张震的影子。

宋洋在节目中留下了一句金句:“一定要有主见。”

找到自己的独特属性,然后嫁接并融入到角色,是《我就是演员》多次强调的要点。

上一期看完胡先煦和徐娇的《卧虎藏龙》,章子怡直言“很失望”:“我觉得你们在台上只是在模仿,对于角色可能也不太理解……真的是要做一个角色的话,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去碰它!”而后经过陈凯歌导演的一番指导,两位演员走出了章子怡和张震的影子,在第二次表演中拨云散雾,用少男少女的灵动造就了更舒适自然的欣赏体验。

“我就是演员”五个字,颇像是演员职业属性和个人能量的一种“宣示”。无畏名望与人气、无惧束缚和偏见,只求尽情怒放。在这里,大家看重的并不是作品最终的完整度,而是演员本身的素质、能力和未来的可能性。

宋洋在节目中留下了一句金句:“一定要有主见。”做过无数功课,听过许多见解,角色的命运终究要靠自己去实现。这个舞台渴望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也渴望多一份定力,演员本身的“相信”,才是让角色得以成立的第一步。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红玫瑰”还是“蚊子血”,审美差异在所难免。

直抒己见是这个舞台最值得呵护和惊叹的珍贵

延续《演员的诞生》的真实与深刻,《我就是演员》一路走高的口碑和热度,让演技的较量上升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两期节目过后,观众想必在三位导师章子怡、徐峥、吴秀波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源于他们因为性别、阅历、认知差异以及表演派别的不同,所构成的观点交锋和表达张力;“统一”在于他们同样身为中国演员的顶级代表人物,对表演都有着一股强大的执念,高水准、大格局、宽视野,并且愿意投身其中言传身教,共同为本季节目铺设了“演技殿堂”的厚重基础。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演这种艺术,纵然你假设了一万种可能,终究只能有一种形式奉献给观众去评判。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红玫瑰”还是“蚊子血”,审美差异在所难免。

上一期节目播毕,关于《七步诗》的争论成为一时的焦点。吴秀波关于“谁是豆,谁是萁”的反套路化解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吃瓜群众不解:咦,波叔讲的为啥和学校课本上说的不同?这是搞错了吧!

但是也有观众为之大惊,“刀过解竹”就说:“《七步诗》读了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想过,谁是豆,谁是萁。不得不反思,这么多年读书,是不是太过不求甚解、雁过无痕,连这么重要、这么表层的问题都没有想过,还是自己只是钝化地接收观点,而忽略了思考其中的深刻含义。从这个角度说,一个综艺节目,却嚼出些哲学意味,不禁让人觉得惊喜,觉得大家可能开始针对这一角度多重发散,或是深刻讨论。”

囫囵吞枣、盲信盲从,又何尝不是“演技诟病”的一大症结所在?好演员的特点,就是连每一次呼吸、走步,都会穷根究底,问个明白,想个通透。

本期节目中,齐溪和涂松岩的《岁月神偷》,堪称又一出教科书式的表演。所有人没有一味单纯叫好,而是深入每一寸表演的肌理,放大每一个情绪的毛孔,去探究更准确、更生动、更合理的可能性。面对人生的大悲,该不该哭泣,眼泪该在何处流起,又该流多少?全是艺术。

章子怡忍不住问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落了一滴泪,那场戏他是怎么处理的?

徐峥回答,一共哭了两次,但是第一次哭不出来,在同组演员的建议下,他用“黄毛”的名义给“陈勇”写了一封信,拍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于是眼泪从一点一点,到嚎啕大哭,最后“鬼哭狼嚎”,把自己完全融化到了那个角色里面。

大家喜欢《我就是演员》,喜欢的其实就是这种“较真”。徐璐会为了贴合角色状态去喝酒,宋洋会为了达到曹植的颓废感三天不吃饭,杜淳为了身上本不具备的“京味儿”一次又一次找寻、拿捏、练习……至于方法对不对,效果好不好,没关系。作品出来了,所有人坐在一起再一次把它品透、嚼碎,搅拌成一杯养分十足的“十全大补汤”,演员和观众需要做的其实是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就像杜淳发微博说的一样:“请大家一起帮助我,重新审视全新的我。”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写道:“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段话写于金庸先生的大儿子在美国自缢身亡之后,痛彻心扉、切身感受过,才有了对所塑人物后知后觉的深刻理解吧。

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在生活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我们又有谁能说自己对世事和人情了然于胸呢?

尊重多元和差异,允许其他人合理的叛逆和颠覆,这才是真的real。

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大家喜欢《我就是演员》,喜欢的其实就是这种“较真”。

猜你喜欢
吴秀波徐峥章子怡
吴秀波的“浪荡往事”
章子怡 要为自己活一次
章子怡:出演《哥斯拉2》,是为了“开眼”!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徐峥:理财不““囧”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成为吴秀波
那些年,追逐爱情的女汉子
吴秀波的“旅游式教子”
章子怡律师声明:台湾新闻自由成造谣挡箭牌
吴秀波:骂人是最大的单纯认错是最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