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长林
摘要: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力,只有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才能全面提升生产能效。而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重点发展的区域,更应当不断强化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通过明确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体系建设质量,为推动渝东南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围绕渝东南地区的科学创新体系展开了讨论,首先对其建设现状进行了细化阐述及分析,而后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任何领域中,一旦缺少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就会随之放缓,因此,将渝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从体系建设的现状特点来看仍旧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积极采取优化措施,对体系的薄弱部分进行重点强化,就能推动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升其功能优势,进而为渝东南地区的高效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助推力。
一、加强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要性
1.高度符合城市建设需要
渝东南作为现阶段重庆的重点开发区域,不仅需要将经济、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更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带动地区科技及经济发展,因此,重点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当前形势来看,企业的长远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这在一方面能够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实现对科技品牌的打造;另一方面则能将企业的科技成果内化为发展动力,因此不难发现,科技创新能够为现代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带来基础保障,如果地区中企业资质及发展实力都能达到较高水准,则必然能够推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优势将随之不断增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向着更好的方向转变,因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的风向标。
2.重点开发区的必然发展路径
渝东南在发展阶段被定位为重庆重点生态保护发展区,这将需要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以点带面的拓宽经济发展布局,因此,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发展阶段,如何依托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全面发展就逐渐成了重点研究方向,也只有将区域特色与科技创新发展相结合,才能为区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重点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使产品档次逐步上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为企业发展目标及方向的科学提供重要保障,而渝东南的企业在发展阶段,应当对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企业发展实力及经济水平,也更为精细化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产业,促使产业链更为完善,实现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效衔接,依托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二、渝東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科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
从当前形势来看,渝东南地区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实现了对创新政策体系的优化及完善,当地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类办法及决定,这就给予了高新技术企业以鼓励及支持,在设定物质奖励的基础上,高新技术人才及企业都能分别获得万元以上的奖励,大大激发企业及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渝东南地区针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比重也有所增加,并在发展阶段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所开展的科技项目数量也逐渐上升。除此之外,渝东南地区的科技创新气氛也更加活跃,在区域发展中也设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在每年都会开展相应活动,对科技创新成果等进行展示,通过烘托气氛,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助推力。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首先,企业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进度逐步加快,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渝东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2012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不仅高新技术产品品质更高、数量更多,新产品带来的产值也较为可观;其次,企业的创新思维不断强化,企业自发申报技术创新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科技项目的申报数量也愈发丰富;最后企业在创新意识增强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在渝东南地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上有显著体现,这就说明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化
首先,在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项目投资比重较大,并在探索及实践阶段,逐步加大了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力度,依托科技项目工程,综合服务指标明显强化,能够为各大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流及成果展示提供重要平台;其次,渝东南创建了生产力促进中心,该中心以市级为基本点进行规划建设,这就能够为区域中的科技企业申报创新基金,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财政支持,在资金投入比重精准到位的基础上,企业就能更加高效地、持续地进行科技创新;最后,科技人才体系更加健全,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也有所上升,拥有高等学历技术人员的企业数量也逐步增加。
三、渝东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首先,部分领导干部并没有从思想上认定科技创新重要性,这就使得后续开展工作时侧重点的把控缺少有效性,不仅发展眼光过于局限,更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将科技创新的地位提升到应有层次上,基于此,创业主体在科技创新中逐渐呈现出了力度薄弱的特点;其次,一些企业在运行管理阶段往往过于注重对经济效益的把控,这就使得风险经营管理理念较为薄弱,并在长期工作中遭到了直接忽视,因此,这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提升难度较大;最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较为稀薄,能够为科技创新进行引领的措施数量十分有限,可行性不高,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阶段缺少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社会环境创新的拓展范围较小。
2.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科技投入比重明显不够,从当前形势来看,渝东南地区的财政及研发投入有所增加,但是幅度并不能达到起到效果的程度,因此,在总量上存在不足,这就会导致区域科技创新的硬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与其他发展区域相比,差距也相当大,这就导致部分企业的技术改革投入比重较大,而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存在部分企业缺少研发投入的现象;其次,科技创新缺少充足的人才支持,任何发展环境下,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近年来渝东南地区逐渐将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了重点范畴,但是人才总量仍旧不足,与此同时还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就导致原本紧张的人力应用环境更加艰巨,企业中也伴随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最后,投融资体系建设阶段给予中小年企业的支持较少,在细化研究中可以发现,企业技术创新阶段不仅缺少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比重更是呈现匮乏特点,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有待加快
在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进度的滞后性上,首先,产业规模普遍较大,结构体系建设中存在相应缺陷及不足,产业链有待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从当前形势来看,渝东南地区最为完善的产业链仅集中在食品领域;其次,产业层次较低,在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阶段一般以较高的资金投入为主体,但是生产阶段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程度都普遍较高,但是经济收益却十分有限,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说明渝东南地区的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数量则仅占少数,这就使得全区能够引领产业高效发展的产业集群较少;最后,科技支撑产业在发展阶段缺少较为高效的贡献,在全区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普遍较低,相对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区的经济转型难以起到相应积极影响,支撑作用明显缺失。
4.企业技术创新的地位仍旧不高
首先,企业中技术创新本应当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现阶段技术创新并没有被纳入重点范畴,是因为受到企业创新意识的直接影响,部分企业在经营阶段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这就使得高新技术的研究、技术人才的培养等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在忽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技术能效的发挥就会受到直接限制,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就会不弱。从当前形势来看,渝东南地区的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发展仍旧以引进为核心,但是技术与企业的契合度却难以确定,这就导致技术吸收效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在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前提下,企业依托高新技术对产业模式进行改造难度重重;其次,企业自身研发的技术产品十分有限,自主创新水平较低,这就使得大多数的企业将自身产品品质定位在低端层次,不仅品种类型较少,价值总量更是相当匮乏,一旦产品的技术优势不断弱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随之下降。
四、加强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从当前形势来看,渝东南地区中企业的发展规模以中小居多,不仅较为分散,科技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就使得其竞争实力薄弱,基于此,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带动企业转型刻不容缓,在未来区域内的产业将由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这不仅会为企业发展带来积极有效的助推力,更会增强企业的创新优势,通过创建更具优势的发展氛围,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实力。
1.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首先,政府应当结合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建设要求,给予更多支持,这就需要在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产业化服务意识,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推动全区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为企业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重点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技术交易等平台的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推动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全面升级,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形式;最后,对侵权工作进行严厉打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创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应当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将企业逐步培养成为发展实力更为强大的创新主體。虽然中小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但是该类企业却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创新性指标也普遍较强,这就需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及保障,从根本上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积极构建现代先进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其次,将高新技术的引进纳入到重点范畴中,构建健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产业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对其更好地融合应用,推动产业模式的优化转变,因此,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3.逐步完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渝东南地区应当结合发展趋势,积极打造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加强培训及展示等,丰富孵化基地的功能,促使其能效作用不断完善;其次,加强渝东南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技术创新服务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管理和完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以及培训等方面服务,引导区域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创办和引进一批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创办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信誉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建设,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4. 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加大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二是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战略力量。结合黔江区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考虑引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并把其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平台和技术创新源。三是创新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除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方式之外,应加大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新技术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的范围和力度,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融为一体,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持续效益更加明显。
5.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一是根据《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每年的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应达到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因此,建议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按要求逐年增加应用技术研发资金,逐步达到《条例》要求。二是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三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6.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一是完善用人机制。出台支持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培养引进人才紧密结合,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营造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二是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培育和引进一大批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管理经营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峰.科技创新驱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6(11):107-111.
[2]李堃,王素梅.渝东南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5):4-5.
[3]王宏起,徐玉莲.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129-138.
[4]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02):1-30.
[5]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