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问题的自述报告

2018-12-24 10:04曾赢
赢未来 2018年16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联系学习心理学理论和人格测试结果,对自身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学习心理学;人格测试;学习心理问题

一、一般资料

(1)基本资料

西北民族大学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女,汉族

(2)自传 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在高二之前各科没有不及格的經历,高二分科的时候选择了理科,从那以后物理满分110分最多能拿到50分,大部分时候还是靠运气;数学从高二之后最多的分数就是77、78、79。成绩虽然排在中上水平,但是数学和物理每次都拉低班级平均分和我的总分,所以对它们产生了抵触。之后的学习也没有刻意把时间花在这两科上,所以在高考时都是靠猜。在大学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很多课程期中作业是写论文,期末的时候有给定考试范围,所以在大一结束以后就丧失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一是因为从高中的理科生跨到“文科生”的不适应,二是由于个体本身对实操的任务比较感兴趣,大一基本上学习的都是理论,既冗长又繁杂。所以每天与手机为伴,对学习没有热情。

(3)人格特质

16pf人格特质测评:在乐群性、敏感性上低分特征明显,独立性、自律性高分特征明显,性格倾向内向、理性、果断;霍兰德职业人格测试:得分由高到低排列研究型、传统型、现实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

二、学习概况

(1)自述:在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从来不会课前预习,也就做不到带着问题在课堂去学习,每次老师讲完之后就是一种“难吗---不难,懂吗---不懂,会吗---不会”的状态,课后不会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甚至会对某些课程产生抵触的情绪,表现为对任课老师的吐槽和对作业的极度不认真。对于实验程序的操作(spss)虽然清楚每一步的操作,但是对于数据的排列不会去深思即实验是被试间设计还是被试内设计。每次期末按照老师给的范围去应试仅仅是为了不挂科和拿奖学金的可能,所以在学习中感到无趣和无助。

(2)他述:她平时不爱看书,上课的时候要是她感兴趣就会很认真,但是一碰到不喜欢的老师或者纯理论(把人神化了的积极心理学,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就会时不时的看手机,看还有多久下课,或者就坐着紧紧盯着老师看,也不知道她在听课还是胡思乱想。期末的时候会把老师给的范围自己梳理一遍,名词解释、简答题……复习的时候很有条理,效率也很高。

三、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1)内部动机不足。主要是学习兴趣[1],兴趣会促使个体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结合人格特质测试结果,分析得出个体特点:喜欢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强的任务,动手能力强,喜欢抽象的、分析性的定向任务。对于纯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知识个体缺乏对它的兴趣,所以在上课时的表现和期末的成绩中会较其他人差。

(2)外部动机不足。结合平时表现及成绩,挂科和想拿奖学金的可能都有点小,而且家长也不会因为考得高分而有所奖励。

(3)学习策略有误。忽视了预习和复习对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没有把握课前和课后的那几分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表,每一天都是得过且过。

四、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 自我激励。例如在学习spss的时候不仅要学会操作的步骤,还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弄懂使用每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享受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满足感;想到自己能单独对毕业论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会变得动力十足。

(2)调整学习策略。对课程内容预习,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带着疑问在课堂上学习;主动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充分把握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适当的学习目标,成立二人成长小组互相监督。

(3)加强内部动机。既然喜欢实操性强的就努力熟悉E-prime、Nvivo等程序的操作,学会对实验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重视课堂内容的常规性学习。

五、结语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个体的自我反思结果及他人对个体在学习及生活上的表现分析总结出来个体在学习上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结合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学习心理问题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以期帮助个体缓解在学习中的无助感,也为此专业有类似问题的读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曾赢,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