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Parcours艺术节直面“城市印记”
近日,作为巴黎左岸圣日耳曼极具艺术氛围和现代时尚魅力街区的年度艺术盛事——Parcours艺术节,首次跨越万里来到中国成都,以“城市印记艺动双城”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中外的6位艺术家,分别从自身的文化经验中汲取关于城市的感情与记忆,借助多种艺术媒介展现对成都这座城市以及空间的理解与表达。艺术节期间,当代艺术装置在咖啡馆、精品商店等街区标志性场所呈现,公众在闲庭信步之际能观赏到陈列在各处的展品,从而探索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据悉,该艺术节将持续至10月7日。
定州博物馆亮出三大“国宝”
作为古城恢复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日前,河北定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值得关注的是,馆藏的青玉龙螭衔环璧、东王公西王母故事玉座屏、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等三件国宝级文物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据悉,定州博物馆总投资达3.8亿元,2014年开始建设,总建筑面积为2.56万平方米。该馆现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07件:馆藏古籍旧志2万余册,其中,3万张木刻版《畿辅丛书》是清代定州名士王灏、王延纶父子的力作,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河西走廊古玉矿考古有新发现
近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了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古玉矿遗址考古信息。据介绍,河西走廊西部玉矿遗址是国内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采矿聚落遗址,从实物层面展示了公元前一千纪的采玉活动。自2007年以来,该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调查,先后发现了肃北马鬃山径保尔玉矿遗址、寒窑子玉矿遗址以及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等。考古人员认为,这些聚落遗址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古代玉料供应的格局,打破过去认为早期玉料可能来自新疆的传统认识。
“非遗”时尚超出想像
《延禧攻略》在这个夏天赚够了话题度,也让非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久前举办的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元素之一。400余件非遗跨界作品为观众展示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妙手匠心。艺术周以“设计”之名,将传统文化、非遗手工艺融合当代审美,走进市民日常生活。特别值得关注是一件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其上汇集了各种鸟类形象,集合了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4种非遗织染绣技艺的数十条花布、绣带垂挂而下,“喜鹊登梅”“花开凤舞”“凤凰牡丹”等吉祥纹样,营造出百鸟飞舞的场景。
获赠吴冠中珍贵画作 香港艺术馆欲设“吴冠中艺术厅”
不久前,香港艺术馆宣布再次获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珍贵画作。藏品由吴冠中家人捐赠,包括20世纪70年代下乡时期吴冠中创作的《山下人家》,以及多幅经典的素描写生原稿,不但能与早年间已入藏艺术馆的油画、水墨作品相互呼应,也展现了大师艺术创作的全貌。这次捐赠还包括吴冠中生前常用的印章、留学法国证件以及法国政府颁授的勋章等珍藏。
据悉,香港艺术馆承蒙吴冠中及家人的多次捐赠,现成为全球拥有吴冠中作品最多、最丰富的艺术机构,至今珍藏其捐赠作品及个人文献达450多项,涵盖吴冠中逾半世纪创作的油画、水墨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塑胶彩画及瓷版画等,成为国际上现代中国绘画收藏及研究的重要中心。值得关注的是,明年是吴冠中诞辰100周年,香港藝术馆将在2019年下半年重开后,特设“吴冠中艺术厅”,以长期展出吴冠中作品及相关馆藏,纪念这位当代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师。
南博南迁文物馆已定名
近日,“2018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南部新城专场推介会”举行,备受关注的两大公共文化项目一一南迁文物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最新进展同时披露。据悉,前者目前定名为“南京博物院故宫馆”,地上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以展陈故宫南迁文物为主线。据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该馆旨在通过南迁文物,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陈列出来。
历时4年 千余件洞藏佛经重见天日
日前,云南迪庆州图书馆对外宣布,“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全部完成。据悉,该项目于2014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组织实施下正式启动,历经四次抢救性修复,共修复藏经2285叶。专家初步考证,“纳格拉洞藏经”在雕版印刷技术、造纸技艺、藏文书法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此批重现世间的佛教秘典,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与汉藏文化在茶马古道上交流、交融、演变的有力见证。
龙泉青瓷亮相联合国总部
日前,“人类非遗·中华经典”——2018龙泉青瓷巡展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联合国总部大厦开幕。展览展示了81位龙泉青瓷艺人制作的85件青瓷珍品,唯美绽放“人类非遗”之美,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官、联合国职员、社会各界友人近距离感受当代青瓷的魅力。值得关注的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列入“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据悉,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展览结束后,2018龙泉青瓷巡展还将在纽约市索霍区举办为期一周的展示活动。
“新工艺”带来新思考
日前,位于深圳市的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主展馆推出了其最新展览——“造物新世代:新工艺百物展”。此次展览通过逾50位设计师和艺术家的100多件作品,从手工复兴、方法与技艺、迭代与创新以及理想社会四个角度,深入探索工艺所蕴藏的无限潜力及其对中国创新未来的重要推动力。据介绍,“新工艺”是当代设计师对于传统工艺和时代发展之间的探索,通过创新使其重返当代生活。展览中,工艺成为设计师们的思考与实践方式,并转化为对细节、年代、文化、技艺、价值与构建关联的全新态度与精神。
申城体验京都工艺美术的“器”与“道”
近日,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风物来到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器道:京都工艺美术展”展出来自京都工艺美术作家协会30余位手工艺人的作品,包括日本重要的无形文化遗产持有者(人间国宝)、日展特奖获得者、日本文化功劳者等,同时也有年轻的手艺人。
虽然日本关西地区因恶劣天气耽误了行程,布展直至开幕前一晚才完成,但此次展览依旧有10多位京都手工艺人出席,通过展览作品以及和他们的交流,可以管中窥豹式地看到日本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和变化,并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之道。
口述史填补德国战后艺术史空白
据报道,法兰克福施泰德博物馆将出版一套艺术口述史项目,口述者均是参与西德战后艺术并成绩斐然的杰出人士,包括艺术家安塞姆·基弗、乔治·巴塞利兹、昆特·约克、卡塔琳娜·西维尔丁,艺术策展人卡斯帕·柯尼格、艺术经纪人艺术商鲁道夫·卓纳以及记者、艺术史研究者和收藏家,共计超过70人。该项目意图填补近年来德国艺术史的空白。据介绍,该项目调研时间跨度为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一个个单独讲述的故事将呈现主人公们如何走进艺术世界、艺术在联邦共和国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20世纪60年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以及德国艺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湖北省博成全球音乐考古中心
日前,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理论·技术·方法:博物馆对传统音乐的诠释”学术研讨会上,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主席加伯列指出:作为当今全球拥有出土音乐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已成为全球音乐考古的中心。据了解,这是国际博协乐器专委会在亚洲地区举办的首次会议。会上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47位外国博物馆馆长与知名学者,就博物馆音乐展览及音乐考古学与中国学者展开研讨。
加拿大展览引入AR技术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前不久宣布了一系列即将开幕的重要展览项目。包括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看体验。该展览名为Anthropocene,旨在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R组件的加入为观众提供了更具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据介绍,该展已于日前开幕,其中来自世界著名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和多位获奖电影人的作品绝对不容错过,艺术家们将其在跨大陆旅行中遇到的多个引入入胜的景观拿来与观众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