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睿 谢中 刘心怡
摘要: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以及投入产出法等方法研究第16届广州亚运会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广州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赛后场馆建设和运营的持续投入以及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相关产业作用。通过构建GDP模型测算广州亚运场馆投入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从GDP水平、城市现代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角度分析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经济的影响;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亚运场馆投入对相关产业拉动,明确亚运场馆赛后重点拉动的产业并相应地给出了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经济发展
The Role of Post-competition Utilization of the Asian Games Venu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ake the Guangzhou Asian Games as an Example
Abstract: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input-output metho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16th Guangzhou Asian Games Venue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on the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inuous investment in venues after the Games and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industries. By building GDP model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 in venues on Guangzhou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level of GDP,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Angl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n building the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driven by the input of the Asian games venues. At last, the key industries driven by the Asian games venues after the games are clarified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accordingly.
Key word: Asian Games Venues; Post Game Util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2022年杭州将举办第19届亚运会,杭州成为继北京、广州后中国第三个获得亚运会举办权的城市。亚运会的举办彰显了主办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大型赛事的举办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合理规划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就成了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本文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广州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特别是对于亚运会成功举办后对广州经济的持续作用和具体各产业的发展影响。从场馆建设投入到赛后利用,为2022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提供经验借鉴,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坚持“以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办赛原则,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亚运场馆赛后利用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场馆系统构建、公共服务提升、文化形象建设和经济效益提高等方面。从场馆系统构建方面来看,张振刚,田帅(2011)指出赛后场馆利用的重点是场馆系统的构建,在构建场馆系统时,应对场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以充分利用场馆自身资源;郝建平,吴松和周美芳(2013)对场馆系统构建进行了补充,认为不仅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还应结合城市发展的动态环境变化。从城市公共服务提升方面来看,南保行,周燕(2010)以北京奥运会场馆为例,指出应保持场馆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相协调,进行多元利用开发;成功,于永慧(2013)指出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促进了广州市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城市多方位发展,古小东(2014)则从广州亚运会相关房地产业(亚运城)的发展角度,提出充分利用亚运会带来的城市发展,建设绿色生态社区。从文化形象建设方面来看,王晓微,于静和邱招义(2014)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奥运会举办后北京建设中心城市的影响,目前奥运场馆赛后运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刘海唤,刘海清(2010)从举办亚运会过程出发,提出广州推进城市形象的路径,多角度多方面结合提升城市形象。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来看,罗秋菊,卢相宇(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广州亚运会举办对游客消费经济的影响,认为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彭新育,吴旭贤(2010)将“总部经济”与“广州亚运”相结合,研究了廣州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影响;屈韬,徐印州(2010)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亚运对广州经济的带动作用,认为经济带动作用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低碳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综合已有研究,目前有关亚运场馆对广州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方面,多为宏观层面对城市总体发展和形象提升的研究,而缺乏对经济直接影响的定量研究,以及中观层面对产业发展的研究。为此,本文结合亚运赛后广州市经济运行相关数据,定量估计了亚运场馆投入和赛后对广州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中观层面对具体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亚运场馆的投入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测算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亚运场馆投入包括建设投入和赛后运营投入。重点测算亚运场馆投入对广州市主要经济指标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将采用GDP模型进行测算。GDP模型是基于1995-2008年广州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关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确定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由于亚运场馆的建设投入和赛后运营投入而带来的GDP增加值、人均GDP增加值,并进一步测算财政收入和就业人数的增加值。
(二)研究假定
作为本研究基础的一个假定是:在不举办亚运会的情况下,广州的投资状况按历史规律变动。只有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才可能分析增加的亚运会场馆投入对广州经济产生的影响。下面先考察在不举办亚运会的情况下,广州投资状况的历史变动情况。
通过计算可得,广州市从1996-200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0.4%,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假设今后几年广州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以10%和15%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15年,广州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在4102亿元至5600亿元。
(三)GDP模型
GDP模型法是通过研究以往国民收入和投资的关系国民收入进行预测。假定国民收入和投资是线性关系,则其可以表示成:
[Y=a+bI]
这其中Y代表国民收入,I代表投资,a和b则代表回归方程式的系数。用GDP代表Y,用I来代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该式可以表示成:
[GDP=a+bI]bIbI
两边求导,可以得出:
[lnGDP=blnI]blnI
[lnGDP]为GDP的年度变化量,[lnI]为I的年度变化量。b就相当于投资乘数,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时,GDP将要增加b个单位。经过对1995年到2008年的广州市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可得:[ lnGDP=2.95lnI]=2.95lnI高的可信度。
根据1995年到2008年广州市的GDP与财政收入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可得到两者的关系:财政收入=K1GDP+e。两边求导,得:财政收入=K1lnGDP(K1为常数)。这样可以估算出广州市由于亚运会场馆投资对使财政收入发生变化的情况。此外,根据1995年到2008年广州市的GDP与就业人数的数据可以得到:ln就业人数=K2lnGDP(K2为常数)。这样就可以得到由于亚运场馆投资带来的就业人数的增加情况。经过相关计算得:财政收入=0.082lnGDP;就业人数=0.08lnGDP。拟合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四)测算结果
亚运场馆基础设施直接投资为60.6亿元,由此可以算出对广州GDP的拉动为178.77亿元,提高个人GDP增长1780元,提高广州市财政收入为14.67亿元,拉动就业人数增长约14万人(表1)。
四、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研究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从GDP水平、城市现代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亚运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将全面带动广州经济的发展,通过拉动投资、带动消费提升广州CAP的增长,促进广州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了广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州城市品牌,提高国际知名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综合产生辐射效应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
(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助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
亚运会场馆建设的投入将会扩大和刺激今后一段时间的投资和消费,拉动广州GDP的上升,使经济水平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广州GDP突破为9113亿人民币,其中亚运场馆建设投入贡献了178亿元。亚运场馆赛后的有效利用及其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将有效地拉动广州市GDP快速提升,助推实现既定经济目标。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亚运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推动了建筑业、新材料产业、旅游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会展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朝着更加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调整。
1.第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与亚运场馆相关的旅游业、会展业、体育、房地产业及商业服务等一批体现亚运场馆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将会受到明显拉动,并逐步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渐渐带动一批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
2.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在亚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亚运场馆在应用与成绩系统、场馆信息技术、网络与通信、信息安全及技术支持等高新技术领域信息技术方面实现了自主创新。同时,在赛后利用方面,亚运会结束后,亚运信息化投资形成的可再利用资产将移交广州市相关部门,充实到“数字广州”的有关环节中,如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体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中。建筑业也是受益较大的产业,广州新建了12个体育场馆和广州亚运村、新闻中心等,带动了建材、房地产、建筑设计、装饰装修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汽车、机电等现代制造业将逐步壮大,都市型工业有较大发展,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继续加强。
3.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广州开发建设重点逐步从市区向郊区转移,新城、卫星城和郊区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广州市非农化水平(第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以亚运场馆建设为契机,将广州新城纳入广州中心体系建设范畴,通过吸纳广州旧城区的部分人口和服務职能的迁入,逐步形成高尚居住、新兴产业、商业物流、休闲娱乐等职能,打造成一个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新兴地区。借助亚运场馆建设的契机,使广州的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城镇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三)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两心四城”空间结构
围绕着亚运会的城市建设,特别是亚运场馆建设,将全面为广州城市建设提速,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亚运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将促使广州城市基础承载能力显著加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规模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行,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和运行效率,缓解广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短缺问题。
1.促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为覆盖所有的亚运场馆,广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高快速路与快速轨道构成的“双快”交通体系。按照计划,到2010年前,广州将再新建和续建7条城市轨道线路,届时广州将拥有全长255公里、9条城市轨道线路构成的轨道交通线网。
2.加决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步伐。亚运场馆与赛区采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做好绿化环保工作,主要包括新建场馆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技术手段,辅助设施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比赛场馆周边建设大型节水型绿地。
3.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亚运场馆融入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特别是远程音像传输技术以及图像显示技术的应用,将使更多的人与体育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四)加速对外开放前进步伐,树立国际化大都市形象
以亚运场馆为核心建立起了的集生活、商务、文化、体育、会展、酒店餐饮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结合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城市经济、生活快速提升,同时树立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例如:以体育中心和珠江新城为核心的新城市中轴线周边地区,有效发挥广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商务中心的品牌作用,推动了广州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提升了广州作为珠三角和华南商业、政治中心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可以体现在亚运场馆建设对会展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影响和作用。
亞运新建场馆将成为广州的一张新名片。亚运场馆在设计强调场馆与场地周边环境的和谐,不仅重视新技术的应用,而且体现岭南文化特征。比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主体造型采用双色螺旋流动造型,主体建筑白色和蓝色相间,既巧妙地隐喻了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地理特征,又是对主体育场“飘带”曲线的延续。亚运场馆在赛后将成为广州新的一道道风景线,并通过赛事、会展的举办成为宣传广州形象的名片。
亚运场馆将成为广州旅游业的一扇窗口。亚运场馆赛后一方面要整体规划,促使赛后场馆与旅游的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将将亚运场馆与广州其他观光景点融合进来,加强特色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包装。此外,亚运场馆赛后将体育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结合吉祥物、会徽等亚运标志物的设计、推广,同时融入广州美食、岭南特色民俗文化要素,开发一批具有浓郁广州文化内涵特色的旅游商品,最大限度地刺激和满足旅游购物的需求,借此推动广州旅游购物的发展。
亚运场馆将成为广州会展业的一个平台。会展业更是提供了一个推广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它的乘数效应很大,国际上有1比9的说法,即办展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那么相关的社会收入就是它的9倍。亚运会场馆赛后运营承接会展业务、生态旅游和高级商务会议,不仅可以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同时为参会参展的国内外来宾提供优良的健身娱乐场所和旅游休闲场所,推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场馆设计体现了中国文化,展现了广州的形象,提升了广州的国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实现两个适宜协调发展
1.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亚运场馆的建设及赛后利用将带动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缓解广州的就业压力。根据测算,亚运场馆赛前建设投入创造了14万人次就业岗位,赛后由于亚运场馆原因提高就业人口数约为3000人次。
2.提供更便利的体育服务。亚运结束之后,广州亚运场馆将不仅成为所在地区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同时也是居民健身活动、社区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亚运场馆赛后可以达到以下三个“满足”:第一,满足亚运会训练、竞赛的要求。亚运会场馆是为举办亚运会而兴建的,因此场馆的设施如照明、计时、计分、电视转播、新闻报道、医务、兴奋剂检测等设备,比赛体育器材,运动员、裁判员的服务等各方面都符合亚运会的技术要求,不仅能满足亚运会的需求,也可以满足赛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第二,满足专业队训练的要求。亚运会场馆赛后可以作为专业队的训练竞赛基地,以解决国家、省市专业队训练基地的不足,改善专业队的训练和生活条件。第三,满足广大群众健身和娱乐休闲的要求。由于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广州的亚运场馆分散在全市各个区位,这样可以满足更多市民对健身的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六)优化珠三角合作与分工,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亚运场馆的建设将会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广州亚运会共有42个竞赛项目,安排了51个比赛场馆和20个训练场馆,建筑场馆和配套设施地跨广州、佛山、东莞以及汕尾4个城市,部分比赛项目将在广州周边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如佛山、汕尾、从化、增城、花都)举行,因此,亚运场馆的建设以及赛后利用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它不但会促进广州市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给周边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从而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更大的辐射效应。
从产业结构上来讲,广州与珠三角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互补性。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其区位优势主要在于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技术和信息。因此,大力发展以电子、通信、软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及通讯、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业服务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广州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珠三角其他地区以传统制造业、海洋运输业、化工业见长。亚运场馆赛后的有效利用,将加快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分工,不仅能使各方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展自己的特殊产业,还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实现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五、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产业拉动作用和影响
(一)亚运场馆投入对广州产业发展测算
1.测算内容及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将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编织成一张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利用经济学原理,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建立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这一模型以及矩阵运算和计算机算法来综合地分析和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法着重分析亚运会场馆投资对广州经济结构以及一些重要行业和产业的影响。
投入产出的基本模型
[Xt=1-At-1*Yt]
其中,[Xt]为与一定最终产品相适应的2010年到2020年各部门生产及服务总量(总产出)列向量。[Yt]为预测的2010年到2020年最终产品列向量,它是由居民消费列向量、政府消费列向量、固定资产形成列向量、存货增加列向量和净流出列向量組成。[At]为广州市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2.实证结果
根据2007年广州市的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广州市建筑业、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2,表3为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
数据来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通过2007年广州市投入产出表可以算出广州市4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如表4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相关数据测算
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不是很高,在4部门中排位最低,但是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却是最大的,影响力系数达到了1.8823,表示建筑业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根据2007年广州市投入产出4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可知,建筑业中间产品投入占总投入0.76,增加值占0.23。由此,根据估算,广州市亚运会场馆建设初始投入为60.6亿元,因此建筑业的增加值将达13.9亿元。根据其影响力系数,可以算出建筑业的增加值使其他部门增加了54.2亿元。
(二)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产业发展的影响
1. 旅游业
(1)发展现状。广州是一个极具旅游魅力的城市,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别具风情的南国自然风光,又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有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新景观。近年来,广州在城市发展建设和旅游基础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成效显著,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快捷畅通的交通条件。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加快”:
1)加快完善广州旅游业基础及其配套设施。广州亚运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亚运场馆为中心,主要的建设内容:集体育、旅游、服务、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亚洲一流的综合性体育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国际会议、贸易、科技、信息、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新会展中央商务旅游区的建设;泛珠三角地区的构筑,新机场的启用,以广州为中心放射状的交通网逐步形成,建设高标准、高档次、数字化旅游网络系统和中央指示导游系统,更好地实施绿色亚运战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夯实广州旅游业基础和配套设施,提高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环境水平和影响力。
2)加决构筑以亚运场馆为核心旅游品牌。广州亚运场馆的设计本身就具有岭南文化的特征,通过与其他景点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可以进一步打造广州生态游等类型的精品旅游路线。从满足“绿色亚运”的需求出发,“十一五”期间,广州市以亚运场馆周边地区的森林公园、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具有岭南森林文化特色的森林公园为建设重点,为前来广州的国内外亚运代表团、观众、旅游人士等提供具有岭南历史名城和优美生态环境资源的生态旅游胜地,在形成核心旅游品牌的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提供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休闲健身之处。
3)加快提升国际化大都市旅游形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是世界各大城市努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日本的东京、广岛,韩国的首尔、釜山,这些亚运城市曾经都凭借着亚运会的举办顺势提升城市品牌,迈向更高的国际舞台。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也将为广州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的舞台,随着运动员的国际流动、媒体的高度关注、赛事的全球推广,广州将进一步提高在亚洲以及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海外旅游者对来广州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使广州旅游品牌形象得到不断推广和提升。
2. 会展业
1)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硬件设施支持。从各国的情况来看,一个优良的会展中心应该具备展馆空间良好、所处地点交通便利、有适宜的周边环境等基本条件,同时要求具备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地、住房、通讯、交通、运输、餐饮和购物等。亚运场馆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设施,还是经贸交流、文化活动的场所,这将大大改善广州会展配套服务条件,为参会参展的国内外来宾提供优良的健身娱乐场所和旅游休闲场所,以此打出广州会展旅游的特色品牌。
2)创造了新的主题。面对亚运会的良好契机,广州会展业将抓住与亚运有关的题材,运用亚运概念,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会展品牌。进一步推动广州会展业与本地文化、体育领域等的有机结合,从而广泛开展富有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向世界传播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以及广州的精神面貌。
3)创造了新的增长高潮。亚运会将为广州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亚运场馆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入将全面拉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的增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迅速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管理水平,带动广州的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显著增强,这为广州会展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房地产业
1)提升了场馆周边地区的房产价值。亚运场馆的投资建设增加了社会对相关区域的楼市的关注度,令房地产发展商们鼓舞,也令当地楼盘业主欢喜,自然会引发周边楼盘的投资热,带旺楼盘的销售,以九运会为例,2001年九运会使用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新体育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普遍上升了30%至50%,不但造就了东圃天河新城,还引发了广州城市的“东移”。
2)提升了场馆周边知名度。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就像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一样,吸引并带动周边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快速集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正是因为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建设,从而带动场馆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土地升值、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天河区的形象甚至整个广州的城市品牌,形成广州城市新的功能中心,才有天河区这样一座新城在老广州城的东面拔地而起。随着亚运场馆的建立,可以预计今后在这些大型亚运场馆周边,也将出现一个个新的商业圈,推动场馆周边的区域品牌的形成。
3)提升场馆周边的生活质量。在亚运会举办前,广州将投入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搞好城市建设,其中以交通设施为主。而作为亚运设施重点地区的天河区,市政利好的消息更是一浪接一浪。有关部门公布的天河区交通改善实施计划指出:将力争用一年时间解决新城市中心的交通问题。不仅天河北、天河城周边地区的交通会得到优化,还将建设一批新的城市主干道,打通断头路,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络通道和交通分流道路,使天河东部一带与天河中心商业区的联系更紧密。届时,从广园东、科学城、员村等地,到珠江新城、天河北、环市路等商务区的车程都可控制在30多分钟左右。而多条地铁线路相继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堵塞问题。不久的将来,在繁华的中心商务区上班,到宁静、绿色的天河东部居住、休闲,将成为广州市民的理想生活模式之一。
結论
通过构建GDP模型、消费模型从GDP水平、城市现代化建设、居民生活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角度具体测算出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亚运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对广州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对广州市GDP的拉动为178.77亿元,提高个人GDP增长1780元,提高广州市财政收入为14.67亿元,拉动就业人数增长约14万人。
亚运场馆赛后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体现在:根据奥运会的经验,赛后场馆每年运营投入将占到总投资的比重约为2.5%。以此估算亚运场馆赛后每年的运营投入为1.5亿元。以此推算,亚运场馆赛后每年对广州GDP的拉动为4.75亿元,提高个人GDP增长46.98元,提高广州财政收入0.38亿元,拉动就业人数为0.3万人。
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对广州市产业产值、产业结构等相关产业指标进行了具体测算,相关测算值如下:广州市亚运会场馆建筑业初始投入为60.6亿元,增加值将达46.06亿元人民币。根据其影响力系数,可以算出建筑业的增加值使其他部门产生了54.2亿元的增加值,明确了亚运场馆赛后重点拉动的产业并相应地给出了产业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振刚,田帅.城市运行视角下的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系统的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11(05):71-77.
[2]郝建平,吴松,周美芳.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分析系统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09):198-201.
[3]南保行,周燕.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05):55-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