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以来,为了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实践来看,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本文以河南为例,在充分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的必要性,这对农业大省河南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8-ZDJH-275):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研究;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7JJ038):信阳市农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当前,河南当前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在需求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而有效和高端供给不足。对此,河南省亟待对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促进河南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基本内涵界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自提出后,国内学术界对此有多方面的解读。笔者认为若要正确的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明白农业生产的供求关系,即需求影响供给,供给决定需求。需求侧改革主要解决总量问题,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总需求以刺激经济,而供给侧改革则主要解决供给结构矛盾和体制问题,通过调控以优化要素配置,转变供给方式,从而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可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促进当前经济的持续发展。总之,本文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有效供给为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用改革的方法促进供给结构调整,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合理配置,从而使供给能更灵活、更高效地适应需求的变化,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2015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从供给角度入手,转变当前的农业发展方式,保障有效供给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角度入手,以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改革的方式不断调整农业供给结构,对农业生产要素和发展方式进行改革,目的是促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增加农业有效供给,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起动态平衡的农业供给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两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对供给侧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供给侧理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早期,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803)提出“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即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出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oard Keynes,1936)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主张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干预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顺利地化解了经济大萧条危机。然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的滞胀危机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裘德·万尼斯基命名,以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71)、亚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1977)和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1977)为代表人物的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的正确性,认为解决危机的良方是从供给侧着手,主张在政策层面侧重供给侧的调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遭遇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轮经济危机,之后经济一直没有兑现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承诺,并且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供给学派逐渐丧失人心,引发了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其代表人物萨缪尔森主张主要从 “需求侧”调节来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直至2008年美国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在救市实践操作中实质上采用 “供给管理”手段。国外对“供给侧”的理论的研究是沿着 “大萧条—滞胀—二战后危机—次贷危机”这一经济危机史的轨迹,在与人类社会实践互动中的螺旋式上升。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检索,截至2018年8月份仅有243篇相关文献。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戴蔚珑(2015)、黄剑辉(2015)等认为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建议银行业要更加注重疏通利率傳导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另一方面建议通过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门槛,引入更多金融供给主体。赵玉睿(2016)在接受采访时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金融宏观环境,可统筹协调综合施策,防范金融风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和空间。徐绍峰(2016)认为改革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将金融切入“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三个维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供给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范维(2017)认为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供求失衡、生产成本攀升、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金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李春光,万昱婷(2018)认为农业供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风险需要金融政策的大量支持和倾斜,金融服务有助于推动农业供结构性改革过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确有指导性意义。但就河南省目前的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很少把改革和金融支持结合在一起,即使一些文章在这方面做了某些探讨,但他们仅就农村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或是因为论文篇幅有限没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侧重于描述性研究,研究多立足国家宏观视角,少有以局部区域为研究对象。
三、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农业从业者融资需求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
现阶段,河南省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对农业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使命。河南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第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业从业者难以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究其原因,一是成本不低,农业从业者生产的产品个性太强,规模不大且分散,难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生产;二是贷款坏账率居高不下,农业从业者大多没有抵押物,担保能力有限,缺乏良好的征信记录,只能通过信用贷款取得资金,坏账率较高,营利性较差。虽然农业从业者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但目前河南省很多正规金融机构依然不愿意将资金借给农业从业者。因此,要满足农业从业者的融资需求,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
(二)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失衡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河南省夏粮连续多年居全国夏粮产区首位。然而,河南省农产品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和效率却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农业发展长期以增产为目标,忽视了消费者对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将农业信贷资金集中投放到了生产环节以提高产量,对产前研发、产后流通环节金融支持力度不大,难以提供绿色环保、品质高效的农产品,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三)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风险离不开金融支持
河南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們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实现更高层次的农产品供求平衡。但改革通常会涉及政策转变和技术创新,同时农业本身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面临风险。其中主要风险:一是农产品减产减收风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降低库存和成本,需要改变过去政府托市收购政策,下调收购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致使农产品大量减产减收;二是农产品增速放缓风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补现代农业的短板,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但技术创新本身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增速将会放缓。因此,要化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险,除了自有资金和财政补贴,迫切需要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田翠莹.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初探[J].经济师,2017(09):30-31.
[2]范维.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J].中国商论,2017(17):171-172.
作者简介:
丁娜,女,河南商丘人,助教,河南省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